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冷門如何發光發熱?《文學的日常》第二季這樣做……

2022-04-29     廣電獨家

原標題:小眾冷門如何發光發熱?《文學的日常》第二季這樣做……

文|心喜

從日常說起,這是節目組的創作理念,也是其創作上的某種「必然」。

「一部啟發大眾思考,引領創作市場的誠意之作。」由東南衛視、海峽衛視、優酷視頻聯合出品的《文學的日常》第二季如期而至,該片 總策劃,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主任、東南衛視總監洪雷如是形容它。

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啟發」與「引領」相攜而行,該片兼具社會與行業價值。而「誠意」,是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以下簡稱「衛視中心」)一以貫之的創作態度。

兩年前,《文學的日常》第一季如清流問世,雖題材冷門,但受到超乎預期的歡迎—— 豆瓣評分8.9,位列全網紀錄片微博話題榜2 ,持續3 周登上優酷文化紀實熱度TOP1。第一季節目拓寬了大眾與行業對於人文紀錄片的想像,也堅定了節目組「以文學照亮日常,以思想反芻生活」的初心。

二度回歸,《文學的日常》驚喜依然。4 21 日開播以來,該片持續位列全網紀錄片融合傳播 第一,登上微博紀錄片熱播榜 第一、優酷文化熱播榜 第一,微博話題傳播量 破億

隨心漫遊,即興而至,讓影像有血有肉

第一季中,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小白與友人們的漫談仍在迴響;這一季, 劉亮程、于堅、李修文、雙雪濤、李洱、陳彥與友人的漫遊已然啟程。 借友人拜訪作家的形式不變,探索作家精神世界的內核不變,由一進二,節目多出來的是幾分「漫遊感」與「即興性」。也便是這幾分,平添了又一方天地。

好的文學應是流淌出來的,是漫遊於人生路上的隨境起興、隨心流轉。 第二季融入漫遊與即興,既是呼應了文學之於人生,也是成全了影像之於文學,讓影像有了著落和血肉。

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從胡同到城中村,從街市到戈壁…… 片中,作家與友人行於廣袤厚土邂逅萬物,一路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皆是興起心至,因而新鮮且誠摯,也因而得人傾心。沙漠裡漫遊的劉亮程與偶遇的蜥蜴攀談,浮想一個酒瓶碎片的前世今生,蹲在路邊的雙雪濤突然撫上一隻流浪狗……一幕幕狀似無心卻有心,是掩於日常與庸碌背後的珍貴本真。

漫遊地點或是有意,如生於湖北的李修文來到心靈故鄉大西北;或是無意,像雙雪濤跟史航漫遊北京胡同和公園。前者根據人生按圖索驥,從心靈故鄉出發,讓作家敞開心扉;後者但憑主人興之所至,令過往顯於當下,讓思想流於自然。

與史航漫遊胡同時,路遇一戶窄小人家,雙雪濤突然想起了童年時住在熱炕上面,父母在外面被城管趕著滿街跑的情形,也自然而然地談起對「同情心」的理解:「何謂同情心?就是『我也是他』。」這樣的「即興創作」打動了 總導演王聖志,也勢必打動不少觀眾。

文學中可見眾生天地,而在紀實影像中可見文學與眾生的天地。 《文學的日常》第二季中,伴隨漫遊而徐徐展開的,是文學日常中四溢的人間煙火。比如,劉亮程行走於村莊與村莊間,休憩的牧人、牧羊的犬只短暫經停於他的旅程;又如,于堅在菜市場朗讀時,旁邊的老漢在他面前晃來晃去;雙雪濤在很小的胡同里朗讀,背後有人拿著撞球杆不停走動……

讓作者在生活的日常里朗讀,也就是讓文學回到了它的來處。 從日常說起,這是節目組的創作理念,也是其創作上的某種「必然」。

一燈破暗,溫暖徐來,讓文學照亮日常

文學通於形,通於情,也通於智。因而文學中見眾生天地,卻不止於眾生天地,也因此讓文學照亮日常成為了可能,就如「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節目從日常出發,於煙火著手,通過個體的發現與感悟,擊中當代人的生活和心靈,從而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和深入思考。「在被文學照亮的日常里,觸摸人心柔軟的角落,推動大眾文化的發展,探索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同時,我們也希望觀眾能從中得到文學的滋養,喚醒對文學的熱愛。」王聖志如是形容他的「野心」。

文學背後是人,被文學照亮,是一個被作家徐徐溫暖的過程。

第一期中,作為萬物之一的劉亮程,興致勃勃地跟萬物溝通。行走於草場戈壁,路遇牧羊犬、野駱駝、驢子、蜥蜴等生靈,他都要停下和它們打個招呼。當他說「蜘蛛網是一個蜘蛛的家」時,觀眾窺見的不只是他的柔軟悲憫,更有眾生平等、物我一體的哲學思想。

