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沒人寄信了,為什麼還要發行郵票?

2023-11-04     科普中國

原標題:現在都沒人寄信了,為什麼還要發行郵票?

"薄薄一張小花紙,四面長滿細牙齒,兩地朋友要談心,必須請它當差使。"這個小謎語的答案就是郵票,說的是郵票可以用來寄信。

不過,現在咱們要寄點什麼,往往就是微信電郵叫快遞,很多年輕的朋友可能壓根都沒有撕郵票貼郵票寄信的經歷了。那麼,現在郵票還有存在的價值嗎?它到底還有什麼用呢?

有些朋友會覺得郵票很好看,有的朋友覺得郵票是收藏品會不斷升值,還有些懂郵票的朋友,則會告訴我們,郵票是「國家名片」,是「縮微百科」,是值得品鑑的特殊藝術品。這些答案全是對的,郵票就是具備這麼多的特性。接下來咱們就從郵票的誕生和發展,簡單聊聊。

郵票誕生,並非傳奇

你可能聽過這個故事,1836年,倫敦的郊外,一位姑娘和郵差爭吵了起來——「你得付錢!」「我沒錢,信還你,我不要了!」這陣喧鬧,打斷了當地教師羅蘭·希爾的日常散步,他快步上前詢問緣由。

爭吵的原因很簡單,姑娘付不起郵費,因為當時英國的郵費很昂貴,哪怕對收入不錯的工人來說,收區區幾封信就能耗盡他們一個月的工資——信全都是到付的。熱心的羅蘭·希爾幫姑娘墊付了郵資,但是姑娘卻不好意思地承認,她其實跟親人約好,在信封上畫上不同的暗號傳遞信息,剛才她已經看到信封上畫了報平安的圈圈,根本不用付錢收信。羅蘭·希爾不喜歡這種欺騙行為,但又覺得郵費確實太貴,糾結的他苦思冥想,最終提出了預付郵資購買郵票作為付款憑證,再將郵票貼在信封上寄信的方案,並大大降低了郵費,因此,羅蘭·希爾成了郵票之父。

關於郵票的發明,上面這段可能是最廣為流傳的說法,聽起來也非常傳奇,但咱們畢竟是科普中國,還是要實事求是。郵票的發明,其實跟其他很多科學發現以及發明創造一樣,並不是某人靈機一動的「鬼點子」,而是人民群眾的智慧被一位代表人物發揚光大。

早在 1653 年,法國就有人發明了類似郵票性質,用夾子夾在信封上的付款票。1680 年,英國有人發明了在信封上蓋戳表示郵費已付。而在羅蘭·希爾的年代,奧地利、蘇格蘭等地也有多人提出了郵票的構想,此外還有不少地方都使用過類似郵票的郵資已付憑證。而羅蘭·希爾則很可能汲取了前人的想法,自己出版了一本《郵政改革:其重要性與現實性》,後來得以著手改革當時英國的郵政,系統性地推進了郵票的使用,發行了著名的「黑便士」「紅便士」郵票。

所以,恐怕並不能說羅蘭·希爾靠自己憑空發明了郵票,他最重要的貢獻還是成功地建立了整套郵政制度,因此他也被尊為「近代郵政制度之父」。郵票被發明沒多久,全球各地也陸續推出了自己的郵票,因為各國都有郵政需求,而且當時印刷技術稍作調整改進,也足以應付早期量產郵票的需求了。

國家名片,微型百科

最早的郵票,是表示郵資已付的憑證,代表國家發行,因此一開始郵票上邊的圖案注重體現權威性,常常會選用當時君主、元首的肖像或國家的象徵物等等。但是後來,郵票除了服務郵政業務,慢慢又擔負起了紀念意義,比如重大事件、節日或歷史名人,就常作為郵票的選題。還有些郵票,則是為了展示國家發展成就、文學藝術、大自然、古蹟、宗教民俗等等而發行。

世界各國在選擇郵票內容的時候,都會仔細考量,將最能代表自己國家特色的內容作為郵票選題,如果你能對某個國家郵票上典故如數家珍,那你一定也對該國的文化有了相當的了解。也難怪只有方寸的小小郵票卻可容納天地,能被稱為「國家的名片」和「微型百科全書」了。

在我國,郵票的設計需要成立專門的郵票選題諮詢委員會嚴格論證,確保要用郵票講好中國故事,始終堅持政治性、藝術性、人民性相統一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翻開咱們國家的郵票發行目錄,就會發現這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和連綿不斷的歷史記錄,當然,還有祖國的壯麗山河。

而這些讓郵票有了新的價值和意義,也回答了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從使用角度來說,郵票確實已經慢慢淡出大家的視線了,但作為文明的載體,郵票則變得內容越來越豐富,印刷越來越精美,還用上了螢光油墨、AR等技術,能讓郵票更好看,更有交互性。

郵票之美,親手發掘

不過,要想完全領略郵票的美,了解背後的知識,咱們還得費一番工夫。因為郵票有個特點,就是意義大底蘊深然而描述太少,往往是一張精美的圖片,配上一行說明文字,更多的信息和背景知識,咱們難以了解,經常需要查閱資料才能充分欣賞。

拿 2002 年 11 月 8 日發行的一款小型張來說,如果我們只拿到這張郵票,就是下圖這樣:

圖片來自:2002-21 《黃河壺口瀑布》小型張 | 郵票目錄 (chinesestamp.cn)

我們只能直觀地感受到氣勢磅礴,知道郵票上這個地方叫黃河壺口瀑布而已。而就算我們上網去權威網站查找,往往也只能看到這樣的信息。

圖片來自:2002-21 《黃河壺口瀑布》小型張 | 郵票目錄 (chinesestamp.cn)

而如果我們有合適的參考書,就能輕易地找到這樣的信息:

圖片來自:2024 集郵日曆《方寸天地——郵票上的中國名山大川》

此外,每年的郵票年冊到手,往往是各個領域內容都有,有點眼花繚亂,不夠系統。而很多郵票相關的書籍,會系統地組織特定內容的郵票,為其撰寫說明。比如 2024 集郵日曆《方寸天地——郵票上的中國名山大川》,就以郵票為媒,以山川為點,以時間為線,系統梳理、全面呈現中國已發行的名山大川、節日、節氣、生肖相關郵票,翻閱起來別有一番收穫。

圖片重排自:2024 集郵日曆《方寸天地——郵票上的中國名山大川》

最後總結一下,郵票的發明,其實是群眾智慧的結晶。而郵票本身,雖然其使用價值已經慢慢消失,但是它的文化價值,則依然璀璨,我們要想更好地欣賞郵票,自己也得多查多問,做些功課才行。

策劃製作

作者丨丁崝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fbdb7c2d9c97b87a3d9c474bfa1df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