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提醒!12歲女兒哭著求助:手機收到500條私信,內容不堪入目!

2023-08-04   窈窕媽媽

原標題:緊急提醒!12歲女兒哭著求助:手機收到500條私信,內容不堪入目!

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作者 | 芒來小姐

來源 | 藍橡樹(ID: blue_oak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催了很久的育兒群建好啦,目前群里除了每天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發育特點 分享育兒知識,還會有分享自用好物以及給大家談到的品牌福利、定期抽獎等活動,保證每天都有收穫~

這是我們日常分享的部分內容,對於解決育兒問題更有針對性,非常乾貨哦~

想要進群的朋友在 公眾號首頁回復「進群」,即可收到聯繫方式。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暑假期間, 網絡成了未成年性騷擾的「重災區」。無論是女孩還是男孩,當他們暴露在社交平台上時,也將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朋友12歲的女兒,在網上被騷擾了。

起因是女孩在XHS上有帳號,平時會刷動漫、手帳攻略、奶油膠之類的手工視頻,有幾次在主頁發了比較模糊的自拍。暑假一個人在家,父母也很難時刻監管。

偶然有一次她透露說,有陌生網友給她發私信,誇她「真可愛」,並說「我給你買新衣服」、「發張照片看看」等等,她會跟對方聊幾句。

這可把我朋友嚇壞了,趕緊檢查女兒的帳號。 才發現女兒收到了很多不少私信,其中一個要和女兒「談戀愛」,女兒還發了一張清晰自拍,還有一個直接問她在哪裡要來找她!

「我女兒只有12歲,她在社交平台寫自己14歲,對方說自己是18歲。不過在我女兒承認自己只有12歲時,明顯感覺對方慫了,也不再主動找女兒聊天。」

朋友趕緊給女兒進行安全教育, 並為她設置了帳號的隱私功能。

朋友在群里吐槽這件事,引起了不少女孩媽媽的恐慌。大家都很無奈,女孩子很難不被社交平台的內容吸引,與此同時也將她們暴露在危險之中。

去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公布一則數據:最近5年,利用網絡「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的犯罪分子高達1130人,他們強迫14歲以下孩子發送隱私部位的照片、視頻、裸聊甚至發送淫穢對話。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共有996名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其中加害人為網友關係的有147起。 陌生人、網友作案的占比,已經超越了熟人作案,列於首位。

其中有2成的受害者是男孩。

網絡竟成了未成年性騷擾的「重災區」。現在正值暑假,孩子們用社交平台的時間遠超學期中,這給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機」。

身為父母我們如何保護孩子免遭網絡騷擾?

一則女性調研

發現的暗黑現象

有一則播客揭露了未成年性騷擾真相,名為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女孩,有無數男人急不可待想要睡我。」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原片。

一個女性調研小組,為了調查不同人被性騷擾的程度,假裝四種女性人設在網上活動,分別是:

  • 穿著性感火辣的成熟御姐
  • 又酷又前衛的亞比風女孩
  • 普通加班社畜女孩
  • 穿著寬鬆服裝、看不清身材曲線的16歲未成年高中生

調研小組發現: 前兩類女孩受到性騷擾的程度,遠低於後兩類。

為什麼16歲女高中生收到的騷擾信息比性感辣妹還多?工作人員覺得或許是這個年齡太青春靚麗了,於是決定把人設下調到14歲。

萬萬想不到的是,年齡下調後,整個事件開始朝黑暗罪惡的方向發展。

短時間內,這名「14歲初中女生」收到的騷擾信息呈幾何級增長,將近500名成年男性給她發來性邀請,而且 內容不堪入目。

這些性邀請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洗腦。

他們試圖說服女孩相信「你身邊的女孩都在被人睡」、「女孩想要賺錢就必須陪人睡覺」、「大家都在做這些事」,以此來增加與女孩發生關係的可能。

第二類,誘惑。

他們偽裝成和藹可親的大哥哥、好叔叔,誇讚女孩可愛漂亮,邀請女孩出來逛街、買零食、買衣服,許諾要給女孩零花錢,一步步接近女孩。

這些男性中有人在聊天時承認, 自己和13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發生過性關係。

研究者得出結論: 「看起來好控制」才是性騷擾犯罪者的真正犯罪動機,而非「看起來性感又漂亮」。

未成年人之所以收到這麼多的性邀請,或許是因為在犯罪分子眼中,她們天真不諳世事,說什麼都信,引誘她們的成功率更大,而成熟辣妹卻很難相信犯罪者的鬼話。

網友@梁州Zz爆料,自己一段時間臥底戀童群,發現 5萬活躍成員,都熱衷於「狩獵」未成年人。

他們把未成年人稱為「小白菜」,每天在群內交流經驗、傳授心得、發視頻照片,並且用一套固定流程進行「狩獵」:

第一步,假扮成20多歲的知心哥哥,跟孩子套近乎;

第二步,引誘孩子換情頭、打語音,給孩子買禮物、匯零花錢;

第三步,誘導孩子拍私密照、裸聊、文愛,最後上升到發生性關係。

這些犯罪分子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約見面讓小白菜住你家,好好養大,就當童養媳……18歲就放她出去幫你賺錢。」

一旦未成年人落入他們手中,他們有無數方法可以避人耳目,「我準備買輛SUV」;「多買避孕藥,我都是讓她們吃藥」。

作為父母,我們多少知道這個世界對孩子並不安全,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低估了人性醜惡的程度。

什麼樣的孩子

會成為犯罪份子的獵物?

