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齊梁時期,諸王幕府文學集團繁盛的原因是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諸王幕府聚集大量文士一般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幕主愛好文義,有一定的詩歌創作能力,一個是幕主在皇室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在政治上有話語權,如此才能吸引文士進入幕府。
幕府巔峰時期
蕭齊、蕭梁時期諸王幕府達到巔峰的原因,就在於齊梁皇室相對較好地解決了皇權政治與出鎮制度下皇帝與諸王緊張的關係,使諸王具備了這兩個聚集文士的前提條件。
首先,蕭齊和蕭梁皇室在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較好地解決了皇權政治和出鎮制度下皇帝與諸王的矛盾,維持了表面的父子兄弟的和諧,為文學集團的大量出現提供了肥沃的政治土壤。
蕭齊一朝,在位最久的齊武帝蕭賾是一位猜疑心非常重的皇帝,對於諸皇弟甚至諸皇子,都嚴密防範,例如他規定「諸王邸不得起樓臨瞰宮掖」,又禁止諸王畜私仗。在建元年間,還發生過蕭賾和豫章王之間的奪嫡之爭,《南齊書·豫章王傳》記載:「建元年中,世祖以事失旨,太祖頗有代嫡之意。」
《南齊書·荀伯玉傳》更詳細記錄了齊武帝在東宮以事失旨、荀伯玉密啟高帝的始末。到了永明年間,齊武帝不豫,江謐還曾詣豫章王蕭嶷請間曰:「至尊非起疾,東宮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計?」然而終永明一朝,蕭嶷安享富貴尊重,這固然有蕭嶷事齊武帝恭悌盡禮,未嘗違忤顏色的原因,更深層次的是齊高帝有鑒於宋室骨肉手足相殘至於亡國的教訓,定下兄友弟恭、敦穆親戚的遺策。
齊武帝蕭賾、豫章王蕭嶷、文惠太子蕭長懋、竟陵王蕭子良基本上都踐行了這一遺策。劉瓛認為劉宋皇室手足相殘是其失去天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倡用孝悌之道來鞏固皇室成員的關係,對此蕭道成深表贊同,認為這確實是「可寶萬世」的為政之道。
蕭道成在遺詔之中還特彆強調:「當令太子敦穆親戚,委任賢才,崇尚節儉,弘宣簡惠,則天下之理盡矣。」作為蕭齊的開國之君,蕭道成自然擁有極高的話語權,他定下的遺策在蕭齊一朝有著垂範萬世的作用。當齊武帝與兄弟諸王產生矛盾時,蕭道成提倡的孝悌之道往往能起到化解危機的作用。
長沙王蕭晃罷南徐州之任回到京城時,私載數百人仗,違反了齊武帝禁諸王畜私仗的規定,齊武帝大怒,將要以法懲治蕭晃,但終因豫章王蕭嶷提及齊高帝關於宋室骨肉相殘方致亡國的諄諄告誡,最後還是沒有懲辦蕭晃。
武陵王蕭曄多次以語言忤旨,不被齊武帝喜歡,從未讓他出鎮地方,有一次齊武帝以蕭曄出鎮江州為由,希望將蕭曄的宅第賜給諸皇子。蕭曄說:「先帝賜臣此宅,使臣歌哭有所。陛下欲以州易宅,臣請不以宅易州。」對於武陵王蕭曄的不敬和不順從,齊武帝也只是宴飲諸王時獨不召曄,不加重用,冷落而已,並沒有更重的懲罰。
在齊武帝的諸多皇子中,廬陵王蕭子卿為荊州刺史,營造服飾,多違制度,赴任南豫州刺史時,又於道中戲部伍為水軍,齊武帝大怒,殺其典簽,但對於廬陵王蕭子卿,也只是讓其返回自己的府邸,至崩不與其相見。齊武帝在位的永明年間,被誅戮的藩王只有魚復侯蕭子響一人。
蕭子響擅殺長史劉寅及司馬席恭穆等官吏,齊武帝聞之怒,遣衛尉胡諧之、游擊將軍尹略、中書舍人茹法亮領齋仗數百人檢捕群小的時候,還敕曰:「子響若束首自歸,可全其性命。」可見此時,齊武帝還是想保全蕭子響的性命。其後蕭子響又與台軍相抗,殺死了游擊將軍尹略,叛逆之行更重,方被賜死。
南齊時期
因此,南齊一朝雖然享國僅有二十三年,但齊武帝在位的永明年間,社會安定,皇帝與諸王之間相對和睦,產生了以竟陵王幕府為代表的諸多藩王文學集團,並產生了新體詩。
梁代享國五十六年,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諸王全部都是梁武帝的兄弟子侄。對於宋齊之世「行事執其權,典簽掣其肘,苟利之義未申,專違之咎已及」的情況,梁武帝極大地限制了典簽的權力,在梁代發生過典簽和行事之爭,如仁威南康王長史、行事王僧孺和典簽湯道愍不和,湯道愍遂謗訟王僧孺,使王僧孺逮詣南司,坐免官,久之不調。
