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出版散文集,18歲被清華破格錄取,如今卻被眾人質疑江郎才盡

2023-11-22     劉明寶

原標題:9歲出版散文集,18歲被清華破格錄取,如今卻被眾人質疑江郎才盡

蔣方舟,湖北襄陽人,是曾名噪一時的美女作家尚愛蘭之女。頂著「天才少女」名頭,蔣方舟七歲開始寫作,九歲就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打開天窗》,十一歲發表長篇小說《正在發育》;此時的她已經名聲大噪,引起了時人廣泛爭議,然而蔣方舟卻未止步於此;十二歲正式出版長篇小說《青春前期》《都往我這兒看》;及笄之年,已當選為中國少年作家協會主席,十八歲時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破格錄取。

蔣方舟大學生活結束時,已經做了四年的《新周刊》主筆,這個時候的她,已經出版了九部著作;又受聘成為了《新周刊》的副主編。

曾經有評論說:蔣方舟是中國最清醒的少年。而現在,當初的「天才兒童」已然到了而立之年,公眾對她的看法卻已經與從前的肯定讚許大相逕庭。

圖為蔣方舟在清華大學畢業照

充滿爭議的成長之路

2008年時,蔣方舟通過了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選拔,獲得清華校方下調60分的調檔優錄。高考出榜,蔣方舟的高考總成績是561分,加上清華的調檔,總分達到621分,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正式錄取。但是在當時,蔣方舟被破格錄取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則《清華大學有意降60分調檔錄取80後少女作家》的文章在網上傳閱,一時間,對蔣方舟的爭議頗多。蔣方舟旋即在博客上發文解釋,稱只是拿到了清華大學自主招生的降分優惠,仍然要正常參加高考,只有分數達到清華大學在當地的調檔要求,才能順利被錄取,並不是「走後門」。

除清華破格錄取外,對於蔣方舟仍有許多爭議;畢業不久就成為了《新周刊》雜誌副主編,這是圍繞著蔣方舟的諸多爭議中最引人注目的之一;一個年紀輕輕的高校畢業生居然能一步登天,成為著名周刊的副主編。

對此,蔣方舟反駁稱,在校期間就一直在為《新周刊》撰稿,《新周刊》的執行主編封新城也曾對此作官方的聲明,「蔣方舟是從主筆的職位提拔到副主編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一畢業就當副主編。」稱在蔣方舟進入清華前就與其相識,經過四年時間,蔣方舟從特約記者到後來的主筆,是有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踐和足夠的沉澱的。

然而得到了《新周刊》的官方聲明後,依然有許多人不買帳,轉而質疑蔣方舟身為一名作家的職業素養。比如2012年8月的「代筆門」事件,蔣方舟陷入了為文壇所不齒的代筆醜聞,知名作家方舟子發微博稱蔣方舟發表的的很多文章其實是其母作家尚愛蘭代筆,再次引發熱議。

當時,有記者通過網絡渠道聯繫蔣方舟,而蔣方舟則以正在倫敦奧運會觀賽不便回應為由推脫;之後又有記者直接電話聯繫蔣方舟母親尚愛蘭,而尚愛蘭也並未就此事作出正面的回應。面對多方質疑,蔣方舟大多採取不作回應的方式解決。

而經歷過青少年時的追捧與成人後的抨擊,她最本質的身份不過只是文壇中一個才到而立之年的女作家。其實,蔣方舟之所以會引起社會的廣泛爭議,除了她的天才之路過於順利之外,其作品之文風大膽另類,頗有標新立異的意味;除此之外,蔣方舟其人,言論過於坦率直白,甚至絲毫不隱諱自己求取名利,成名成家的慾望。

「天才」不再,泯然眾人」

近些年,蔣方舟的「少女作家」和「天才兒童」的人設不再,轉而開始流連各大衛視,當節目嘉賓、做活動主持、參加各種節目。因為頻繁參與商業活動但作品更新量稀少,本就一身爭議的蔣方舟更被人說是江郎才盡,靠著昔日名頭吸金撈錢,「飢不擇食」。而且儘管蔣方舟參加了很多節目,但是觀眾對其的反響並不好,常有觀眾吐槽她難看、做作地自我矮化、言談膚淺、不守節目規矩等等。面對這些不友善的聲音,蔣方舟一如從前,概不回應;如默認般任憑外界對自己的惡評。

蔣方舟也曾表示,金錢與寫作,她一直是分而置之的;美其名曰為「以商養寫」,通過商業合作、參與商業節目獲利,達到自己所期許的盈利目標就好,並不想一昧地賺錢,在除了賺錢之外的時間中去做最不委屈的自己的事:閱讀寫作或是遊歷旅行。面對外界對其擱置作家本職的質疑,蔣方舟稱,保持寫作的純粹性前提是有充裕的物質經濟保障,「要創作出有質量的作品,首先,你在這個社會能夠體面地生活」,蔣方舟這樣說道。

可是就蔣方舟近期稀少的作品成色來看,「溫室花朵」「江郎才盡」的說法,卻有幾分道理。隨著世代的更替,年齡的增長,蔣方舟的發布作品的速度越來越遲緩,文風也越來越不為人所接受,質疑她寫作水平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很多讀者反映蔣方舟近期新作《東京一年》質量不高,表示其文字不接地氣,高高在上,遠離大眾,缺少生活密度;也有人說是蔣方舟對於生活的觀看角度比較刁鑽。說到底不過是資歷淺薄,缺少磨礪,筆下成文自然如隔靴搔癢。

蔣方舟現在所遭受的貶斥都是原因的,從小被南方報系捧紅,頂著「天才兒童」的光環所寫的文章卻越來越不倫不類,有些作品明明是青少年文學,卻過分早熟。過了幾年,寫不出少年文學了,沒有作品的「天才兒童」,自然會光環褪去,而後卻馬上又搭建了少女作家的人設,吃了幾年「老本」,已近而立,「少女作家」不再年輕,索性就放緩創作,參加各種商業活動。一個作家,卻將中心放在了商業盈利上,這也是蔣方舟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蔣方舟趨於精雕細琢的語言為了掩蓋邏輯的殘缺和不敢直言的論點,她的寫作越來越趨向模糊化,如同一個考生對文題小心翼翼的試探。看起來,是讀者的期望讓她只做記錄卻不敢於表態。

然而,面對批判和失望,蔣方舟卻又以一種謙遜的態度自我批判,承認自己江郎才盡已經泯然眾人,承認成長太過順利「不曾歷經滄桑」。試圖用自我貶低來削減輿論逃避壓力,甚至希冀這種坦率能為她的文字平添淳樸的意味。蔣方舟的誤區就在於將瓶頸曲解為文字運用太過熟絡,其實她欠缺的恰恰是文字之外真正重要的作為一個筆者成熟的心境。

其實人們不曾期待過見證所謂天才的傳奇,也不曾期待讓一個年輕人歷經磨難滄桑,只是需要文壇出現一個擁有話語權和號召力的年輕人能有真正的立場和觀點。而這種敢於直言,除了不畏輿論壓力,個人也需要不停歇的進取和實打實的才學的沉澱。

蔣方舟能否突破自己的「安全區」,實現更高的理想,取決於她自己。她所需要的,不是轉變創作的模式,而是更精深的閱讀,更深邃的思考,更勇敢也更成熟的發言。

文/映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21f9b0e6a31504c187adffb2d71f0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