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之前,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假如你是一名籃球運動員,現在有一個對你來講很重要的比賽即將開啟,你是否會拼盡全力拿下它?
答案似乎毫無疑問。
但假如不幸,你是一名身患殘疾的運動員呢?
你是否還有把握贏得比賽?
贏,對你來說,還是最重要的事情嗎?
最近國慶檔上映的《沒那麼熱血沸騰》,就是圍繞這樣一個命題展開的電影。
故事聚焦了一群特殊人群追求籃球夢想的故事,讓人笑中帶淚,淚中破功。
主角魏國錚一直認為「打球就是為了贏」,為此他不顧一切、絞盡腦汁。
直到他遇到了「仁愛之家」,一群由殘疾人組成的青少年球隊時,他的勝負心開始不斷受到衝擊。
他們熱愛籃球,但「能力值為負」,他們憑藉努力和幸運,硬生生闖進了決賽。
比賽的結果雖然不是第一名,卻讓魏國錚突然意識到,原來有時候,贏也沒那麼重要。
看完後,也許你就會不由得感慨:
生活其實也沒那麼熱血沸騰,但總有那麼一兩個瞬間,它會不經意擊你中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生活其實也沒那麼熱血沸騰,但總有那麼一兩個瞬間,它會不經意擊你中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人生嘛,重在體驗。
與其把人生當作一場競技賽,不如把它看作旅程。
輸贏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用心跑完全程。
故事的開始,要從一名叫做魏國錚的籃球教練說起。
在他的前半生里,「贏」就是他全部的人生信條。
在大學階段,他每天醒來第一個動作,就是投籃必中。
在校期間,他還一直在和同學「馬教練」互相較勁,比賽要爭第一,談戀愛也在暗中較勁自己女友是否出色。
成為籃球教練後,他更是將這種要爭、要「贏」的精神貫徹到極致。
每場比賽,他都與馬教練針鋒相對。
他把自己的生活當成一場競賽,而「馬教練」則是他的競爭對象。
可無極必哀,沒有人能一直贏。
在一次友誼賽的決賽中,他為了贏得「七連冠」,不惜違規朝馬教練大打出手,觸犯了比賽規則。
也導致自己被禁賽一年,事業停滯,妻子離開。
他的人生似乎正背離他永攀高峰的初衷,逐漸滑落到谷底。
不僅如此,他還被校長分派了一個特別的任務——
教一群有智力障礙的孩子們打籃球,還要帶他們參加特奧籃球聯賽。
「一個堂堂的籃球教練,怎麼能去教一群『智障』打籃球呢?」
好勝的魏國錚,心裡自然一萬個不願意。
但巧的是,在得知特奧籃球聯賽孩子們的對手,就是馬教練所帶的隊伍時,他的好勝心再次被激起。
他不僅答應了成為孩子們的籃球教練。
為了贏得比賽,他還無所不用其極:
把馬教練的照片貼在在門上。
把手機屏保也設置成馬教練。
甚至還跑到對方的訓練場地假裝理髮偷拍訓練視頻,打算好好研究一下對方的戰術。
……
一切努力,都只不過是為了打敗馬教練。
除此之外,他的生活並沒有自己的奮鬥目標。
你說他上進嗎?其實也挺上進的。
但你要問,為了得出勝負而去贏,值得嗎?
真的不見得。
回到現實,其實我們也能在魏國錚的身上,看到一部分自己的縮影。
畢竟,我們總在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人生的競賽:
讀書時跟同學比成績,幾分之差就讓自己焦慮得睡不好覺;
工作後又跟同齡人比職位、比薪資,同事比我多500塊我就想離職;
結婚後更要比家境,比老婆孩子,甚至誰的日子更幸福些……
我們總是好像被困在各種比較當中。
為了不落人後,反覆向別人證明,我比你強,你不如我。
但我始終記得有一首叫做《經濟艙》的歌曲,裡面有句歌詞這樣寫道:
「孩子別緊張,生活不是競技場。」
如果我們總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場競技比賽,那我們終將被困在自己慾望的囚籠里。
在永無休止的比較中,逐漸失去對生活的感知力,最終筋疲力盡。
魏國錚的好勝,並不是無緣無故形成的。
回顧他的前半生,他一直都在和瘦小的自己做鬥爭。
為了變得強大,他愛上了籃球,更愛上了投籃時,那種被眾人矚目的感覺。
所以他獨自一人苦練多年,終於換來了在校隊中一展風采的機會。
但他對籃球的理解,卻出現了偏差。
不同於大家認為的那樣,覺得團隊配合至關重要。
魏國錚更看重的,是單打獨鬥後獲得勝利的快感,是被人歡呼的虛榮。
這也導致他在籃球比賽中,過於在乎個人得失,從而影響到隊友發揮。
真正比賽的時候,隊友喊他傳球,他不聽;
讓他打掩護配合,他也不動。
也因為沒有顧及集體的利益,魏國錚逐漸被隊友孤立了。
他們不願意和他坐一桌吃飯,也從來不跟他聊天談笑。
慢慢地,魏國錚陷入了自證的怪圈,越被孤立,他就越想證明自己。
在他眼中,只有學會扣籃才能說稱得上是真正地會打籃球。
