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大眾全新入門級電動車上市,挑戰比亞迪市場地位!

2023-11-28     汽扯扒談

雖然大眾汽車在合資品牌中電動化轉型算快的了,但還是被自主品牌拉開了差距,比亞迪憑藉著新能源在國內市場已經超越大眾汽車好長時間了,這也讓一直喊著「在中國,為中國」的大眾汽車近幾年給人一種水土不服的感覺,為了快速抹平這種差距,大眾汽車也是帶來了更為徹底的中國化戰略。

日前,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將在三年內推出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入門級電動車平台。新平台衍生自大眾的MEB平台,從2026年起,大眾將以該平台為基礎,開發專門為中國客戶需求量身定製的純電動車型。

大眾官方表示,該平台的開發周期為36個月,較集團此前的平台開發周期縮短了約三分之一。位於安徽合肥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將主要承擔新平台的開發,該公司是大眾在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

主打14萬元到17萬元

目前,大眾汽車是所有合資車企中電動車銷量最高的一家,不過這也是通過降價換來的高銷量。

其純電ID系列已有ID.3、ID.4CROZZ、ID.4X、ID.6CROZZ和ID.6X等車型,在合資品牌中電動車型數量是最多的。但它在面對中國本土電動汽車品牌時並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大眾中國CEO貝瑞德表示,中國市場對價格非常敏感,ID.3在今年7月開啟大幅折扣後,銷量增長了近4倍。而去年同期,該車型月銷量僅在2200輛左右。

所以為了不再如此被動,大眾汽車也是決定中國戰略更激進一點。

為了在產品開發初期提高速度、優化成本結構,車輛和零部件的開發與採購被有效整合,據悉合肥中心已聯合合資公司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大眾安徽以及國軒高科(電池)、小鵬汽車(電動化)進行共同研發。

與此同時,地平線(自動駕駛)、上海沐傳工業設計(用戶體驗)和中科創達(信息娛樂)等合作夥伴也在與大眾汽車集團的軟體部門CARIAD展開密切合作。

因此新車和此前大眾的產品也有著本質的不同,全新電動車幾乎是按照中國市場需求量身定做,並且是由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可以預見的是新車在產品力方面大機率是要強於現在的ID系列的,就算與自主品牌相比應該也不會落下風。

針對該入門級產品瞄準什麼價位市場,貝瑞德表示:「A級車市場未來會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將在A級平台上推出四款產品,初步定價在14萬~17萬元左右。」 貝瑞德認為,中國市場的價格內卷將持續很長時間,大眾汽車推出的A級車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力,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持盈利。

這些車型將由大眾與上汽和一汽的合資企業生產。大眾預計,公司將在2026年以前推出10款以上的電動車型。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今年以來,主流合資品牌如德系、日系等市場份額下跌,自主品牌則藉助新能源的優勢迅速占領市場,10月市場占有率達到了約60%。對於大眾汽車等外資品牌來說,亟需推出具有競爭力的電動車產品。外資品牌電動車產品疊代速度慢、智能化要素的缺失是其難以打開市場的主要原因。

用100%本土化搶市場

目前中國市場仍然是大眾集團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但隨著國內車市的變革也令大眾汽車承受巨大壓力。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交付新車145.19萬輛,同比下滑1.2%,成為大眾汽車在全球唯一銷量下滑的單一市場。中國市場銷量的下滑或與目前中國電動車市場的變革以及大眾汽車集團在華電動車銷量表現有關。

為了快速追上國內新能源市場的步伐,今年7月,大眾汽車集團宣布與小鵬汽車簽訂合作協議,並向小鵬汽車注資約7億美元,以提高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研發能力,雙方將共同開發兩款面向中國市場的大眾品牌電動車型,或在2026年在中國市場推出。

不過貝瑞德稱:「計劃是在36個月推出與小鵬汽車合作車型,但可能時間會加快,用不了36個月。」如今的入門級電動車型A主平台,將與小鵬的合作車型互為補充。

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入門級電動車的地位尤為重要,比亞迪、五菱等國產品牌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中,比亞迪海豚/海鷗、五菱繽果等車型憑藉著較低的價格以及較高的性價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再加上在A級緊湊型轎車領域,秦EV等新能源車型大量搶占了合資品牌市場,朗逸、速騰等大眾主銷產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此次推出全新A級平台也是大眾汽車要保住自己的基本盤。

為了和比亞迪等自主品牌搶奪市場,光靠智能化等產品力提升還不夠,關鍵還是要看本土化與體系力,這是未來能否掌握主動權的關鍵,所以大眾汽車此次也是努力實現100%本土化。

據悉,大眾汽車集團正在合肥建設一個占地面積達45萬平方米的供應商園區,約1100家本土供應商提供軟硬體解決方案,確保在新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就融入最先進的技術和應用概念,本土化率將逐步提升至100%。

大眾汽車集團方面表示,未來通過大眾汽車(中國)集團將開發部門和決策流程在合肥整合,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車型。這種方式簡化了各部門的溝通,顯著提高效率。所有團隊之間的協作均處於同一時區,並專門聚焦本地市場。此外,公司在產品開發初期就將車輛和零部件的開發與採購進行整合,兩項工作齊頭並進,在提高速度、節省時間的同時也優化了成本結構。

從ID系列到大眾入股小鵬,再到如今的全新本土化平台,大眾汽車可以說是真正把中國市場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雖然全新平台產物能否搶奪自主品牌電動車市場還是未知,全新車型要2026年落地,三年的時間,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發展到什麼水平也是未知。

不過大眾汽車在戰略層面已經邁出了正確的一大步,這也為其他合資品牌打好了樣,對於合資品牌而言,要想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站穩腳就需要認清現實,果斷且大膽投入,這樣才能在未來談突破、談領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f94615c986cac1ec59db5968d949e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