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本文首發於《九江日報·長江周刊》,經作者授權在本公眾號轉發。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被稱為「三武一宗」的廢佛運動。其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後周世宗等三位君主的管轄疆域都在長江以北,他們的廢佛運動沒有波及到廬山。而唐武宗的廢佛運動則是遍及全國,對廬山佛教造成滅頂式的破壞。
武宗廢佛,從會昌元年(841)開始就已經顯露出端倪。至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令:長安、洛陽各留四座寺院,每座寺院保留僧人三十人;天下節度使治所各留一座寺院,上寺僧人二十人,中寺僧人十人,下寺僧人五人;除此之外,其餘寺院全部拆毀,僧人全部還俗。
唐武宗像 編者配圖
當時正在中國參訪的日本僧人圓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中記載:「(會昌)三、四年以來,天下州縣准敕條流僧尼,還俗已盡。又天下毀拆佛堂、蘭若、寺舍已盡。又天下焚毀經像、僧服罄盡,又天下剝佛身上金已畢,天下打碎銅、鐵佛,稱斤兩收檢訖。天下州縣收納寺家錢物、莊園,收家人奴婢已訖。」可見此次廢佛運動的規模之大、程度之烈。武宗廢佛,共拆毀大寺四千六百餘所,招提、蘭若四萬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餘人;收膏腴上田數十萬頃。
廬山雖然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但它並不在節度使治所(按,江南西道節度使治所為洪州,即今南昌市),因此廬山寺院都難以逃脫被廢毀的命運。比如位於廬山山南的歸宗寺,在唐武宗廢佛運動中被拆毀,其銅鑄佛像運到簡寂觀中,戴上道冠,搖身一變成為「天尊」。陳舜俞《廬山記》卷二:「(簡寂觀)藏中銅天尊像,耆舊云:『是像也,本歸宗寺之佛。會昌之毀寺也,為道士所得,寺雖復而不還。故其像衣沙門服,而加冠焉。』聞者哂之。」宋代石夷吾遊覽簡寂觀,看到這尊「加冠於首,衣以羽衣,以為天尊」的銅佛像時,曾作詩一首:
赤土坡頭一寺基,天尊元是一牟尼。
時難只得同香火,莫聽閒人說是非。
歸宗寺石刻 編者攝於2023年5月
山南的歸宗寺如此,山北的東林寺也未能倖免,由戶部榜賣其寺,寺產一空。東林寺的僧人道深冒著極大的風險,偷偷地把寺內所藏的經書典籍運出來,保存在廬山山頂上的石洞中。唐代韋宙《東林寺題名》中說:「藏經舊日創置,隨寺毀廢,賴道深和尚藏諸石室。」陳舜俞《廬山記》卷一也記載:「過香爐峰,至峰頂院。院傍盤石極平廣,下視空闊,無復障蔽。張野《山記》云:『峰頂有大石,可坐數百人。』蓋謂此也。峰下有藏經岩,即會昌所以藏東林之經也。」香爐峰正對東林寺,在此峰中藏經,既不至路程遠甚,又安全可靠。
會昌六年(846)三月,唐武宗駕崩,光王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改元大中。唐宣宗一登基便著手恢復佛教。大中元年(847)閏三月,唐宣宗敕云:「其靈山勝景,天下州府,應會昌五年四月所廢寺宇,有宿舊名僧,復能修創,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此令一出,天下大動,所廢寺院開始逐步恢復,一座座嶄新的寺院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再獲生機。
大中三年(849),江州刺史崔黯尋找到原東林寺的僧人正言法師,勉勵其重建東林寺,並號召士大夫為重建寺院捐款。在正言法師的努力之下,歷經數年時光,東林寺終於重現於世,雄麗莊嚴。正言法師遂請崔黯撰寫《復東林寺碑》,並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寫碑文,於大中十一年(857)刊碑文於石,樹立在東林寺內,記錄古剎劫後重生的機緣,眾緣和合的成就,以及昭示後世的功勳。當時的柳公權已經年屆八旬,書法藝術更加精湛。這部《復東林寺碑》柳骨挺拔,精氣內斂,字畫遒勁,老辣蒼古,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法珍品。可惜的是,這塊石碑命運多舛,屢遭劫難,現在僅存四十餘字,浸染著歷史的滄桑,靜靜地躺在東林寺的展廳里。
