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追光的日子》全網爆火,網友:我也想有一個這樣的老師……(附觀看連結)|教育光影

2023-09-06     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電視劇《追光的日子》全網爆火,網友:我也想有一個這樣的老師……(附觀看連結)|教育光影

近日

電視劇《追光的日子》在全網爆火

網友紛紛表示:

「接近真實生活里的青春」

「有喜感有共鳴」

「代入感太強了」

「我也想有一個郝老師」……

全劇以郝楠老師為主要人物

以青雲中學十四班為敘事主體

講述了一群性格迥異的學生

在老師帶領下

克服困難、奮戰高考

最終實現人生高燃逆襲的故事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夏曉輝介紹:

CSM全國網數據顯示

該劇平均收視率1.02

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期間

平均每天到達人數2600萬

全劇累計觸達人群2.1億

優酷站內13.9萬人綜合評分9.0

豆瓣開分8.4

《追光的日子》

為什麼這麼火?

有哪些看點?

一起來看——

放大夢想

就是學習最大的武器

故事從高考生任真的志願填報開始

要填報心心念念的醫科大

分數可能不夠

填報工商大學,又心有不甘

在「不靠譜」父親的慫恿下

醫科大投檔落空,任真高考落榜

傷心困頓之時

她遇到了同樣失意的教師郝楠

此時的郝楠

將要回到離開三年的講台

接手青雲中學14班

在這個班

對未來的迷茫困擾著每一個人

復讀插班的任真,看到母親獨自支撐餃子館供自己念書積聚巨大壓力

高遠因哥哥的離世,喪失生活的動力

「混世魔王」王放認為學習毫無價值,只想賺點小錢

賈坤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外表堅強、內心孤寂

遭遇校園霸凌的美術生吳凱,躲避母親、偷偷畫畫……

「育分」先要「育人」

郝老師直面教育挑戰

在心理老師白潔的幫助下

郝楠逐漸走進學生內心

他鼓勵任真要考就考最好的醫科大學

成為「華佗再世」

他激勵高遠突破醫生家庭的束縛

直面內心,報考飛行員

他「征服」了王放

幫他找到追趕父親的方向

他說服吳母放棄會計專業

讓吳凱參加藝考

郝楠一次次用便簽、明信片等作為載體

讓學生反覆夯實自己的人生目標

並為之竭力奮鬥

「高考不是唯一的路

每一條路都可以是

一條絢麗的風景線」

正如郝楠所說

無論是本科、專科、藝校還是職業院校

只要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多元的價值選擇

能讓更多學生

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看到14班的學生們最終實現理想

有網友評論道

「放大夢想,就是學習最大的武器」

郝楠,好難?

「郝楠」是劇中中男主的名字

一聽名字大家可能會想

這老師好難?

看過的網友都對郝楠老師讚譽有加

這個角色不是傳統嚴肅刻板的教師形象

而是充滿喜感、

對付學生有「妙招」的「非典型」形象

外表雖然不羈

卻有著和其他所有好老師一樣的摯誠之心

崇尚公平教育、有教無類,憑藉一己之力,讓學校取消按成績排號吃飯,共享優質教學資料。

專業素養過硬,能夠快速掌握最新高考趨勢,從解題思路到草稿紙用法娓娓道來,助力學生披荊斬棘。

貼近學生視角,以學生所思所想提供解決路徑。比如,在賈坤決意放棄學業奔赴上海時發出靈魂拷問,「你要是真在乎一個人,要弄清楚,對方到底需要什麼,你能付出什麼」,一語切中要害。

善於在具體事件中融入教育理念,在任真偷書事件澄清後及時引導,「有些事情需要我們大膽地信任,小心地懷疑,比如說同學之間的友誼。有些事情需要我們大膽地懷疑,小心地信任,比如說我們做的每道題」。又會對任真大聲喊話,「連垃圾都可以被廢物利用,人為什麼不尊重自己的價值,不要輕易放棄」。

正如網友所說

「郝式雞湯」好喝

「郝式雞血」好燃

同時,他在職業生涯中

也體會到自豪感和幸福感

「做老師是一件非常偉大非常幸福的事情」

當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

共有專任教師1880.36萬人

郝老師就是千萬個好老師的縮影

這樣一個風格獨特

卻愛得堅定的好老師形象

不僅打破了教師群體臉譜化的塑造模式

讓觀眾看到好老師的更多可能性

「平民化」的教師

是學生的一道光

在郝楠的教學管理過程中

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平民化」

所謂「平民化」

並非指一般社會生活層面的大眾化

而是特指教師在對師生關係的把握上

不刻意展現其權威性

與年級主任李亞玲的批判式教育不同

郝楠幾乎不與學生發生正面衝突

即使在王放、任真

對他表現出極度不尊重時

他也選擇了暫時的退讓

因為他知道

要根本性地解決

師生二元對立的問題

就要讓學生對老師

敞開心扉,建立信任

要想獲得信任,就要尊重對方

將王放、賈坤稱為「先生」是尊重他們的人格;

用他們互稱的「兄弟」來勸和雙方,是尊重他們的友情;

而對拒絕做去年真題的任真主動道歉,是尊重她的痛苦。

其次,是能理解對方

能以對方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能以對方的行為邏輯處理問題

如郝楠在送給賈坤的上海地圖上,標記了所有大學到其心儀同鄉住所的路線;

為了讓王放參與補課,與他用「眨眼、摸高、蒙頭賽跑」等形式進行「決鬥」,即使這些方式在成年人看來是那樣的幼稚且可笑。

在《追光的日子》中

這種平等

是以一種「幽默感」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這裡的幽默

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挖苦

也不是冷如冰霜的嘲笑

而是一種相互平等的調侃

郝楠既調侃同學,也調侃自己

正是平等的交流

才能讓學生和老師實現相互的促進和成長

目前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約52萬所,專任教師1800萬餘人,學生2.9億餘人,教育又涉及千萬家庭,雖然是文藝創作的富礦,但我國文藝市場上以教育教師為創作題材的作品還較為有限,口碑與商業雙贏的更屬稀有。

「傳統的教育教師題材文藝作品更多地將創作局限在家庭教育的場域,比如《小歡喜》《小捨得》等『小』系列,而隨著《大考》《追光的日子》等電視劇的熱播,反映出教育教師題材文藝作品格局更大,視野更廣,思考更深。」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楊崢表示,近年來,教育教師題材的文藝作品迎來了創作小井噴,一方面是數量增多,另一方面是品質也有了較大提升。

產出波瀾壯闊的教育文藝作品,首先要把教育置於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之中,用小故事展現大情懷、小人物展現大時代。

「該劇是一部體現時代特徵,貼近學生生活的教育題材和青春題材有機結合的優秀作品。劇中探討了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家校關係,而且涉及高考、青春期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個社會熱點,對於引導和推動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合力育人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馬嘉賓評價。

《追光的日子》之所以在同類電視劇中脫穎而出引發熱議,在於其敢於觸碰教育類社會熱點議題,不迴避、不渲染,並通過恰到好處的情節設置巧妙引導觀眾,從而感染人、打動人、教育人。

「該劇將宏大敘事和精細表達結合,故事情節細節貼近生活、貼近心理。雖然是寫家庭、學生、老師,但也貼近我們時代的主題、社會熱點、百姓關注,提升了教育教師題材電視劇的標準。」中宣部文藝局局長劉漢俊說。

點擊閱讀原文

看《追光的日子》

本文來源|綜合自微言教育、中國教育報、人民網等

圖片來源|微博@電視劇追光的日子

責任編輯|王佳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46d18c59c9877f0e5e911d48da4c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