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角落:沒有經濟來源的農村退役老兵,晚年生活非常悽苦

2023-11-12     亮劍君

原標題:被遺忘的角落:沒有經濟來源的農村退役老兵,晚年生活非常悽苦

導讀:去年國慶節,我同村戰友從外地打來電話,我問他有什麼事嗎?他說:沒有啥事,想你了,想念戰友了!說著就大聲哭起來,電話在他抽泣中掛斷。聽他哭得那麼傷心,一定是遇到很不順心的事。後來我多次撥打他的電話,怎麼也打不通。

這位老戰友,姓劉。1970年12月,我們同在軍營里守衛國家,共度六年的軍旅生涯。退伍後,由於家庭貧困,他被迫成為別人家的「上門女婿」。身上背負了軍人的光榮,他卻在異鄉過上了辛苦的日子。生活的艱辛並未減弱他對家庭的責任感,於是在外打工的日子裡,他再次肩負起「上門女婿」的身份。

劉戰友離開部隊後,為了生計,竟然當上了村支書。命運卻像無情的風暴,頻頻襲擊著他的家庭,讓他備受煎熬。我在鎮上工作時多次幫助他,送去溫暖的衣物,但這些善意似乎無法解決他們生活中的本質問題。前幾年,他和老伴的生活徹底走到了盡頭,只得帶著老婆去依靠兒媳過活。這通電話,便是劉兒子傳來的。

我們是那個年代的軍人,出生在農村。1971年,我們縣總人口只有20多萬,而當年徵兵竟達到了380多人,其中城鎮戶口的只占寥寥數人。那個時代,國家對待退役軍人的政策是「從哪裡來回哪裡去」。於是,我們這群軍人紛紛退伍,回到家鄉從事務農,很少有人得到就業機會。

我們這一批人普遍受教育水平較低,年輕時在部隊度過了一段時光,雖然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光,但卻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今,七旬高齡的我們,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有的甚至無法獨自耕種自己的田地。只能依賴國家每年發放的農村退役軍人生活補助費維持生計,多則四五百元,少則百餘元。這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辛酸和艱辛。

最近幾年,我頻頻聽到戰友去世的消息,一個個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有多少人能夠記得,他們曾為祖國守望崗樓,為祖國的建設默默付出?有多少人了解,他們晚年的生活是多麼悽苦?這不禁讓我思考,我們這一代老軍人,雖然歲月已經使我們步入暮年,但我們依然需要社會的關懷和尊重。或許,這個時候,社會各界對於退役軍人優待政策的不斷完善,正是對這些老兵最好的致敬。

想到這裡,我不由得寫出這篇短文,提醒社會不能遺忘:沒有固定收入農村退伍老兵。歲月匆匆,時光荏苒。在這片土地上,有一群老兵,他們曾英勇無畏,為國捐軀,但如今卻在生活的戰場上面臨著新的考驗。

這群老兵,多是70年代的軍人,農村出生,文化程度有限。他們曾經是國家的堅強堡壘,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的身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他們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多數無法自給自足,只能依賴每年微薄的農村退役軍人生活補助費度日。

這些老兵,年逾七旬,大部分已失去了勞動能力。曾經的軍旅風采早已隨風而逝,如今只餘下滿臉的皺紋和鬢邊的白髮。在他們的身後,是家庭的擔憂,是無盡的牽掛。沒有了國家的軍裝,他們仿佛成了社會的無名之輩,默默無聞地與生活抗爭。

社會應該銘記,這些老兵曾是國家的堅守者,是和平年代的見證者。儘管歲月使他們的腰板漸顯佝僂,但他們的軍魂依舊堅韌。他們沒有退役金的豐厚,沒有完善的醫療保障,更沒有舒適的離退休生活。他們的堅守和付出,值得我們每個人的尊敬。

因此,社會不能遺忘這群沒有固定收入的農村退伍老兵。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當更加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通過完善政策、提高生活補助標準,讓他們晚年的生活更有尊嚴,更加寬裕。

寫在最後

讓我們共同努力,讓這些老兵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讓他們的晚年不再艱難。他們雖已邁入暮年,但他們的貢獻和犧牲卻永遠熠熠生輝。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每一個為國家辛勤付出的老兵,他們值得我們每個人的感激和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fd162f903b9fcbe7e3e74aa6234ac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