柳公權楷書《復東林寺碑》 編者配圖
東林寺的劫後重興,讓傾心佛教的士人激動不已。當時有一位自稱是「五湖書劍客」的周碏,感慨萬分,便寫下了《題東林寺》七律兩首,其一曰:
大中天子海恩深,再使迷徒識佛心。
半死白蓮初降露,欲成荒地又鋪金。
僧開石室經猶在,虎印溪泉跡未沉。
誰謂五湖書劍客,此生重得見東林。
此詩首聯稱頌唐宣宗恢復佛教的功績。寺院重建,佛教重興,世間受苦受難之人又可以迷途得返,獲得救贖,這些都要仰仗唐宣宗天高海深的恩澤。頷聯既是用典又是寫實,描寫東林寺劫後重興的情形。東林寺神運殿之後有白蓮池,據說是謝靈運所開鑿,並在池中種植白蓮。慧遠又與慧永、劉遺民等十八人結白蓮社,稱蓮社十八賢。因此,白蓮已經成為東林寺的象徵。「半死白蓮」就代表著東林寺在會昌年間被廢毀的命運,如今白蓮又降甘露,昭示著寺院重興,佛法永昌。「鋪金」句借用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買逝多太子園地,作為佛陀講經之所的故事,讚揚崔黯等護法檀越布施金錢,支持東林寺的重建。頸聯中「僧開石室經猶在」是寫當年道深法師將東林寺的佛經藏在廬山石室之中,如今東林寺既已恢復,其所藏的佛經典籍也得以重見天日。
柳公權楷書《復東林寺碑》 編者配圖
可惜的是,由於山洞環境惡劣,經書不免有所損失。正言法師遂發願修補藏經,並於大中十二年(858)得到江西觀察使韋宙的大力支持,重建堂宇,修補藏經。韋宙《東林寺題名》:「藏經舊日創置,隨寺毀廢,賴道深和尚藏諸石室,言上人、明上人以補其闕。獲睹舊績,觸緒摧殞。施三百千,再建堂宇。」說的正是此事。「虎印溪泉跡未沉」說的是東林寺後山峰頂的虎跑泉幸未堰塞,如今汩汩清流,潤澤草木,恰如佛法普度眾生。尾聯是作者的深切感嘆,沒想到自己能夠見到東林寺的重興,不禁歡喜讚嘆,歌之詠之。
其二曰:
再崇玄法象西天,宏閈新高碧嶂前。
風送片雲招白馬,鶴迎貧女施金錢。
沙門覓佛曾諳路,苦海悲人易得船。
三教共興談帝道,大中年是太平年。
此詩首聯寫唐宣宗重興佛教之後,東林寺得以重建,規模宏大,法相莊嚴,巍然屹立於廬山之前。頷聯中「白馬」是指迦葉摩騰、竺法蘭應漢明帝之邀,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建立白馬寺的故事。「貧女施金錢」說的是舍衛國有一個叫難陀的女人,貧窮孤苦,以乞討為生。她想要供養佛陀,可是辛苦了一天,僅僅求來一文錢,只能買很少的一點燈油來供養佛。其實一文錢雖然微不足道,卻是貧女所有的財產,其價值早已超過錢的本身。貧女誠心供佛,最後修成正果。此聯以「白馬送經」「貧女施錢」的典故來描寫東林寺重興之際遠近奔湊、貧富樂輸的景象。頸聯感嘆東林寺僧人苦盡甘來,再次出家求道,續佛慧命;而東林寺的重建也使得塵世中的芸芸眾生得以乘慈航,脫苦海。尾聯中表達了作者對儒釋道三教關係的思考,期待三教和諧相處,共同護翼大唐盛世,開創天下太平的美好局面。
東林寺,約1920年
大唐建國之初,儒釋道的關係就引發曠日持久的三教論衡,並與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沉浮不定。總的說來,除了武則天之外,唐代的帝王大多數更加推崇和重視道教,佛教的發展屢屢遭遇危機,並在唐武宗時期演變成大規模的廢佛運動。如今唐宣宗重興佛教,調和三教關係,使得儒釋道三教在對立衝突中相互融攝、共同調適,最終走向三教融合的發展路徑,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滑紅彬(作者像)
【作者簡介】滑紅彬,1983年生,河北內丘人,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任江西省書院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讀後記】崔黯寫的《復東林寺碑》,全文在《全唐書》中。柳公權寫的碑文,是其書法藝術的代表作之一。此碑宋時遭火剝落,元代有摹本。清康熙年間殘碑被收入宮廷,留一塊於寺內,光緒年後不知所終。民國期間,康有為游廬山,在寺中廚房見一殘碑,抹去油污,仔細考辨,發現此乃《復東林寺碑》唯一倖存的殘碑,也是廬山現存石刻中最早的碑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