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光州,改名為現在的潢川,這其中的緣由你知道嗎?

2019-07-11     旅遊看信陽

信陽中東部有一個以河流命名的縣城——潢川。明國初年,那時候潢川還不叫潢川,而是光州。隨著全國性的廢州府設縣治中,"光州"及"光州府"名被廢止,潢川因為一條潢河穿城而過,於是改為潢川。

潢水穿城而過,將潢川縣分為南北兩部分。而位於潢河之南的,則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弋陽。據順治年《光州志》記載:"州舊弋陽城 ";《地形志》:"弋陽在定城縣。漢為弋陽國,後魏置郡,唐改光州";《一統志》:"古黃國在定城廢縣西一十二里,今州南城即其地。黃城即定城,定城即弋陽,弋陽即光州也"。

當時的弋陽城具有一定的規模。《資治通鑑》記載有朱全忠率四十萬大軍攻光州,光州刺史柴再用嚴守備,城得免。這充分顯示了唐末之時,光州城池的堅固。

由於潢川城池地位的重要,各執政者都在不斷地加速擴建。後周顯德二年(955),周世宗親下詔書:"農閒與板築,農忙則罷役。"號召農閒季節修築潢川城池。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岳飛為河南北路招討使,亦令牛皋等在此修城抗金。

還要特別提到的是,弋陽古城就是被閩台及海外華人尊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故鄉。《光州志》中明確地記載:"陳元光 光州人,字廷炬。風姿卓異,博覽經書。年甫十二,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政,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

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台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

戍守閩南之時,陳元光採用不同的作戰策略,恩威並施。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里",亦稱"九龍里"。

經過陳元光精心的治理,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陳元光也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一千多年來,閩粵人民一直尊崇陳元光為"開漳聖王",紛紛立廟奉祀。漳州和潮、汕地區民間供奉"開漳聖王"的威惠廟、燕翼宮、州主廟等有百餘座,在台灣奉祀陳聖王的威惠廟、昭惠廟等有53座(一說55座),在東南亞各地陳聖王廟也有二三十座之多。由此可見,陳元光的影響力之大。

歷史變遷,潢川縣的光輝過往隨時間湮滅,而隨著潢川縣摘掉貧困縣的帽子,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潢川撤縣申建光州市,構建市域副中心城市,經過潢川縣人們的共同努力,潢川縣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uikEGwBmyVoG_1ZsP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