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無線充電,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評測:彎道超車

2020-09-27     十八線老編

原標題:碳纖維+無線充電,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評測:彎道超車

以蘋果AirPods為代表,索尼、森海、鐵三角專業耳機廠紛紛入局,最後小米、華為等網際網路品牌推波助瀾,真無線耳機在2019年徹底爆發;但在年底蘋果又推出了主動降噪耳機AirPods Pro,成功將大家的視線和真無線的戰場拉到了主動降噪耳機上,讓本就硝煙四起的TWS市場即將迎來了下一個高潮。

雖說AirPods Pro再一次引領業界潮流,但是在我心中最期待的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並非是它,而是要比AirPods Pro誕生更早的「1MORE真無線降噪耳機」,首次亮相在CES 2019大會,隨後又獲得2019德國iF設計獎,但隨後便進入了沉默期,直到去年年底1MORE才優化出最終版,而我也在今年如願以償的體驗到了這款產品。

距離「1MORE真無線降噪耳機」首次亮相已經過去一年有餘,按照數碼圈的疊代速度,「1MORE真無線降噪耳機」本應被後輩拍死在沙灘上,但事實上是1MORE真無線降噪耳機依舊保持著強悍的戰鬥力,與市民上的同類產品均有一戰之力,甚至在材質應用上依舊走在時代前沿。而接下來我也要詳細的和大家說說這款產品。

開箱曬物:碳纖維耳機+金屬電池倉

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誕生於2019年1月份,採用的依舊是1MORE經典家族式包裝樣式,從這便看得出1MORE整體布局的前瞻性。包裝正面左側是全英文的產品名和簡介,右側則是耳機的渲染圖。如果稍加留意會發現,右側的背景圖恰好是數字「1」,看得出1MORE在包裝細節上下了一番功夫。

背面依舊是傳統的多語言產品參數,內容比較詳細,對參數黨而言算是額外驚喜。靠近底部同樣有一個「正品」標籤,通過掃描可以查驗產品的真偽。真偽查詢標籤延續至今,一方面是因為1MORE作為國內的新興耳機大廠,在市面上確實存在不少山寨產品;另一方面則是對十年前山寨耳機文化的一種「敬畏」,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小米和1MORE結束了中國的耳機山寨之路。

打開方式依舊採用的是側邊磁吸式,在1MORE產品身上從不缺開箱的儀式感,給人一種物超所值的感受。

包裝內充電盒和耳機單獨陳設,相比1More降噪圈鐵藍牙耳機Pro內部擺設可以用「簡潔」來形容。左側依舊是產品的設計草圖,從中能感受到設計師的心血,會讓同是設計師的消費者產生共鳴。

其實在打開包裝的最上層依舊有一張透明的PVC,上面有簡單的操作說明,幫助用戶快速上手產品。相比於傳統的紙質快速指南,1MORE這樣的設計要更受用戶歡迎,除了起到快速指南的作用還兼具商品櫥窗的功能,提升產品的格調。

包裝內除了充電盒和耳機外還有豐富的耳塞、紙質材料和一個皮質的收納袋,收納袋正面印刷有「1MORE」Logo。

耳塞總共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不同尺寸的矽膠耳套,可最大可能適應不同人群的耳道;第二類則是矽膠耳撐,耳翼和耳撐的大小均不同。

剩下的便是紙質材料,一份多語言產品說明書、保修卡和對應的小貼紙,作為1MORE老用戶,這些配置應該非常熟悉了。

充電盒採用了長條形設計(三維尺寸81.32 × 30 × 38.5 mm),便於拿在手裡;材質上採用了金屬合金,表面同時做了細微的磨砂質感;相比競品的充電盒要稍重一些,達到了63.2g。所說重量增加了,但金屬材質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最直接的便是耐刮,要知道AirPods的充電盒必須常年戴套,不然表面刮痕慘不忍睹。

充電盒頂部印有一個「1MORE」字樣,機身的每一個角都做了圓角設計,配合金屬材質讓整體設計硬朗但不生硬。

正面有一顆指示燈,開蓋處做了小小的內凹設計,做工上可以說「Don』t say so much」,可以看到整個開蓋處紋絲合縫,甚至肉眼下並不容易看到內凹處的拼接縫。

Type-C充電口在充電盒的背面。

打開蓋子便能看到電池倉內部構造,每個耳機倉有三顆金屬觸點,中間位置有一個隱藏式的圓點物理按鍵,主要用於重置功能。

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在造型上與Stylish真無線耳機有些類似,橢圓形的耳機機身加上增加穩定性的耳機耳撐。之所以採用這種造型設計,相信1MORE最大的考量是因為前期Stylish真無線耳機不管是佩戴舒適性還是穩固性都得到了市場良好的反饋。

雖說整體造型類似,但在細節上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做了諸多不一樣的升級,充分捍衛了自身的旗艦定位。首先最吸引眼球的便是耳機正面的碳纖維材質,這在耳機領域可算是稀罕物,可見1MORE凸顯品牌時尚化的決心和方向。

