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批2020年入學的「強基計劃」學生已經大四。4月上旬以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39所「強基計劃」高校陸續發布招生簡章,啟動2024年「強基計劃」報名工作。
實施4年來,「強基計劃」在招生和培養上做了哪些探索?在這4年的基礎上,今年的「強基計劃」有哪些新變化?中國教育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專業不斷優化,服務國家戰略
今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持續擴容。同濟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今年新增海洋科學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今年新增地球物理學專業。這是海洋科學和地球物理學兩個專業首次納入「強基計劃」招生。
「當前,國家在海洋科技人才方面的儲備不足,把海洋科學專業納入『強基計劃』招生是落實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具體舉措。在培養上,將進一步夯實海洋科學專業學生的數理基礎,有助於適應新興海洋科技領域的人才需求。」同濟大學招辦主任周斌說。
「我國地球物理學在理論研究、探測技術、環境監測以及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方面都亟須加強。」武漢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吳奕介紹,對納入「強基計劃」的地球物理學專業學生,學校將單獨編班、小班教學,設置首席教授,安排知名教授「一對一」指導學生學習及科研活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辦主任王浩波介紹,中科大地球物理學專業培養注重深化科教融合,合肥深空探測實驗室、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大科學平台的優勢科研資源,都會用於「強基計劃」人才培養。
此外,其他試點高校也增加了「強基計劃」招生專業。比如,浙江大學新增生物育種科學,蘭州大學新增生態學,上海交通大學新增船舶與海洋工程,西安交通大學和中南大學都新增材料科學與工程。
梳理這幾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發現,在傳統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的基礎上,一些對國家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具有支撐作用的基礎學科被納入「強基計劃」招生,為基礎科學研究儲備人才。
兼顧公平效率,建立多維評價
「『強基計劃』選拔的難點在於如何真正考察出學生的興趣志向、創新能力、科研潛質、思辨精神,篩選出一批真正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基礎學科人才。」北京理工大學招辦主任王浩宇說。
「強基計劃」探索建立了多維度考核評價考生的招生模式,兼顧公平公正和選拔效率。
為了選拔具有學科突出特長的學生,今年,部分高校設置了高考單科成績的「破格入圍」。
比如,北京理工大學規定高考數學單科成績取得滿分的,可破格入圍;大連理工大學部分專業對數學、物理、化學單科成績優異的考生破格入圍。
在入圍成績計算方式上,南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今年也將數學、物理等單科成績加權計入入圍成績。
「想要在基礎研究領域學有所成,學生需具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推演能力,數學成績就是很好的體現。單科優秀的考生往往具備在這個領域的學習潛力和熱情,將他們破格選拔出來是一個很好的舉措。」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吳碩說。
「強基計劃」實施4年來,一批對基礎學科具有濃厚興趣且有天賦的學生被選拔出來,並得到精心培養。
「這些學生對於科學前沿知識具有強烈的求知慾與探索欲,讓我非常驚喜。到我們實驗室參加科研輪訓和即將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學生也非常優秀,他們的基礎知識紮實,實驗動手能力強。」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安磊說。
吳碩介紹,以大連理工大學2021級應用化學「強基班」為例,學生在完成基礎課學習後,都主動加入導師課題組,現在已經有超過20%的學生有了自己獨立完成的成果。
多所學校招辦主任表示,隨著招生辦法的進一步優化以及考生和家長對「強基計劃」的了解,考生報考更加理性,確實因為喜歡「強基計劃」專業才報考,生源質量持續向好。
助力攀登高峰,探索銜接培養
「強基計劃」既是招生改革試點,也是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基於基礎學科的人才培養規律,探索本研銜接的長周期人才培養模式,是「強基計劃」的鮮明特徵。
教育部在《關於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強基計劃」試點高校要加強本碩博銜接培養工作,更好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今年,各高校「強基計劃」招生簡章進一步明確,對符合培養要求的「強基計劃」學生實行本研銜接培養。
首屆「強基計劃」學生已於去年完成本研轉段工作,試點高校如何進行本碩博銜接培養?
「當前,高校本科和研究生階段課程的重複度很高,我們在課程設計上做了重新調整,實行完全學分制,學生可以提前修讀研究生階段課程。」中國農業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武振龍介紹,「強基計劃」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可根據本科階段所學專業自主選擇進入9個學院之一,學校統籌設計了9套本研一體化的培養方案,同時新建一批以本研銜接和前沿交叉為特色的高質量「金課」。
「相較於一般的保研推免,『強基計劃』轉段評價更注重學生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潛質,注重培養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周斌介紹,同濟大學實施2年通識基礎、1年數理基礎、5至6年本博銜接的「2+1+X」培養體系,轉段的學生大四在導師指導下修讀本研銜接課程,並進入導師課題組開展科研工作。同濟大學2020級「強基計劃」學生95%轉段,完成轉段的學生百分之百成為直博生。
王浩波介紹,中科大鼓勵學生根據培養方案自主選擇轉段方向,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在4年本科學習後,尤其是超過2年的科研實踐訓練後,更熱愛自己目前的基礎學科專業。該校首屆「強基計劃」學生中,有180餘人完成轉段,其中有近85%的學生選擇留在本專業。
長周期培養制度為學生髮展學術興趣留出了充足空間,為學生參與科研攻關創造了良好條件。
「大四這一年,我除了提前選修研究生階段課程外,就是繼續完成自己從大三下學期開始的課題,這一工作不僅為我的博士課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我提前體驗和探索解決前沿科學研究中的實際難題。」復旦大學「強基計劃」物理學專業2020級本科生諸思吟說。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大戰略出發,進一步優化完善「強基計劃」,加強選拔培養評價一體化建設,更好地服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24年5月13日01版
本文作者|中國教育報記者歐媚 實習生 呂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