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中秋文化

2023-09-26     馮曉暉

原標題: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中秋文化

「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本欄目歡迎投稿。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一年中的每季的3個月和每月的3個10 天,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是秋的正中,所以稱「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故稱「仲秋節」或「中秋節」。這時因為月色倍明於常時,故又稱為「月夕」。中秋之夜,月亮看起來顯得又圓又亮,「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獨在異鄉旅居的人,自然會想到與家人的團聚,因此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贛北九江,一年之中傳統的三大節日是「五、八、臘」。「五」,端午節(五月初五),「八」,中秋節(八月十五);「臘」,臘月(過年--春節)。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中秋之際,九江各地流傳著許多有關中秋節及「月亮」的神話傳說,一說月中有嫦娥,是夏朝后羿之妻姮娥竊食長生不老之藥後成仙奔月;一說吳剛因學仙時犯了錯誤,被罰在月宮砍伐桂樹,但每砍一斧下去,斧頭剛提起來樹的創傷就馬上癒合,這株桂樹非常奇特,亦名娑羅樹。又說月中有廣寒宮,是嫦娥居住的地方;月中還有杵靈藥的玉兔及唐明皇曾夢遊過月宮等等。節日期間,九江各地有賞月、詠月、吃月餅、品桂、游塔、摸秋、疊瓦礫塔等多姿多彩、連貫古今的習俗,滿滿的都是文化元素,構成別具格的九江地域特點的中秋文化。

九江傳統發餅(編者配圖)

據《九江府志》載:「中秋人家月餅,具紫香,佐斛,相為玩月……」。中秋之夜,各地均有「賞月」遺風,家家均擺香案、方桌,置月宮符像,陳設月餅,時令水果紫菱、石榴、栗子及糖果等食品,當一輪皎潔的明月冉冉升起,清麗柔和的銀輝光色,灑向人間,人們即畢恭畢敬地斟茶供月,焚香鳴爆,打躬作揖,然合家老幼圍桌而坐,觀賞團圓月,對月吃餅品茗沽酒,共樂天倫。此時,人們無不感到心曠神怡,遐想聯翩,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許多有著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星子等地當夜「剖瓜賞月,友以月餅相饋」;今仍以月餅、瓜果、香茶等賞月,餅有葷酥、簡酥、發酥等。舊時賞月時各地還忌兒童用手指月亮,俗傳月姐害羞,指了她會生氣割你的耳朵。在九江城區,中秋之日下午,市民多三五成群,扶老攜幼遊覽能仁古寺,觀大勝寶塔。有關游寶塔的風習,當時流傳的一首民謠:「八月十五游寶塔,帶著香燭敬菩薩。老人家青頭髮,後生子有財發,堂客們生個胖娃娃,小妹子找個好人家」。游塔的主旨可見一斑。晚上,劇院、戲班隆重上演》《唐明皇游月宮》和(八月中秋》等有關劇目直至深夜,以示人間天上共度佳節。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襲下來。史載:每到中秋,九江坊民皆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一些心靈手巧的制餅者常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刻印在月餅上。中秋月餅,不僅是祭月供品,同時又是節日中的傳統禮品,人們則以月餅饋贈親友、師長。永修等地,當年準備迎娶的男方,中秋節必備厚禮送於女家,其中當有「爺娘餅」。「爺娘餅」每個重達二三斤,其製作講究,蘊含著男方對女方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

中秋節的到來,正值豐收之月,禾穀新熟,農事稍閒,是人們闔家團圓慶賀豐收,「把酒話桑麻」的日子。九江各地農村家家戶戶都會在節前碾磨新米,搗糍粑,做發粑米糕、米粉丸等,以供中秋節食用,謂之「賞新」。鄰里親友間相互饋贈,共同分享豐收成果。諸多粑食中,糍粑尤具地方特色,此種粑製作取用當地出產的優質糯米,用木甑蒸熟放入木桶或石臼里用木棒反覆搗糊,直至不見飯粒、粘性如泥後,用濕布包裹搓成團團即成,寓意團團圓圓;發粑、發糕有麥發粑、米發粑兩種,即用麥、米磨粉和水調和,加入粑柚使之發酵蒸熟。吃發粑意為大旺大發。吃米糕為「年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瑞昌瀕臨赤湖,赤湖早年盛產螃蟹、龍蝦,瑞昌人在中秋節時有蒸螃蟹、燒龍蝦吃的習俗,稱之中秋「螃蟹席」。螃蟹美味,可吃螃蟹卻是一門精細活,剪刀和牙籤都是工具,剪刀用來挑殼,牙籤用來挑肉。湖口大閘蟹,因大、肥、鮮甜而聞名於世,且歷史悠久,中秋期間吃大閘蟹是一種季節性的享受。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贊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宋代九江人岳珂說:「九江霜蟹比他處墨,膏凝溢,名冠食譜」,他有《螃蟹》詩:「無腸公子郭索君,橫行湖海劍戟群。紫髯綠殼琥珀髓,以不辜負夸將軍。……」他還將螃蟹作為地方特產送給友人。朱子弟子都昌的曹彥約亦有詩云:「暮年秋色戀江鄉,酒熟魚肥蟹著黃」。老年的曹彥約十分懷念故鄉的山山水水,還有家鄉的特產螃蟹。

