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要學習「老二哲學」,才能做最後的贏家

2020-05-14   職場趣談

原標題:在職場中,要學習「老二哲學」,才能做最後的贏家

所謂「老二」哲學,就是在時機不成熟時,不做第一,寧做老二;不做紅花,寧做綠葉。當然,不是要求你永遠不做老大,而是說在你力量有限時,先做「老二」,瞄準機會再衝刺第一。事實上,寧做「老二」並非真的是甘居人後,而真正的原因在於做「老二」比做「老大」的風險係數低得多。

當老大固然風光,但也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很多人深解其中之味,所以在他們不具備當老大的絕對實力前,都是安居老二的。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誰也不願出頭做老大,而是躲在背後少擔風險,多賺便宜,這種老二哲學確實非常「高明」。

如果你只是個當助手的料,就不要眼饞老大的寶座,一旦坐上去你就會知道滋味不好受了。如果你只能擔起80公斤的挑子,又何必非得去選100公斤的呢?讓你的老大去擔吧。他肩膀上磨的繭比你厚,比你更能擔負重任,你又何必逞強,讓自己難受呢?

徐小明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他能力強,待人誠懇,深受領導的賞識,不到兩年就做到了銷售部主管的位置。這年冬天,公司準備從內部員工中提拔一個銷售經理,當時公司里上上下下的人都認為這個職位非徐小明莫屬,因為之前在原銷售經理生病期間,一直是徐小明代理銷售經理的職責。可沒想到,董事長最終從別的部門調了一個從來沒有做過銷售的老資格員工來擔任銷售經理這個職位。

消息宣布的那天晚上,徐小明悶悶不樂地跟他老婆說起這個事情。他告訴妻子,再過一周,等業務交接完畢,他就捲舖蓋走人。

妻子聽了這話,沒有表態,只是突然問了徐小明一句:「你今年多大?」

「26歲,怎麼啦?」徐小明有些懵頭懵腦,不知道妻子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新任銷售經理多大?」

「好像38了。」

他妻子繼續說:「那你想想,他26歲的時候在幹什麼?你26歲就已經完成了人家38歲才能完成的事情,你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聽了妻子的話,徐小明堅持下來,並且全力配合新領導的工作。雖然許多同事慫恿徐小明撂挑子,把業績做砸,但他沒有這麼做。

後來,董事長找徐小明談話,透露了當時這樣決策的用意所在。董事長對徐小明說:「我不想讓你頂頭做老大,26歲就領導幾十號人,壓力會很大,所以才調一個老員工過來給你卸卸壓力。剛開始我還害怕你有情緒,現在看來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徐小明這才知道老闆的良苦用心,工作更加認真負責。經過不斷地鍛鍊,他32歲就當上了公司的副總裁。

對於剛剛步入社會的學子,該當老二時就要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當老二。此時的你缺乏經驗,甘心做老二是最佳的生存策略。選擇做老二並不是真正要蝸居人後,而是為以後做老大做準備。老大人人想當,但不是一般人當得了的,如果沒有當老大的特殊條件,還是乖乖地當老二為妙。

從古至今的成功人士都深諳「老二哲學」的道理,在實力不夠的情況下,甘做「老二」。這樣不至於讓自己成為他人忌妒的假想敵,又能小心翼翼地保存自己,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打下基礎。

一位職場上很有名氣的經理總結他的職場經驗,說他學會了一件事情,就是永遠不與老大爭功,永遠只做老二。這些年來,他默默地幫別人「抬轎」,默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所以,他經常能看到同事兩虎相爭,爭到最後兩邊選擇的竟然是他,或者當主管晉升之後,也是優先考量願意當「老二」的他。所以他覺得,如果一個不懂在必要時候當老二的人,不管最後這個人的專業能力有多強,幾乎都無法在組織里繼續發展下去。

看來,會做「老二」的人在公司里不容易樹敵。做老二的既要爭取上司的肯定,又要贏得下屬的支持。在這個適應過程中,會逐漸懂得為人處世的分寸,廣結善緣,因此事業更容易開花結果。年輕人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然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事業才能更順利。

「老二」哲學可以用長跑來作比喻,跑第二位的總是會比起初就在第一位的選手占優勢。當你緊緊跟在別人後面,既沒有成為眾人的目標,又保持著領先地位,「老二」的位置難道說不是上上之選嗎?況且老大在你的緊緊跟隨下,往往會心裡發毛,一旦稍有不慎,你就可以取而代之。這個時候,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