三月有訂單沒工人,四月卻已無事可做!訂單退潮比漲潮更可怕!

2020-04-12   化纖邦

「金三銀四」本應該是紡織面料企業的傳統旺季,如今企業卻深陷產品降價的「泥潭」。可以說,近期市場的降價暴露了當前紡織面料行業面臨的窘境。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3月25日~4月1日的周報調查結果顯示,該周190戶已開工企業中,訂單量達到正常情況的80%的企業占比為33.7%,訂單量不足正常情況50%的企業占比為23.2%。出口訂單不足情況更為突出,僅有9%的企業出口訂單量達到正常情況的80%,出口訂單量不足正常情況50%的企業比例高達61.2%。


報告指出,訂單不足已成為目前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首要困難,根據周報及集群調查數據,3月25日~4月1日,有80%的企業反饋存在訂單不足問題,比例較一周前提高 23個百分點;85.7%的產業集群反饋存在訂單不足問題,比例較一周前提高9.8個百分點。


由此可看出,當前,面料行業競爭形勢異常嚴峻。部分企業前期面臨招工難,在幾經周折將員工招回到崗後,又面臨訂單驟減、再次停機放假的困境。


3月底廣州布匹交易市場有訂單沒工人,如今剛剛4月份,工人卻面臨「無事可做」!



往年3月一般是全年開工最高的季節,但是今年3月情況急轉直下:先是因為災情延遲開工,後來是遇到缺工問題回升緩慢,到現在因訂單不佳而不想開工。


一波三折,目前有不少老闆處於這種心態,但是設備折舊、房租、人工、水電、稅費等各項成本又使他們不得不開工,只有開工才有產值,當然也有少部分老闆選擇維持低開工,甚至不開工。


有的工廠2成機器,現在原料暴跌,訂單又不多,庫存很容易貶值,而且占用太多的資金,限制了現金流。此外,聽說有少數在江西開廠的紡織老闆更是選擇不開工來規避今年上半年的不樂觀的行情。


另外,外地生產,本地分銷是很多在中西部建廠的生存方式。在疫情期間,由於物流受阻,之前運往本地倉庫的庫存已經被順利消化,因此這些小廠的庫存並不高,甚至有些已經沒有庫存,就是這些老闆考慮到目前行情的風險性,選擇暫不開工,以此躲過這場「黑天鵝」帶來的困境。


所以,現在對於很多工廠來說,不管開不開工,基本上都是虧,只是虧多虧少的問題。很多出口企業沒有了訂單,開始採用出口轉內銷的模式。


但是,外貿工廠轉型內銷難在標準。為了滿足國外客戶的供應商標準,一般外貿工廠從軟體到硬體標準都比國內高,成本也會相應偏高,轉內銷時在價格上並沒有優勢。


而且,國內市場的競爭其實也非常激烈,而且國內和國外市場有很多不同的特點,例如經營模式、銷售渠道、結算方式等都不盡相同,而且對外銷售的產品不一定適合國內市場。


更何況,目前國內的就算很多城市解封了,敢大搖大擺去逛商店、出門消費的人還是不多。國內市場早已被專注於內銷的企業長期占據,現在外貿企業進來搶食,談何容易。


所以,很多外貿企業很難熬過這次的災情。東莞1000多人的玩具廠,4000多人的耳機廠都開始因為訂單較少選擇關廠,其他的中小外貿企業抗風險能力就更危險,不管是資金還是剛性成本開支,他們都將更難。目前已經過去了3個月了了。他們風險都非常大!


歐美剛剛關閉的店鋪沒有2、3個月是很難開張的,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已經超過了2008年到2010年次貸危機影響最嚴重的時候,川普引以為傲的股市和失業率這兩張牌,基本要泡湯了。那些因為封城或災情嚴重選擇閉門不出的消費者,會對全世界的經濟帶來巨大的打擊,畢竟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就沒有訂單,嚴重依賴出口市場的貿易企業將首當其衝。、


未來3年,面料企業的數量或要減少30%!


可以肯定的是,一場悄然無息的「洗牌」正在進行。


從近期記者採訪到的紡織面料企業情況來看,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2020年接下來一段時期,行業面臨的形勢可能將更加嚴峻,這種不樂觀的看法依舊基於對疫情的判斷。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紡織從業者認為,未來,紡織行業「大魚吃小魚」的形勢會更加嚴峻。「雖然2019年行業『寒冬』已至,但大家對未來市場仍抱有希望,還會硬著頭皮堅持,但今年,受全球疫情影響,中小型企業能維持基本經營的難度將會進一步加大。」他預判,也許在未來3年,面料企業的數量至少要減少30%。


小編提醒,國外商家訂單減少、撤單的衝擊,註定將造成外貿企業的成片倒掉!請大家珍惜眼前擁有的工作,因為今年很多人會失去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