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緊握82年的照片修復了!科技讓歷史影像「重生」

2024-06-18   極目新聞

新華社西安6月18日電(記者蔡馨逸 孫正好)隨著液霧不斷噴洒,顯現加固劑從照片背面逐漸滲透,原本如粉末般破碎模糊的照片開始變得清晰,顯現出一位女青年含笑的臉龐。近日,在陝西師範大學感光與紙質等多種材質檔案保護重點實驗室的修復與加固下,這張被烈士緊握82年的照片再次還原在世人眼前。

修復前後的照片對比。新華社記者 孫正好 攝

2024年4月10日,河北省肅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遷移雪村戰鬥犧牲烈士遺骸的過程中,發現其中一名無名烈士雙臂交疊搭在胸前,胸前有一枚銹跡斑斑、沾滿泥土的小圓鏡框,依稀可以看出鏡框中是一張年輕女性的照片。

「照片中女子與這位烈士的關係已無法確定,但毫無疑問她是烈士牽掛的人。復原女子容貌能為確定烈士身份和尋找烈士親屬提供線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肅寧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袁樹凱說,雪村戰鬥是1942年發生在肅寧縣雪村附近的一場八路軍反侵華日軍圍剿的鬥爭,眾多八路軍指戰員壯烈犧牲,「確定烈士身份,幫助他們找到親人是我們的責任」。

4月28日,經過真空封存的照片被送到了陝西師範大學感光與紙質等多種材質檔案保護重點實驗室。「照片被粘在兩片玻璃之間,相紙老化降解嚴重,正面影像層已經附著在玻璃上,疏鬆酥粉、模糊不清,幾乎一觸即碎。」該重點實驗室負責人李玉虎說,「經過研判,我們選擇用微米級的液霧噴洒在照片背面,讓顯現加固劑慢慢滲透到影像層,修復的同時增強照片的強度與韌性。」

在一上午的修復與等待後,這張照片原貌得以重現:女子面容清秀,嘴角微翹,頭戴月牙形髮飾,身穿翻領外套。

這並不是李玉虎團隊第一次修復革命檔案文物。1983年,從西北大學化學系畢業後,李玉虎被分配到陝西省檔案館負責修復歷史檔案。從一份陝甘寧邊區政府的紙質檔案開始,李玉虎一干就是41年,從紙張到照片、底片、電影膠片,他修復的範圍越來越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技術人員向記者展示老照片修復過程。新華社記者 孫正好 攝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照片、底片、電影膠片等感光影像檔案出現影像劣化消失、乳劑層龜裂起翹成渣和『醋酸綜合症』等問題,於是從1990年開始系統研究病害的成因和治理手段。」李玉虎說,經過十年時間的反覆試驗,科研團隊終於發現病害照片、底片的乳劑層存在一種微納米尺度粗糙介面,導致光散射效應,掩蔽原貌,「就像原本光潔透明的玻璃變成了粗糙不透明的毛玻璃」。

找到「讓不透明的毛玻璃變為透明玻璃」的新機理,又用了數年時間,最終研究團隊創建出「穩定材料加固與光學顯現協同恢復影像原貌」等新技術,系統地解決了感光影像檔案保護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創新技術為支撐,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照片得到修復,形成了寶貴的歷史影像檔案。

老照片修復對比。新華社記者 孫正好 攝

除了對感光影像檔案進行修復保護,李玉虎還設計出具有防火、防霉、防蟲、防酸等性能的膠片包裝材料。「感光影像檔案保存了真實歷史原貌,通過科學技術,恢復和保護真實歷史是我們的使命。」李玉虎說。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