於是,他又獨自一人練習扣籃技巧,付出了比常人多倍的努力,終於在比賽中榮獲扣籃MVP。
原本,魏國錚以為自己只要贏得大家的關注和喜愛就能開心。
可當他獲得了扣籃的MVP,望向隊友們時,卻再次看到了冷漠的眼神。
他們始終都不認可他,不為他歡呼,也不跟他碰拳。
好像他們從來都不是一個隊伍。
他依然是一個不受待見的選手。
年幼的魏國錚一個人捧著獎盃站在角落,冰冷的榮譽沒有帶給他快樂,只有延綿不斷的痛苦。
慢慢地,他的心理出現了極大的問題,患上了抑鬱症,開車時分神不小心出了車禍,還因此失去了一條腿。
魏國錚的童年經歷,令人嘆惜。
為什麼他明明贏了那麼多比賽,卻依然不快樂呢?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說法,我很認同:
因為功利心強的人有一個特點,他們獲取幸福感,來自於對成功之後的想像和結果帶來的滿足。
也就是,他們並不享受做事本身的樂趣,也很難享受奮鬥的過程。
魏國錚也是如此。
在執拗地追逐個人勝利時,他誤解了團隊運動的精神,也錯失了和隊友們加深感情的機會。
他熱愛的不是籃球,而是那個打贏比賽的自己。
就算結果是成功的,他也很難享受其中。
適當的功利心,可以催人上進;
可一旦迫切地追逐功利,就會變得過於在乎得失。
當獲得勝利的結果,不足以抵消奮鬥過程的艱辛,也就很難快樂起來。
劉震雲曾說過一句話:
「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就便是輸家。」
一直以來勝負心太強的魏國錚,卻花了好長時間才明白這個道理。
而仁愛之家的孩子們,雖然能力值為負,可他們卻因為沒有太強的勝負心,每次訓練都樂在其中。
在他們的世界裡,雖然失去了一些所謂「正常人」的能力,但卻收穫了對快樂和成就的感知力。
為了贏,魏國錚試著認真去了解每個隊員的優勢。
再根據不同特點,分別進行訓練,以發揮他們每個人最大的潛力。
儘管他十分用心,隊員們也很給力,可生活,從來不是你努力就會有所回報的。
仁愛之家最終還是以一分之差,輸給了馬教練的隊伍,只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績。
這對魏國錚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可更令他意外的,是孩子們的反應。
他們依舊將魏國錚高高托起,高喊著「MVP、MVP……」。
聲音響徹整個籃球場。
起初,他捂臉感到尷尬難堪。
直到其中一個孩子對他說出那句:
「我們是第二厲害的隊伍呀,還不值得慶祝麼?」
那一瞬間,他真正明白了:
原來孩子們比賽從來都不在乎輸贏,只在乎玩得快不快樂。
影片的最後,仁愛之家的成員們給魏國錚親手頒發了MVP獎,
時間閃回到從前童年那個冰冷的頒獎台,悶悶不樂的他,和此刻倍感溫暖的他形成了對比。
少年時射出的「子彈」,在那一刻正中眉心。
站在頒獎台的那一刻,他沒有說話,而是流下了眼淚。
得與失,輸和贏,從來不是一場比賽就能決定的。
回想自己在訓練孩子們的過程中,也收穫了很多從前沒有認真感受過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而這些,比輸贏更珍貴。
至此,他才真正放下了得失,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周國平曾說:「人生中的大多數痛苦,其實都來源於盲目較勁。」
是啊,生活從來不是一場豪賭。
贏者一應俱全,輸者滿盤皆無,不是這樣的。
有時候生活更像是一場與宇宙的交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面對得失,保持一份平常心,說不定意外的驚喜,就在轉角等待你。
這段時間和朋友聊天,他和我說起一個人孤身在外打拚的辛酸。
他說:「任何一個男孩子小時候的夢想都絕對不是買一套房。」
一句話,就讓我感慨萬分。
是啊,身為女性,我小時候的夢想也絕不是相夫教子。
我們曾是少年,卻又忘了自己曾是少年。
在周圍環境給你預設的各種目標下,漸漸迷失了自己。
忘了上次去想去的地方是什麼時候?
忘了上次吃到想吃的食物是什麼時候?
我們被生活的浪潮推著向前走,比拼著好的學業、好的工作、好的婚姻……
可是好的生活,從來沒有第一名。
就像我們的生活,從來不是一場預設了起跑線和終點線的馬拉松,
你可以拼勁全力博取名利,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徐徐圖之。
因為重要的,不是終點,而是沿途的風景。
不管是你選擇哪一種前進方式,只要往前跑,就會到達終點。
沒有既定的軌道設定,也就沒有所謂完美的選擇。
只要放下得失,活得自洽,你就是這場比賽的冠軍。
作者 | 南舟
主播 | 雲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