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雲南,一粒米的「倔強」

2019-07-07     紅河資訊圈

雲南是水稻的天堂

雲南雨量充沛

土壤類型多樣

孕育了各式各樣的農作物

水稻就是其一


依物種分布來看

數萬年前

雲南地區已經出現早期的稻屬植物

從品質來看

一些獨特品種的稻米

只能在雲南的生態環境下種植

人們大多更了解北方大米

實際上雲南也有無公害的綠色大米

一起來看看吧

紅河元陽紅米



如果說元陽梯田是哈尼族歷經十幾個世紀,用雙手和鐵犁勾勒出的畫框,那么元陽紅米一定是這幅畫里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生活在元陽縣的世代農民,多以種植元陽紅米為生。


風味雲南,一粒米的「倔強」


元陽紅米也叫梯田紅米,屬糙米,米粒細小,米身偏紅。元陽紅米生長在海拔1600-1800米的哈尼梯田裡,引山泉水灌溉,畝產量低。元陽紅米含鈣、鐵、鋅、硒等元素,維生素、蛋白質含量高於普通大米,具有降血糖、血脂、膽固醇,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紅米收割期在中秋前後,那時, 漫山金黃、一片繁忙。高山地區,紅米一年收一季,河谷地區一年可收兩季,紅米生長周期較一般東北米長40至60天,畝產量不到300公斤,每一粒穀子都是濃縮的精華。



有些水稻已經抽穗,有些「待字閨中」。站在山腰向河谷望去,青翠一片、綠意盎然。山間的風清爽濕潤,小河的流淌聲隱隱傳來。



元陽紅米具有冷不回生,漲性大、飯味足的特點,一碗紅米可蒸出三碗飯。煮熟的紅米紅色斑紋依稀可見,吃到嘴裡軟糯可口。



梯田無法應用現代農業機械,所以哈尼族人採用的是傳承了一千三百多年近原始的耕種方式,從耕田撒種、插秧、割谷、打穀、曬穀等20道工序,都是農民們光腿赤腳親力親為,整個過程純手工原生態。收割的時候,就在田裡打穀子,麥秸稈直接還田,也喂牛、養馬。

文山八寶貢米



八寶貢米因產於素有「高原小桂林」之稱的文山州八寶鎮而得名。其以清香、味甜、顆粒大、光澤好、口感佳、飯冷不硬、不變色而盛名。



據了解,早在明清時代,廣南八寶米就被列為「貢米」,封為「皇糧」,經過數千年的歲月沉澱,八寶貢米始終保持著它的優良品質,其稻種從未改變。可以說,今天你吃的文山的米,很可能跟一千年前皇帝吃的一樣。



八寶貢米的特殊源於其產地的不可複製,八寶鎮地質結構形成於二疊紀至三疊紀之間,屬岩溶地貌;平均日照超過6小時,且土質肥沃略帶灰黑色,是八寶貢米的優生地區;周邊有丘陵和沿稻田緩緩流淌的八寶河,生態自然純凈。



為了保護好這片沃土,當地政府引導村民使用有機肥料,既保持了大米的優質,也避免了河道污染。



八九月份,文山八寶鄉間,微風吹過,金黃的谷浪一層翻過一層。收割現場,村民為了保持米的品質,仍然沿用著古老的打鬥方式。



廣南八寶米雖然質量優異,但長期以來,由於單產低、產品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導致群眾種植的積極性不高,形不成規模。近年來,廣南縣建成了規範化、標準化的八寶米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探索出「公司+基地+科技+農戶」的產業運作模式,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

普洱墨江紫米



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北回歸線穿城而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墨江豐富的生物資源,孕育了久負盛名的墨江紫米。



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地形以地為主,哈尼人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把山坡變成了一層層的梯田,有的梯田一直從山腳到山頂,一山連一山,非常壯觀。而這些梯田,不僅是旅遊的景點,也證明著墨江水稻種植歷史的悠久。紫米,就是墨江人民培育出來的一種水稻品種。



墨江紫米米色呈紫色或紫白色夾小紫色塊,味香甜,粘而不膩,產於墨江一帶。紫谷成熟的季節,一層一層的梯田上,滿是低垂的稻穀等待收穫。



墨江縣地處北回歸線,這裡是太陽轉身的地方。在北回歸線上種植的墨江紫米歷史悠久,品質甚佳,營養豐富。以紫米為原料製成的紫米八寶飯、紫米汽鍋雞是獨特的風味食品和筵席佳肴,紫米甜酒煮雞蛋和紅糖紫米粥則是產婦的滋補食品。



很多墨江紫米初食者在第一次淘米時,都會有這一個疑問:「怎麼會掉色?是不是墨江紫米買假了!」 其實不論是真墨江紫米,還是假的染色紫米,下水後都會掉色,只是程度不同,掉法不一樣。墨江紫米的顏色集中在皮層,胚乳仍是白色,而染色米則由於顏色的滲透,裡面也大多附著了顏色。將墨江紫米外皮全部刮掉或是掰成兩半,如果裡面是白色的,就是真正的墨江紫米。



墨江紫米的畝產量很低,且墨江紫米一旦到了外地種植,就會出現色澤變異、味道變差的現象,似乎只有在墨江這塊特定的地域上種植出來的紫米才是真正的墨江紫米,所以墨江紫米加工的食品,無論是甜白酒,還是餌塊粑粑,價格都要貴一些,但物有所值。