鄱陽湖大閘蟹(編者配圖)

「八月桂花遍地香」,品桂是九江中秋習俗中的內容之一。這與桂花在人們意識中的吉祥寓義有關。古人稱科舉高中為「月中折桂」「步」、榮顯貴為「蘭桂」。九江桂樹多。唐代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曾賦詩《廬山桂》:「偃蹇月中桂,結根依青天,天風繞月起,吹子下人間。」……宋代文學家周紫芝晚年隱居九江,當他看到處處有桂樹、處處聞花香時,甚為驚奇,欣然寫道:「九江木犀甚富,而香亦奇絕」,並有《賦木犀)詩3首(注:木犀即桂花)。桂花除觀賞外,九江人還善將桂花用糖加工,腌製成食品的香料,做成桂花酥糖、桂花茶餅、桂花湯圓、桂花米糕等,吃起來香甜可口、清爽不膩。其中有贊九江桂花茶餅的《竹枝詞》:「桂花茶餅動京華,工藝高超第一家。《新舊唐書》記載,當年曾受貴妃夸。」武寧人善釀製桂花露低度酒。修水的什錦茶料中必有桂花。所以,九江人在中秋時興喝桂花酒,飲桂花茶,吃桂花糕,做桂花湯圓等。婦女們則多喜在發間插支桂花,香生衣袂,最風趣。不少家庭在室內器皿中插支桂花,滿室生香,平添幾分佳節氣氛。

九江各地還相傳中秋夜月宮仙子降臨下界,灑甘露於人間,普天下人可共享沾有甘露的瓜果菜蔬,於是人們結伴相邀至郊外瓜園菜地尋找帶露瓜果,謂之「摸秋」。青年人多選擇情人家的瓜地,若摸到並蒂瓜果,則是喜兆。孩子們則盡情摘食,唯獨此夜,無「偷摸」之嫌。中秋節也是一個祈子節,舊時流傳關於中秋祈子的詩:「送子中秋紀美談,瓜丁芋子總宜男。無辜最惜紅綾被,帶水拖泥那可堪。」其義為:「好事者令幼孩戲竊倭瓜人新婚者之房,納人被中。或以子母芋泥水淋漓,沾濡床褥」。另外「八月十五日,女歸寧」。「歸寧」就是女子出嫁以後,回到家鄉去看父母,但在這一天又必須返回丈夫家,曰「團圓節」。

中秋之夜,不僅大人有眾多活動,且少年兒童也不乏許多喜慶遊戲,如燒瓦燈,疊瓦礫塔、拖磨等:彭澤等地兒童搜集破磚碎瓦,疊成寶塔,內點火燭,通體光明,名曰「拜月塔」。湖口小孩會三五成群找來許多磚塊搭寶塔,用黃草燃燒,亦拜月亮。九江城區的孩子同樣嬉戲碼瓦礫塔。正如邰紹周先生在《中秋節的瓦礫塔》中的描述:「在九江,有一個自古沿襲下來的風俗,即每年快到中秋節的時候,未成年的孩子就到處搜撿破碎的瓦片,然後層層堆碼疊成一個人把高的內空外圓、下大上小的瓦礫塔。到了中秋節之夜,在瓦礫塔中點亮蠟燭,那搖曳燭光透過瓦礫中間的洞眼在人們眼中晃動,並與天上金黃的明月交相輝映。那特殊的氛圍,總是會勾起人的許多遐想,令人仿佛置身在神話世界之中。那時,我們常常是圍著瓦礫塔,唱起從老奶奶那裡學來的童謠:天上月光光,地上塔光光,照著我的小寶寶,一覺睡到大天光。不過,兒時的中秋夜晚,我們可從來也不願意去睡覺,往往是等大人一催再催,有時甚至是被揪著耳朵,才會很不樂意地爬上床去的。」都昌有鏟缸瓦片、燒太平窯等習俗。一些地方的兒童會在中秋夜找來半邊磨石,以繩系住,在稻場、街上拖跑,隆隆之聲遠處可聞,謂之「拖磨」。

