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 | 袁火滾——星子人的名字

2023-10-11     馮曉暉

原標題:民俗掌故 | 袁火滾——星子人的名字

「民俗掌故」發布講述九江風俗文化類的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和「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那一年去南昌參加個會議,當報出我名字的時候,旁邊一個老師笑著說:你是星子人吧?我詫異地說:是呀,老師,您怎麼知道?老師說:我有經驗,只要是名字裡帶「滾」的,基本上都是星子人。我也笑了,是的,只有我們星子人喜歡在名字裡帶「滾」字,每次我與外地人交流時,他們都覺得奇怪,因為這個字在全國的人名中都很少見,但星子人的名字里很常見。

老師說:你知道為什麼嗎?於是我耐心地和老師解釋了一番,這個「滾」字在星子人名字中主要是用在七十年代以前的男人名字,八十年代後就很少用了,原來也不是這個「滾」字,其實是石䃂的「䃂」,石䃂是以前鄉下用的一種石制碾軋工具,主要用來碾壓蓋房子的土磚用的,也可以用來碾穀子、小麥等糧食,花崗石材質,大而笨重,一個能用上百年,所以在村裡很常見。

從前星子人給男孩子取名字時講究硬名賤養,而且喜歡「寄名」,就是把名字寄在某種經久耐用、不易損壞的物體上,寓意著健康長壽,然後多是請算命先生按生辰八字來取,五行缺什麼就取什麼名字,故而就有了金䃂、木䃂、水䃂、火䃂、土䃂,或者䃂木、䃂水等等,也有女孩子取的,比如䃂秀,但不多,所以這個「䃂」也有泰山石敢當的意思。

後來在八十年代發身份證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多改成了「滾」字。除了金木水火土之外,林滾、清滾、炎滾都很常見。老師說:怪不得,原來你們以前取名字有這麼多講究,也算是你們星子一大特色了。

我們星子人取名還有一個特點,以前男孩子生得比較金貴,多叫一個歪名,牛在大家眼裡不生病、長壽、好養活,便有了牛仔、牛頭、牛佬之類的小名,叫毛仔、狗仔的也多。而且還要有一個大名,是專門根據家族輩分排字而來,是要上族譜的。女孩子取名就簡單很多,大妹、二妹、三妹、毛妹、細妹比比皆是,比如我們家就有四妹、五妹、六妹。這種習俗和以前的人重男輕女的陋習是密不可分的,當然現在這種陋習已經很少見了。

古人講究五行八卦、天人合一,一個人的名字往往包含有特殊意義,男孩子的名字多是根據生辰八字來定,五行要占全,缺什麼就要從名字中補全,名字多是請老先生和算命先生來取,像有個電影里說的讓一個明星取名金灶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符號,也是父母的感情寄託,星子人的名字聽起來很土,而且有點硬,但也是一種獨特民間的習俗,是父母溫柔的愛,更是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但是現在這種名字就再也沒人取了,若干年後,這種文化可能也會消失的。

【讀後記】本篇是網絡投稿,作者目前在共青城從事農業推廣工作。文中提到的八十年代發身份證時,星子姓名特色中的「䃂」都改成了「滾」。由於以前干過十幾年計算機技術,編者能猜出其中的原因。

我國七十年代開始使用計算機中文系統時,由於中文字型檔的限制,可使用的漢字只有6763個(即1980年由國家標準總局發布的GB2312)。GB2312包含的六千多漢字,覆蓋了中文99.75%的使用頻率,但對於人名、古漢語等方面出現的罕用字和繁體字卻難以解決。在簡體中文系統中,一般的使用者不知道如何將字型檔外的漢字錄入計算機系統,只能用字型檔內的字替代。

「䃂」字即為其中之一,故被統一改成了「滾」。「滾」不好聽,卻是唯一的字型檔內同音字。這類問題在後來推出的GBK字型檔(包括2萬多漢字)後才得以解決。「䃂」改「滾」這類情況有不少,計算機的普及應用,造成了一次改名潮。由於生僻字被棄用,又造成了國人取名的單調重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e72e5b02ffcac772fe234ca9df1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