劉亮程安於村莊,著迷於時間,探尋靈魂的去處。他至深至切的體悟、求本求真的思想,伴隨漫遊而流淌發光,照抵觀眾心間。

這樣的光芒也照亮了王聖志。創作是該為了多數人還是為了少數人?當李修文斬釘截鐵地說他一定是為少數人寫作的,王聖志豁然開朗。 「當你確定了自己為少數人寫作,意味著你認識了自己的有限,也就是窪地和天花板各在何處,由此主動回到自己熟悉的創作根據地去深耕,反而能創作出更打動人的東西。」他說。

光因為通透而照亮,節目先要開啟從日常生活進入作家精神世界的通道。這並非易事,王聖志在每一位作家身上都下了笨功夫。拍攝前,王聖志看完每一位作家幾乎所有的代表作、評論文章、回憶散文,慢慢建立起他們的文學形象,這樣拍攝時他就有了參照,也更加自如。「雙雪濤漫不經心地唱起伍佰的《挪威的森林》,我能立刻聯想起他小說中的艷粉街,由此繼續我們的話題。你看,笨功夫就在這時候起作用了。」王聖志說。

從進入作家的精神世界到將之導歸為受眾的心靈給養也非易事。每一個作家都是不同的風景,細節處處有深意。除了漫遊與即興給人驚喜, 《文學的日常》第二季還通過舒徐和緩的節奏以及詩意抒情的畫面,為觀眾留下了充足的與之心靈交融、精神往來的氣口。

文學不是目的,照亮也不是抵站,最終的光由每一個人自己生髮,而《文學的日常》是開鎖的鑰匙,是過河的渡船,是燃燈的遣使。 圍繞文學,拆解文學,節目為觀眾展開了文學背後不離生活、高於生活的光明可能。

與眾同樂,引領價值,讓紀錄片更美好

兩季《文學的日常》於煙火中見高雅深意,雖題材小眾,但深得人心。從創作角度而言,這是遵從了創作初心的回報,但從市場角度而言,一開始卻並不被認為是「識時務」的選擇。

太小眾,意味著被看見的機會不足;有深度,意味著被理解的程度有限。所幸,《文學的日常》選擇了一條更難卻更有意義的道路,一舉打破冷門題材的冷遇。

節目組義無反顧的勇氣源於衛視中心給的底氣。

衛視中心將「在這個時代發出一些能引發大眾思考的聲音」作為己任,並為創作提供足夠的空間。

題材方向上,更多鼓勵抓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在圈層上面作深耕和突破。洪雷坦言,一個節目集中打透一個圈層,這樣如果每個圈層都覆蓋到,那麼也許就覆蓋到了大眾。

創作扶持上,留出一塊自由地,每年投入約20% 創資力量作引領性投入,鼓勵嘗試新的內容題材,將更多有思想、有深度的內容傳遞給觀眾。

洪雷認為, 一味迎合受眾喜好創作,很容易陷入娛樂至死的桎梏。同時,創作也不能獨樂樂,社會再怎麼發展,節奏再如何快,每個人的內心總是有一塊地方是柔軟、需要撫慰的。他要求每一個節目至少要影響一部分人,與他們在情感上面有對話、有溝通。

可以說,在迎合大眾與引領大眾的灰度之間,衛視中心找到了自己的標尺—— 迎合大眾的高級審美,而不是低級趣味;迎合大眾的精神需求,而不是生理刺激;挖掘大眾需求中的價值高點,從而引領他們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索與思考。

與成熟的劇綜市場相比,紀錄片市場還在培育期,內容本身的回報有限。洪雷表示,衛視中心作為主流媒體,有責任讓中國紀錄片變得更好。一方面,讓年輕一代從文化紀實內容當中獲得營養和成長;另一方面,讓從業人員感到紀錄片和文化節目是被觀眾需要的,獲得更多的信心。

秉持這樣的創作價值觀和媒體責任意識,朝「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方向努力—— 這些年來,衛視中心年生產紀錄片穩定在200 集左右,除了《文學的日常》,還陸續製作了《早餐中國》《柴米油鹽之上》《下飯菜》《中國這麼美》《瑰寶—— 文化遺產在福建》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口碑與流量雙豐收的精品紀錄片,獲得多項紀錄片領域大獎,並在2020 年榮獲國家廣電總局「全國優秀紀錄片製作機構」稱號;最近海峽衛視剛剛獲得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大獎,是中國內地唯一獲此殊榮的電視媒體。

據了解,2022 年,衛視中心還將陸續推出 《早餐中國》第四季、反映鄉村振興的 6 集紀錄片 《田野之上》、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 3 集紀錄片 《武夷山:我們的國家公園》等,並承辦 新時代· 新影像中外導演聯合創作計劃和海絲國際傳播紀錄片大會,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積極打造重要窗口。

「每一個寫字的人,都有終老之地。每一顆思索的心,都有棲息之處。」中國先鋒派作家馬原在《文學的日常》第一季中如是說。行至第二季,言辭餘音仍然。

其實,把它放在節目創作上也適用。 有所依歸,方不迷失,方得始終,就如初心之於《文學的日常》,也如使命之於衛視中心。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1286917e0552be9a023f1852011d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