耳機整體採用了IML耐磨印刷工藝,正面的環境噪音拾取麥克風做了一個鮮紅的不鏽鋼的防塵網,除了防止灰塵進入機體內不影響降噪效果外,紅色的點綴讓耳機更具美感。

在耳機前端依舊有一個鮮紅的不鏽鋼的防塵網,這裡內置的是一顆拾取說話的麥克風,與前饋麥克風合作就能實現高通cVc 8.0雙麥通話降噪。

在操控上,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採用了日本的ALPS按鍵和觸控兩種操作方式,這給產品體驗帶來了不小提升。

降噪效果:三顆降噪麥克+雙降噪方案

作為一款主動降噪耳機,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必須經得起考驗。採用三顆集成式降噪麥克,通過兩兩配合可實現主動降噪和通話降噪兩種方案。具體為前饋麥克風+後饋麥克風實現主動降噪,前饋麥克風+通話麥克風實現通話降噪。

主動降噪的原理是前饋麥克風拾取外界環境噪聲,後饋麥克風拾取耳內噪聲,再通過對拾取的不同噪聲進行高速運算,實現精準消噪。為照顧不同人群和場景需求,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在主動降噪上實現了強、弱兩檔和一種環境音模式。

從個人體驗來看,在辦公場所、書店等並不過分吵雜環境下,開啟弱檔主動降噪就能擁有一個較好的清凈環境;在公交地鐵等環境下則需要開啟強主動降噪模式,此時中低頻噪音幾乎不會出現在耳內,但是喇叭聲高頻聲音依舊能夠聽到,只不過音量減小不少;在飛機上,在不聽音樂模式下開啟強降噪,引擎的低沉噪音幾乎聽不見。

通話降噪主要是過濾掉環境噪音,例如你站在馬路旁打電話,那麼通過前饋麥克風+通話麥克風作用可以有效過濾掉馬路上傳來的胎噪、喇叭聲。對了這裡是讓對方聽不到這些聲音哦,千萬不要理解錯了。

音質:動鐵+動圈結合

不管是主動降噪耳機還是普通耳機,音質才是本質,也是用戶掏腰包的強有力的理由。而一款無線耳機音質的好壞往往有硬體、調I教、傳輸這三方面共同作用。

在硬體配置上,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依舊延續了「單動鐵+單動圈」雙單元設計,這也是1MORE的看家本領,從以往多款耳機來看,1MORE在「單動鐵+單動圈」上已經有了很大的積累,遠超一般的耳機廠商。

調校上1MORE最大的殺手鐧是由榮獲4 次格萊美獎的錄音師Luca Bignardi親自定調,除了滿足對聲音的高度還原和細節的完整呈現,同時也要在聽感上實現更為平衡、通透的聆聽體驗。

無線連接方面支持藍牙5.0,支持高清AAC及aptX音頻技術,同時藉助高通全新的TrueWirelss Stereo Plus技術*,實現開機即可左、右耳機直接連接手機,減少用戶等待時間。

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需求,1MORE還為耳機配備的1MORE MUSIC專屬APP,通過APP我們不僅可以對耳機進行OTA升級,同時還有自定義均衡器,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來做細微調整。1MORE MUSIC APP其實還內置有酷狗音樂的部分功能,配合隨機贈送的酷狗音樂VIP年卡,又可以享受一年的無損音樂了。

從個人的實際聽感來說,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早已沒有明顯短板,三頻均衡,這裡所說的三頻均衡 絕非指的是平庸,而是指配合得當,聆聽音樂的時候給人很舒適的感受。不管是流行、爵士還是鄉村音樂,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總能得心應手。不管是日常通勤還是靜靜的享受音樂都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關於主動降噪耳機開啟降噪後音質變差的說法,我在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身上並沒有明顯的感受到,目前市面上處理主動降噪耳機音質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在原有的成品音樂耳機基礎之上改進加入主動降噪功能;另一種則是耳機原來的基礎上針對主動降噪進行二次調音,可能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選擇的是第二種方案吧。還有在安靜的環境下不建議大家開啟主動降噪聽音樂,因為這個時候由於主動降噪技術而必然產生一些「負壓」效應,反而影響音質。

續航:無線充電

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的電池倉內置有410mAh鋰電池,單只耳機有55mAh電池,按照正常播放(音量60%),耳機滿電情況下可大約連續播放5小時,開啟降噪衰減約20%;電池倉和耳機均滿電情況下可實現22小時的續航,開啟降噪同樣時間有所縮短。

除了基礎續航外,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還擁有快充技術,耳機1小時充電滿血復活,電池倉則需要2小時;但是可實現「充電 15 分鐘,使用 2 小時」。

在充電模式上,除了充電倉背面的Type-C接口外,其實在電池倉的底部還有一層無線充電線圈,這就意味著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支持無線充電,將其放在任何一個無線充電板上即可開始「回血」,大大增加了科技體驗感。

總結:彎道超車小能手

作為一款發布一年有餘的產品,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可以說是「凍齡」少年,憑藉1MORE賦予的旗艦配置和前衛的方向,放眼整個主動降噪耳機市場,1MORE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依舊處於領先地位,碳纖維和無線充電放在當下,依舊處於第一縱隊,是玩家眼裡的稀罕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RZz3QBURTf-Dn5pg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