「我在社交軟體上扮演14歲女孩」的女性調查人員發現,對未成年人實施性騷擾的男性, 看起來跟我們周圍最普通的異性並沒有什麼不同。

這則調研給女性調查人員帶來的心理陰影巨大,如今她們坐在地鐵上,看著周圍男性會心生恐懼, 因為分不清他們到底是人是「鬼」。

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會成為犯罪份子的「獵物」?

  • 第一,家庭對孩子情緒感受關注較少,孩子覺得自己被忽略。

電影《信任》中,14歲的安娜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老二。媽媽不准她穿帶蕾絲花邊的內衣,爸爸沒空聽她聊學校發生的事情。

《信任》劇照

生活中,她找不到可以理解自己的人,也得不到關注,直到她遇到了網友「查理」。

35歲的查理偽裝成16歲高中生,做她的情緒垃圾桶,讚美她很漂亮,還偷偷送給她性感內衣。 僅僅幾周, 查理就把安娜引誘進了酒店。

當安娜知道查理是一個「狩獵」未成年人的慣犯,接近她不是因為愛她時,她崩潰了。

孩子並不清楚人性有多惡,他們內心充滿對世界美好的期望。父母的理解可以幫助他們慢慢認清這個世界, 一旦家庭環境缺乏關注,孩子就很容易迷失自己,被壞人蠱惑。

  • 第二,孩子缺乏自我保護觀念,父母缺席性教育。

很多父母並不清楚,性教育到底該怎麼做。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指出:性教育,不只是告訴孩子哪些部位不要隨便讓人碰,也包括身體權利、性別平等、人際關係、健康尊嚴等。

比如,男孩要尊重女孩,女孩也要尊重男孩;孩子為人處世要有底線,不能被人牽著鼻子走;孩子想要什麼可以跟父母說,不要放下尊嚴討好別人。

性教育越早開展越容易達成。當孩子開始對性感到好奇,父母就要大大方方向孩子解釋男女之間的事了。

房思琪曾經尋求父母的幫助,卻被告知:性教育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 第三,孩子太懂事乖巧,在成長環境中習慣討好別人。

很多傳統父母,物質上竭力滿足孩子,但精神上需要孩子反過來滿足自己。

這些父母不知道怎麼處理負面情緒,把焦慮、憤怒、不安一股腦兒丟給孩子,讓孩子替自己消化。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養成討好模式,習慣性照顧他人感受,對不適、委屈、憤怒等情緒感到很陌生。

被性騷擾時,一些孩子其實覺察到不對勁,但不知道自己這股情緒到底是什麼,懵懵懂懂的,於是不清楚該不該告訴父母,也不曉得自己該做出什麼反應。

這些孩子非常容易遭受性騷擾, 他們習慣做「好孩子」,不敢做「壞孩子」,去攻擊、反抗試圖傷害自己的人。

就像一名討好型人格的網友,講述自己被房東抓胸,第一反應竟是打圓場說「謝謝」,之後才後悔為什麼不反抗。

孩子尚且年幼,遇到危險做不到那麼沉著冷靜,幫助孩子避開威脅的,更多是本能反應和習慣模式。 如果孩子習慣討好別人,遭遇危險時也會表現得怯懦隱忍。

網絡時代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宜疏不宜堵

在網際網路時代,孩子要面對來自各方的「凝視」。想要安全地全身而退,不僅需要父母的保護,還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勇敢表達拒絕,讓孩子可以第一時間想出保護自己的辦法。

對此,我有三個建議:

首先,不要吝嗇誇獎孩子好的地方,多表達支持和欣賞,建立充滿信任、溫暖的親子關係。

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十幾歲的孩子,如果總是想著「不該冒犯別人」、「害怕被斥責」、「不希望被討厭」,怎麼能做到當機立斷地保護自己呢?

哪怕是成年職場人士,總擔心丟飯碗,面對職場性騷擾,也很難勇敢捍衛自己。

所以,身為父母,平時就要多關注孩子的煩惱,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減輕孩子的心理包袱。

如果發現孩子被性騷擾卻不說,不要斥責孩子「懦弱」,而是表達安慰、支持和關心。 如果不希望孩子懦弱可欺,就經常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建立開明、溫暖的家庭關係。

然後,大方向孩子解釋男女敏感詞。 當孩子開始對性感到好奇,父母就要交給孩子關於身體的知識了。

比如,告訴孩子身體的每個部位、每個器官都有名字,性器官也不例外;教育孩子了解不同性器官的功能,每個性器官可能遭遇什麼危險,應該怎樣去預防。

如果覺得不好意思,可以藉助繪本、視頻課和老師的幫助。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最終要指向一個結果: 孩子知道怎麼保護自己的隱私,不會給人發裸照、身體照。

台劇《她和她的她》,拍出了房思琪的故事

鼓勵孩子有自己的主見,讓孩子不必對父母唯唯諾諾、噤若寒蟬,這樣孩子才能真正依賴、信任父母。

很多孩子看起來聽話,其實遇到事只會說「隨便」、「不知道」、「聽你的」,這多半是因為父母太喜歡「包辦」了。

比如保護孩子這件事上,包辦的父母會杜絕孩子的網絡社交,從根源上切斷孩子和犯罪分子的聯繫, 但這等於也切斷了孩子培養自我保護能力的機會。

相比起來, 我更傾向於允許孩子適度上網,培養孩子的主見性,使他們能判斷對錯善惡。

鼓勵孩子表達主見,適度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就是在發展孩子這項能力。

《嬌慣的心靈》一書也認為,保護孩子最好的方法,並不是幫助他們隔絕一切苦難。

最後,希望大 家多多點 「贊」「在看」,把這篇文章轉發出去,讓更多父母、老師和孩子讀到它,了解未成年人網絡性騷擾,更深入地理解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更全面地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保護孩子。

共勉!

End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