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早,「日本女乒50年來首勝中國」的醒目詞條衝上熱搜榜。在數小時前,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桌球亞錦賽女團決賽中,中國女隊以1比3不敵日本隊。這場失利令國乒自2005年以來再次無緣亞錦賽女團冠軍,也是自1974年橫濱亞錦賽以來,中國女隊第一次在團體賽中不敵日本隊。
儘管結果慘痛,但很難讓人責怪國乒女將,尤其是第四盤不敵張本美和直接導致國乒輸掉整場決賽的孫穎莎。「孫穎莎辛苦了」「孫穎莎強忍眼淚」「孫穎莎看向獎盃的眼神讓人心疼」等詞條成為輿論的主流聲音。孫穎莎昨晚宣布:「比賽後,胳膊的肌肉出現了明顯反應,在經過國家隊醫療組的檢查和亞錦賽組委會的確認後,教練組為了保護我,同意我退出亞錦賽的(女單、女雙)單項比賽。」
作為世界頭號女單的孫穎莎在亞錦賽上身負重任,從女團1/4決賽、半決賽到決賽都作為一單全勤出戰,在1/4決賽和決賽中還兩度出場。儘管在亞錦賽女子團體五次出場的比賽中,莎莎負於金琴英出師不利,在最後一場又被張本美和逆轉,但無論哪場比賽,孫穎莎都表現出頑強的意志和極強的求勝心。
尤其是決賽中對陣張本美和一役,在中國隊1比2落後的情況下,此前橫掃伊藤美誠為隊伍拿下1分的孫穎莎再次出戰,她先下兩城,但面對16歲日本小將第三局開始的反撲,孫穎莎不再輕鬆,她罕見地在賽場上大口喘氣、不停地揉搓胳膊。最後關頭,比賽已經成為兩位選手意志力的拉鋸,但可惜張本美和更勝一籌,一日出戰五場比賽、打滿22局的她頂到了最後。在當天早些時候進行的比賽中,張本美和在女團半決賽對陣印度隊時獨得兩分,還與松島輝空搭檔晉級混雙十六強。不得不承認,16歲的張本美和已經成為下一周期國乒女隊最強大的競爭對手。
亞錦賽女子團體的賽場變成了體能和意志力的最終對決,兩位選手的求勝心都令人敬佩,兩人近期也都面臨著密集賽程的嚴峻考驗。從奧運會算起截至亞錦賽前,日乒「勞模」張本美和出戰了奧運會(女子團體)、常規挑戰賽阿拉木圖站(女單)、澳門冠軍賽(女單)、中國大滿貫(女單、女雙、混雙)等四站賽事,共出戰17場比賽。但由於前一戰中國大滿貫戰績不佳,張本美和自女雙止步十六強(10月2日)後就投入到亞錦賽的備戰當中。而國乒「勞模」孫穎莎,從奧運會三線作戰,到WTT澳門冠軍賽女單奪冠,再到WTT中國大滿貫獲得女雙亞軍、女單奪冠,三站比賽都一路打到底,共出戰29場。這一數據冠絕女子選手,超過她的男選手也只有近期出戰32場比賽的小將林詩棟,但19歲的「小石頭」沒有出戰心理壓力大得多的奧運會。
雖然退出了亞錦賽的女單和女雙,但算上女團的五場比賽,孫穎莎在過去不到三個月時間裡已出戰了整整34場比賽,她顯然被過度使用了。
在中國大滿貫女單決賽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即將出征亞錦賽的孫穎莎被問及如何在密集賽程中保持求勝心,這位23歲的姑娘答道:「雖然比賽很密集,休息和身體恢復是最主要的,另外還有心態上對比賽的把控。對於後面好幾站連續的比賽來說,首先希望自己更好地投入到亞錦賽當中。」6日晚的新聞發布會約在21時半結束,國乒姑娘於7日凌晨就抵達首都機場,國乒大部隊搭乘清晨的航班中轉西安飛赴阿斯塔納,抵達住地時已是晚間,翌日就投入亞錦賽男女團體的首場比賽中。
23歲的孫穎莎和25歲的王曼昱是奧運會後國乒最倚重的主將,但王曼昱因家庭變故不得不退出亞錦賽,孫穎莎的任務更為艱巨。國乒女團陣容由孫穎莎、王藝迪、陳幸同、蒯曼、石洵瑤組成,孫穎莎和王藝迪在三場比賽中全勤,陳幸同出戰兩場,23歲的石洵瑤只在對朝鮮時登場,而20歲的蒯曼枯坐板凳。
這一方面暴露出國乒女隊後繼無人的問題。相比林詩棟、向鵬接連出彩的男隊,女隊的二線選手迄今仍無人冒尖,在少了王曼昱的情況下,只能完全倚重孫穎莎。另一方面,這又凸顯了教練組對出戰賽事的取捨選擇問題。如果在意亞錦賽而讓孫穎莎三線出戰,又何必要在WTT中國大滿貫中讓她兼打女單和女雙?更早一些的澳門冠軍賽也是必須要參加的一站嗎?
隨著WTT系列賽的興起,桌球賽歷越來越擁擠。亞錦賽將於本月13日結束,全國桌球錦標賽又將於11日至19日展開,按計劃,除陳夢、馬龍外的國乒主力都將參加團體賽;11月22日,WTT蒙彼利埃冠軍賽啟幕,一周後就是WTT法蘭克福冠軍賽,11月中下旬還有在福岡舉行的WTT總決賽;12月初是國際乒聯成都混合團體世界盃。賽歷不會改變,但派什麼人出戰什麼比賽,需要國乒女隊教練組找出清晰的思路。年輕選手需要經歷更多國際比賽的錘鍊,疲勞的孫穎莎需要更完整的休整時間,一味透支使用孫穎莎,恐怕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也是對整支隊伍未來的不負責。
作者:吳姝
文:本報記者/吳姝 圖:視覺中國 編輯:穀苗 責任編輯:沈雷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