德宏遮放貢米



德宏芒市遮放是中緬邊境的一個農業古鎮,早在古南方絲綢之路時代,自昆明沿今320 國道西下至中緬邊境,就有「下關風,龍陵雨,芒市穀子,遮放米」的風韻之說。在唐朝以前,遮放的先民就開始了野生稻的馴化種植,至唐代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



遮放米成名甚早,曾經和珠寶、大象等被當地的土司進貢給明熹宗朱由校,使得遮放鎮產的稻米名聲大振。



遮放貢米獨產於遮放壩子。遮放貢米顆粒大而長,穀殼金黃色,米粒色澤白潤如玉,蒸煮後香氣襲人,米飯油亮、粘而不膩、滋潤香軟適口,放幾天也不回生。



允午村是遮放貢米的核心產區,也是象耕時代稻米的馴化地。這裡種植的水稻品種都以豪字開頭,傣語的意思是「祖先流傳下來的稻米」,有豪秕、豪目細、豪安公等品種。



毫秕是遮放貢米最原始的品種,被稱為秈稻香軟米鼻祖,是遮放先民採集野生稻種馴化而成的第一株金穗,穀粒橢圓,米飯甜綿鬆軟,稻株高大粗壯。傣語中,「毫」是穀子、米、飯之意, 「秕」是神的意思,「毫秕」就是「神米」。遮放貢米「毫秕」曾榮獲世界上株高最高的水稻紀錄,且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標誌,是德宏州第一批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遮放鎮種植水稻,用的多是山泉水,沒有污染。良好的水源條件只是種出優質大米的保證之一。遮放鎮的土壤多為黏性土壤;光照充足,上午9點到下午6點都有足夠的光照;晝夜溫差大,即便是夏天的夜晚,這裡也能感覺到涼意。另外,村民們的耕作方式大多是「原生態」的牛耕,可以將土壤翻得更深、更熟。遮放久干不旱、久雨不澇,高黎貢山把北方來的寒流擋住,從印度洋方向吹來的又是暖風,無污染的南木冷河灌溉稻田。這些都是出產優質大米的保證。

西雙版納勐海香米



勐海縣是神奇的地方,它不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巴達野生茶群落,還有悠久的香米種植歷史。每走過一條小街,每岔進一條小道,除了茶香四溢,便是家家戶戶廚房裡散發出來的米香。



勐海縣香米系列品種成熟需要140天至165天左右,香米具有粒形細長整齊,晶瑩如玉的特點。該系列品種做出的米飯香味濃、軟滑適度、口感佳,享有「一家煮飯十家香」的美稱,且冷飯不回生,價格也適合大眾消費水平。



在西雙版納州,無論是鄉土的農貿市場、高檔的酒店餐館,還是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種香甜軟滑的大米,當地人稱這種大米為502,它就是勐海香米著名品牌中「滇屯502」優質秈稻軟米。



受水土、氣候等條件限制,502大米只適合在雲南省的部分地區生長,其中最適宜的地方莫過於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曼根村。為什麼這裡最適宜?一看它的生長周期:秈稻中的早稻,生產期在180天左右,剛剛積累好足夠的營養物質;二看外形,米粒細長整齊、飽滿,晶瑩如玉;三是最直觀的方法:看曬乾後的米粒,芯白越少米質越好。在曼跟村栽種的502集好米的三個特點於一身。



近年來,勐海縣把糧產業作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綠色發展」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及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同步小康目標的重要抓手。

紅河州臥龍谷軟香米



臥龍谷香軟米米粒外觀呈乳白色,食味滋潤可口帶有回甘的清香味,且具有冷不回生、熱不稀爛、油亮光滑等特點。



臥龍谷香軟米最主要的品種是由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試種成功的「雲恢290」,這是一個富鈣優質香軟米水稻品種,據了解,其糙米的含鈣量高達280毫克/公斤,經加工後,其精米的含鈣量可達130毫克/公斤,而普通大米含鈣量大約只有90毫克/公斤。該品種屬典型的長日照品種,在日照時數較長的季節才能正常生長發育,才有利於乾物質的積累。



只要出了臥龍谷,米的味道就不一樣了,即使僅隔一條鐵路、一條河。臥龍谷壩區地處滇南低緯高原季風活動區,屬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春秋相連、日溫差大、年溫差小;乾濕季分明,常年冬春乾旱;立體氣候典型,適宜種植優質稻穀。正是這種獨特的地域特徵,孕育了獨具一格的臥龍穀米。

昆明夕陽鄉糯米



在晉寧區夕陽彝族鄉悠久的稻田種植歷史中,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一種質量優、香味濃、粘性強、口感好的糯米——夕陽鄉糯米。雲南省農科院曾多次引種到其它地方進行試種,但都不具有夕陽香糯米原有的獨特品質,這也使得夕陽鄉糯米成為了晉寧區夕陽彝族鄉的特產。



據悉,夕陽彝族鄉將積極引進「農」字號龍頭企業,建成「夕陽香糯米」等農產品生產深加工基地,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農特產品。此外,夕陽彝族鄉還將對現有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打造本地綠色生態農產品品牌。

你的家鄉有什麼米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來源 :點贊雲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更多資訊信息請關注公眾號「紅河資訊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ophDG0BJleJMoPMe2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