諺語、歌謠作為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總結和反映了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教訓或快樂。九江民間亦有不少與中秋相關的諺語,如「吃了端午粽,棉衣往上送;吃了中秋粑,棉衣往下拉」,意指中秋節一過,天氣漸涼,即要將收藏的棉衣拿出來備用。「雲遮中秋月,雨打上元燈」,即以此夜之晴雨以占來年「上元」之陰晴;上元,為農曆正月十五日,意為中秋夜晚有雲遮月,次年正月十五日夜晚必定有雨。「中秋有雨冬至晴指八月十五日的天氣過程與冬至的天氣有關。都昌俚語「吃中秋酒,夜工不離手」,意為中秋過後,女人會更忙碌,為備冬衣,每每微針線到深夜,又稱「做夜工」;也說:過了八月中女人只有著義做飯工」。」為每月過了一半就快結束,一年中過了中秋一晃就到年關了,舊社會的窮人怕過年,因為過年要花錢,手頭沒錢就感覺時間過得特別的快而產生著急的心情。中秋之夜,潯陽、濂溪、柴桑區一帶小孩興傳唱童謠:「月亮彎彎,象只小船、撐到江里,載金載銀」「月亮公公跟我走,我在湖口賣刷帚。剃頭刀兒割韭菜,蘿蔔絲兒下夜酒」。永修等地還有《月亮彎彎彎上天》等兒歌。

九江傳統酥餅(編者配圖)

「無有詩人不賞月,姮娥常為詩人吟」月活動讓中秋詩意化了。古往今來,過往九江的官吏、文人及九江本地作者,有關吟詠中秋的詩詞文章,不知凡幾,在這裡只能擇其一鱗半甲:明代九江知府童潮有「百尺庾公樓,涼生桂殿秋。不須凌玉宇,即此廣寒游」。「兩鍾秋月高,一碧湖光渺,兔魄漾波心,桂香飄樹杪」等詩句。修水文人胡正洪《樓前夜月》:「聽月樓高空有名,惟留皓月照江城。碾空常夜金輪轉,搗藥長年玉杵鳴。蟾闕香飄丹桂馥,廣寒樂奏韻笙清。等閒閭闔開宮殿,會聽姮娥載笑聲。」當代詩人李華白適逢中秋參加廬山詩會時作詩:「名山開勝會,佳節度佳期。齊賞匡廬月,同吟牯嶺詩。九州歌盛世,四海結新知,一讀《老人樂》,天涯共此時。」濂溪區的《濂溪》所載《中秋望月》詩:「八月中秋滿月輪,嫦娥抱兔望凡塵。人間今比天堂好,後悔當年一氣奔。」以比擬的詩句,表述了人間要比天堂好,我們的祖國日益強盛,人民生活一年好一年的情景。

自宋蘇軾《虔州八景圖》說之後,各地爭相命名和沿用八景。加之名人逸士、韻客作家好游奇山異水,又多為其譜詞題詩,因而八景之風流傳尤甚。古時九江各邑亦有八景風光,且人典入詩,記錄了一時一地之盛,成為當地的徽記,給人們增添無窮的逸興和遐想。九江各地古八景中,與中秋、明月相關的比比皆是:如江州的庾樓明月、永修的蓮州夜月、湖口的雙鍾月色、瑞昌的仙橋晚照、武寧的鶴橋明月、彭澤的仁磯釣月、修水的長湖秋月、龍潭夜月、查港泛月,等等。

九江中秋文化,在漫長歲月發展完善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對持久而穩定的歷史意識和民眾認同。作為九江人共有的精神財富,積澱了合理的文化內涵,深深銘刻在九江人的心靈深處。令人賞心悅目的節日活動,為人民所喜聞樂為。這些傳統的中秋文化,都是經千載而不輟,歷久而彌新。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崔老師對九江文化的研究極為廣泛,節慶習俗方面,本系列已發布過他的《九江元宵文化》《九江端午文化》《九江清明文化》,下一篇當然是重陽文化了,敬請期待。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241d365a22dc8d0796c4f30305aef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