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流浪地球2》單日票房超越《滿江紅》,登頂單日票房榜,截止2月5日《流浪地球2》票房已達33.6億,在上映15天後熱度依然不減。
能有如此強悍的戰績,離不開影迷對「小破球」的支持,許多觀眾,許多觀眾拿出真金白銀三刷、四刷,甚至包場支持,片中的細節也被翻了個底朝天。
一些網友也擔心「小破球」回不了本,, 樂此不疲為《流浪地球2》搖旗吶喊,天天盯著「小破球」的票房數據,甚至到影院蹲點,成了《流浪地球》的「精神股東」。官方授權的周邊產出也異常火爆,11天內眾籌金額就達到了1.2億元,成交量達到53萬,現在已經售罄下架。
而在海外,《流浪地球2》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績,在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還有東南亞地區創造了很好的票房成績。《流浪地球2》也收穫了觀眾們的好評,爛番茄的爆米花指數高達97%。
《流浪地球2》從各個維度都不次於最頂尖的科幻片,雖然它的成功至今仍是「孤證」,但活生生為中國科幻電影燙出了一條路,讓中國科幻電影不再「流浪」。
科幻片,曾是中國電影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人有了打造自己科幻片的野心。《流浪地球2》的導演郭帆敏銳的捕捉到一點,在談到為什麼要拍攝科幻電影時,他說「現在的觀眾,在大銀幕上看到中國航天員身著航天服,在空間站出艙行走,會自然信服而不感到違和」,「強盛的國家才能托舉起強大的科幻產業」。
網上有這麼一組「九宮格」,話題標籤為 #國家隊團建式喊話流浪地球#,當我們置身電影院,看到銀幕上如夢似幻的科幻場景時,也許那並不是未來,而是現實。
片中,3D列印以及建築機器人等技術為我們建造著地下城市,在現實中,中國建設集團正在地下2400米深處建設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當觀眾在被扶搖直上幾萬米的「太空電梯」震撼時,中石化的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就能滿足建造「太空電梯」所用的鋼塑。而那些「真傢伙」機械裝備,則是現實世界中貨真價實的載具,是徐工集團開發的可駕駛、可作業、可變形的載具。
在未來,我國2045年的航天規劃中,天梯、地球車展、空間驛站建設有望成為現實,我們這一代人,也許能更便捷地享受從地球到太空的流浪之旅。
電影與現實相交織,未來正在變為現實,這些「國家隊」正是撐起中國科幻片的「底氣」,沒有我國科學技術大踏步的發展,《流浪地球2》就無法成功。
科幻片不止於科技,更是科技搭台,藝術唱戲,創作團隊處於更重要的位置,《流浪地球2》導演的郭帆可謂是這個系列的頭號功臣,沒有郭帆的堅持,「小破球」不會走這麼遠。
這個外表帥氣呆萌,顏值足以吊打許多演員的導演,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要靠努力。
2014年在拍完《同桌的你》這部票房極佳的青春片後,一頭扎進了科幻片的開發,在五年後碰觸了《流浪地球》這部科幻作品。
從籌備到拍攝,缺技術、缺資金、缺經驗,最有名的就是他「空手套戰狼」的故事,主演吳京就是被郭帆的一頓酒「騙」來的,本來只是客串,結果成了主演,拍攝超支了,又讓吳京投資,最後忽悠的吳京不要片酬出演。
到了第二部的拍攝,本以為是「從一到二」的過程,但沒想到又是推翻一切,從零開始,為了對標國際水準,工程量和製作難度就會成倍增加,震撼的視覺場面可以用特效實現,但電影中的「細枝末節」是更難的部分,小到一個杯子、一把椅子,大到城市街景、洪荒宇宙,都要真實可信。
未來的人類如何生存?沒有陽光會不會影響人類生活?地球流浪之後一天從一天是60個小時變成了24小時,一百年後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會發生什麼變化,成百倍增加的工作量擺在了郭帆面前,以至於,在重壓下郭帆甚至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覺,全靠咖啡吊著,在吳京的要求下把自己送進了醫院。
《流浪地球2》最後的呈現和市場成績不負所望,但郭帆也坦言和《阿凡達2》這種級別的特效相比,國產科幻仍然有距離,郭帆也說自己熬夜工作,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並不值得誇耀。
《流浪地球2》是票房爆款,是國產科幻片天花板,但在科幻迷與「小破球」製作團隊心中,真正的價值可能不是這次成功,而是郭帆導演一直念叨的「工業體系」。
郭帆說「我們需要想像力,更需要把想像力轉化為作品的具體方法」,他經常舉一個例子,《流浪地球2》是個巨大的劇組,最基礎的吃飯都是個問題,七八百個人吃盒飯,中午放飯,到下午開機還有一半人沒吃飯。
這只是個小問題,如果放大到整個拍攝所面對的問題,所浪費的時間難以估量。因此,拍攝科幻電影需要一套管理模式,需要一套流程,需要涉及各個方面的工業體系。
就拿當下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幻IP「漫威宇宙」來說,漫威不是一年拍一部電影,而是一年拍三部、四部,甚至還有劇集,這樣的工作量是中國電影無法匹敵的,這也是好萊塢工業體系稱霸全球的原因。
《流浪地球2》之所以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是因為它將這樣的體系搭建起來,把電影工業流程和藝術管理經驗構建起來,這種功勞不是一次「票房登頂」能代表的。
其實,構建這樣的「工業體系」並不只是《流浪地球》或郭帆團隊的功勞,是幾年來許多電影人不斷積累、努力的結果。去年的獲得30億票房的《獨行月球》,將科幻與喜劇相結合,開心麻花探索科幻冒險片的拍攝方式,拍攝團隊的許多人加入了《流浪地球2》的團隊,兩部電影完成了「接力」。
也是去年,古天樂十年磨一劍的《明日邊緣》與觀眾見面,嘗試了此前未有過的「中國機甲科幻」,古天樂的科幻計劃甚至早於《流浪地球》第一部,是更為勇敢的「先行者」。在小熒幕上,《三體》電視劇收視口碑廣受好評,將大劉筆下的三體世界高度還原,證明了中國科幻劇集的創作能力。
雖然郭帆導演諱莫如深,但我們相信在國家的強大的科技實力下,科幻人一棒又一棒締造起來的「工業體系」讓《流浪地球3》會走得更穩,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