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是小偷小摸見不得光,「盜」是明目張胆強取豪奪,在法國有一群去博物館偷文物的蟊賊,硬是把偷偷摸摸的勾當干成了肆無忌憚的「搶劫」,最終將中世紀博物館的館藏洗劫一空。然而,他們在盜走文物的同時,卻漏掉了「鎮館之寶」。
法國西南的奧洛龍-聖瑪麗(Oloron-Sainte-Marie)是個文化古鎮,鎮子上最出名的當屬12世紀建造的聖瑪利亞大教堂,這座教堂曾經是朝聖者前往天主教的朝聖聖地——西班牙聖地亞哥「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必經之地。
聖瑪利亞大教堂以及通向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沿線的其他教堂、地標建築等,早在1998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統稱為「聖地亞哥之路」。文物盜賊正是瞅准了教堂內保存的多件瑰寶,在幾天前的凌晨實施了盜竊。
文物盜賊團伙一共三人,可以說他們是從正門「撞」進了教堂。三人事先在車前捆綁了粗壯的樹幹,入夜後開著這輛武裝好的車沖向了教堂那扇12世紀保存至今的木質大門,進入教堂內部後,他們用鋼鋸、鋼筋和榔頭砸碎了存放文物的防護玻璃展櫃,一番砸搶後開著另一輛車逃離了現場。
撞門發出的巨響驚動了教堂周圍的一些居民,他們立刻報警,但是等到警察趕到為時已晚,並沒能阻止盜賊,甚至連盜賊都沒有看到。
根據教堂博物館的整理和清點,這次被盜損失巨大,失竊的文物包括金質聖杯、十字架和一些儀式用品,還有16世紀弗朗索瓦一世捐贈給教堂的禮拜服,以及18世紀的祭司服等,更讓人惋惜的是,被盜賊撞壞的門是12世紀雕刻而成的羅馬式木門,堪稱「鎮館之寶」。
這些對於教堂來說,都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損失,相關部門沒有公布預估的損失金額,並表示「不希望小偷確切地知道他們手中物品的價格。」
被盜的聖瑪利亞大教堂,以及它所處的整個「聖地亞哥之路」,從11世紀以來,一直都聚集著許多朝聖者,他們與這條路上的居民長期交流,促進了文化、經濟、貿易和社會的發展。單就聖瑪利亞大教堂來說,保存至今相當不易,教堂的禮拜堂在13世紀和14世紀都曾經遭到部分燒毀,在16世紀法國法國宗教戰爭時期,教堂更是遭到過嚴重的劫掠。
後來經過幾個世紀的修建,19世紀教堂才完全恢復,特意將12世紀的木門保留了下來,沒想到進入21世紀的今天,卻給了盜賊可趁之機。這群蟊賊有眼不識泰山,居然將最珍貴的木門撞碎了,可見他們不是「專業的」。
法國文化部長弗朗克·里斯特(Franck Riester)表示:「相關部門會將這件文物失竊案偵察到底,竊賊也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警方已經開始研究視頻監控,期望從中獲取線索,儘快將盜賊捕獲,並順利追回失竊的文物。
你對這群蟊賊的做法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點贊、關注、轉發,支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