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前「換將」後,俄軍開始下「重手」,整組渦輪機組「全毀」

2023-01-15   小慕說熱點

原標題:陣前「換將」後,俄軍開始下「重手」,整組渦輪機組「全毀」

近期消息回顧,俄羅斯武裝部隊總參謀長·拉西莫夫被任命擔任在烏特別軍事行動區域聯合部隊總指揮,此前擔任總指揮的俄空天軍總司令蘇羅維金則與其他兩位將領一起任副總指揮。這次的「陣前換將」,在外界引發廣泛討論,俄羅斯方面回應:「與擴大特別軍事行動任務範圍有關」。走馬上任之後,俄軍果然開始下「重手」,一改此前描邊戰術,空襲變得更加犀利。

據悉在當時時間1月14日,俄軍展開對烏克蘭基輔全境空襲,一個熱電廠的渦輪發電車間被俄軍摧毀,其中整組渦輪機組「全毀」。相對比此前俄軍針對發電廠的襲擊來看,這次的襲擊更加「專業」。之前空襲會破壞一些基礎設施,但是對於核心部件的打擊力度不大,而當下直接瞄準渦輪機進行轟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基礎設施損壞短則數天時間,長則十幾天就能恢復供電,而渦輪機被摧毀,修復周期以年為單位,而且修復難度很大。

同時在當地時間14日當天,基輔先後發生6起爆炸,而烏克蘭武裝部方面回應:與軍事行動無關。但是外界猜測,有可能是俄軍空襲導致,但是烏克蘭不承認,也只能將俄羅斯從兇手名單上劃掉。如果此後俄軍的打擊保持這一「態度」,那麼對於烏克蘭來說將是一次難度頗高的挑戰。大量的地區失去供電,軍事單位即便有備用發電設備,也不敢「開燈」。而且從這一次的空襲能夠看出來,俄軍在有意增強打擊威力,想要利用停電等問題,迫使烏克蘭走向談判桌,或者加速烏軍崩潰。不可否認,這一行為會給民眾帶來極大的不便。

一些人會說打擊民用設施,但一定程度上發電廠屬於軍民兩用設施,因為軍隊也需要發電廠,所以區分並沒有那麼嚴格。例如公路既可以運輸武器裝備,也能為民眾出行提供服務,那麼在戰爭狀態下摧毀敵方後勤補給路線,算不算打擊民用設施呢?戰爭本身就沒有太過的「規則」可言,雙方還能堅守人道主義底線,就已經算是「守規矩」。與其要求俄軍放緩進攻,不如想想如何提高防空能力。

俄羅斯這一打擊行為,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前線戰鬥。首先就是失去電力供應,很多後勤物資的生產製造無法完成,總不能吃喝拉撒全靠西方援助吧?其次就是一些例如通訊、出行等都需要用到電,如果大規模地停電,烏軍的戰鬥效率會大打折扣。當然俄軍想要全面癱瘓基輔的電網,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飛彈開支、戰機消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