廬陵王長史、行事江革以正直自居,不與典簽趙道智坐,趙道智還都啟事,面陳江革墮事好酒,梁武帝便以琅邪王曇聰代為行事,但江革也並未受罰,反而遷為左光祿大夫。但是,未發生一例典簽凌駕於諸王之上的故事,可見,梁代典簽的監察職能只局限於行事及以下的官吏,還都啟事時,很少面陳諸王之失,只有邵陵王蕭綸肆行非法,簽帥懼罪,密以聞。
典簽反而經常稱讚諸王之能,如武陵王典簽沈熾文將武陵王所制詩呈給梁武帝,展示了武陵王耽學好文的一面。梁武帝使「威行州部,權重蕃君」的典簽制度名存實亡後,諸王不再受制於典簽,成為有實權的藩鎮。
對皇弟、皇子諸王,梁武帝一味寬容,甚至放縱。無論他們犯下何種大罪,極少受到法律制裁,即使受到處罰,很快又被寬宥。
天監十七年,梁武帝將幸光宅寺,蕭宏指使士卒伏驃騎航待帝夜出,後又與永興公主私通,使二僮衣以婢服,懷揣利刃,意圖刺殺梁武帝。對於這兩起惡劣的謀逆之事,梁武帝竟然沒有處死蕭宏,或者削奪其官爵。對於怙惡不悛的蕭正德,梁武帝也是姑息縱容。
普通三年,蕭正德為輕車將軍,奔魏,魏人不禮,後又自魏逃歸,對於這種叛國之舉,梁武帝居然特複本封。對於諸子所行不法,梁武帝自然也沒有嚴懲。
邵陵王蕭綸在南徐州肆行非法,殺賣魚旦者,取一老公短瘦類帝者,使就坐剝褫,捶之於庭,遣心腹戴子高等人刺殺少府丞何智通,種種悖逆之舉,多次免官削爵又被復封。後來蕭綸伏兵於莽,用伺車駕,獻曲阿酒百器,梁武帝把酒賜近侍小臣,喝完之後立刻暴斃。這兩次謀逆,梁武帝最終也沒有廢黜邵陵王蕭綸。
對諸王的放縱埋下隱患
梁武帝對於宗室諸王毫無原則的放縱,在社會上有諸多危害,在政治上也埋下了亡國的隱患,這些都在太清末年的侯景之亂中徹底爆發出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寬縱的政策在承平盛世給諸王文學集團的發展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蕭齊之時,門閥士族和皇室在政治文化上,已經相互認同。士族輕視皇族的現象,很少見諸史書。愛尚文雅的諸王,也能善待貧寒的庶族文人。如江夏王蕭鋒、衡陽王蕭鈞善待貧士王智深。
在蕭齊之時,竟陵王蕭子良、文惠太子蕭長懋、豫章王蕭嶷、隨郡王蕭子隆諸多有一定規模和成績的文學集團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蕭齊諸王的文化素養雖然還達不到領袖文壇的水平,但是諸王大多雅好文學,為幕府文人提供一個可以切磋文義的平台,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在永明年間產生了講究聲律和辭藻的永明體,也產生了大量的唱和詩和詠物詩。
爰及蕭梁,皇族文化素養之高,在當時已經超越了王謝等門閥士族。蕭衍在古今帝王人君中,藝能博學,可謂首屈一指。
蕭衍諸弟,只有蕭宏縱恣不悛,奢侈過度。其餘諸弟,大都賢德好士。鄱陽王蕭恢七歲的時候就能通《孝經》、《論語》大義。始興王蕭憺喜歡延攬文士,常與賓客連榻坐,時論稱之。南平王蕭偉更為趨賢重士,幕府之內人才濟濟。安成王蕭秀好士,與南平王蕭偉齊名。
蕭綸第二次被免官還第後,就是憑藉著自己的詩才重新獲得梁武帝的賞識,復任方岳之重。昭明太子蕭統、晉安王蕭綱、湘東王蕭繹更是領袖文壇的人物。蕭統的東宮有書近三萬卷,著文集二十卷,其《文選》三十卷是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蕭綱雅好作詩,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蕭繹也是博覽群書,下筆成章的英才,著《金樓子》二十卷。蕭梁諸王文化素養之高,遠超蕭齊諸王,蕭梁諸王文學集團之勝,遠軼南朝其餘三代。
諸王既是文學集團的政治領袖,也是文學集團的創作中堅。蕭統、蕭綱、蕭繹不僅大量編撰書籍、創作詩文,他們還注重理論建構,用自己的理論,規範梁代文壇的發展。蕭統以「事出於深思,義歸乎翰藻」為標準選錄詩文,提倡「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的文風。蕭綱提出「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的理論。
結語
總的來說,可以說,蕭梁五十餘年的文壇,都是在蕭氏父子的直接領導之下,蕭衍、蕭統引領著梁代前期的文壇風氣,而蕭綱、蕭繹又領袖著大同以後的詩歌發展潮流,以諸王幕府和宮廷為中心的文學在梁代發展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