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
5月28日,
著名劇作家、雜文家、辭賦家
魏明倫先生在成都去世,
享年83歲。
著名劇作家、雜文家、辭賦家魏明倫先生
魏明倫於1941年出生,四川內江人。童年失學、演戲謀生,自修文學。改革開放以來,他創作了九台大戲,其中《易膽大》《四姑娘》《巴山秀才》三獲全國優秀劇本獎,被稱為「巴蜀鬼才」。魏明倫在2012年被授予巴蜀文藝獎終身成就獎,2021年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榮譽稱號。
病床上還想再寫一部戲
據封面新聞,5月28日上午,魏明倫的兒子魏來告訴記者:「我父親在病床上還一直想再寫一部戲,寫個跟四川麻將相關的戲。」
5月17日,病床上的魏明倫還曾給親人發信息,希望對方「把出版社給的《魏明倫散文》稿子帶來」。
魏明倫先生的書房,書桌上擺放著他生前親手寫的《麻將》手稿。裡面共計六頁內容,包括他對麻將的考古等。這也是他一直想創作的川劇大戲。另一個遺願則是他的新書《魏明倫散文》,魏完透露:「出版社說,這本書今天會下廠付印。」
家人透露已完成眼角膜捐獻
據封面新聞,魏明倫去世後捐獻了眼角膜。
其子魏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舉是尊重並完成父親的遺願。「我父親有個朋友,在去世以後有過類似的捐獻活動,他深受觸動,覺得很有意義。所以在父親去世後,我們商量了一下,決定實現他的遺願,也希望能為更多人帶來光明。」
魏完說,在父親離世後,他們積極與醫院和相關部門聯繫,完成了眼角膜捐獻的相關手續。
上海文化界人士追憶魏明倫
1986年6月,魏明倫創作的川劇《潘金蓮》在上海瑞金劇場上演,並出現了少有的盛況:一個外地劇團尚未響鑼開演,戲票早已被搶購一空。新聞晨報·周到《上海會客廳》節目採訪了滬上文化界和評論界人士,請他們回憶當年的採訪與觀劇情況。
1986年,魏明倫的荒誕川劇《潘金蓮》來滬公演,當年觀看過該劇的資深評論人何振華向記者回憶:
當時,延安路上的瑞金劇場售票處的窗玻璃也被觀眾擠碎了。魏明倫寫的這部戲,武則天、安娜卡.列尼娜這些古今中外的「人物」雜糅其中。觀眾當然是衝著這部劇的「荒誕」和「傳奇」去的。
當時,延安路上的瑞金劇場售票處的窗玻璃也被觀眾擠碎了。魏明倫寫的這部戲,武則天、安娜卡.列尼娜這些古今中外的「人物」雜糅其中。觀眾當然是衝著這部劇的「荒誕」和「傳奇」去的。
何振華看了這部戲,覺得它著力傳遞的觀念比藝術形象分量更重,並寫了一篇評論文章給了《文匯報》:
報社文藝部的領導打電話約我一起去巨鹿路參加劇協召開的座談會,讓我修改了一遍原稿。6月6日的《文匯報》以《編導意念的傳聲筒》為題刊出了我的評論。同時刊發了胡偉民的文章(話說川劇《潘金蓮》)。兩種相反意見的評論見報,也是上海文藝界對這部轟動之作的反應,引發了關於「縮短傳統觀念與當代意識間距」的大討論,而且影響了後來的京劇《曹操與楊修》、越劇《西施歸越》。
當時,我第一次用「何苦」這個筆名。那年我22歲。38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有些問題想請教魏老,天人永隔了。
報社文藝部的領導打電話約我一起去巨鹿路參加劇協召開的座談會,讓我修改了一遍原稿。6月6日的《文匯報》以《編導意念的傳聲筒》為題刊出了我的評論。同時刊發了胡偉民的文章(話說川劇《潘金蓮》)。兩種相反意見的評論見報,也是上海文藝界對這部轟動之作的反應,引發了關於「縮短傳統觀念與當代意識間距」的大討論,而且影響了後來的京劇《曹操與楊修》、越劇《西施歸越》。
當時,我第一次用「何苦」這個筆名。那年我22歲。38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有些問題想請教魏老,天人永隔了。
1986年6月6日,《文匯報》刊發《編導意念的傳聲筒》與話說川劇《潘金蓮》
1986年6月6日,《文匯報》第3版相關插圖
1997年在北京,何振華與魏明倫在著名雜文家牧惠(林文山)先生沙灘北街的家中見面。「那是第一次當面聽他談論時事、評說文化界的一些人事,爽直、尖銳,深刻,針砭時弊、關切民生的雜文家情懷,比他劇作家的身份更加讓我敬重。」何振華說。
何振華告訴記者,當時自己的手機還沒有照相功能,因此沒能留下與魏明倫的合影,至今想來非常遺憾。
1986年6月,魏明倫的川劇《潘金蓮》來上海公演,資深媒體人、作家、戲劇家秦來來記憶猶新。秦來來那時在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工作,曾經對魏明倫做過面對面的採訪。5月28日下午,秦來來告訴記者,他已經找到了1986年6月2日採訪魏明倫的筆記本還有當年拍攝的合影。
1986年6月,魏明倫(左)與秦來來合影
在筆記本中,秦來來記錄下了當時的採訪對話。據魏明倫透露,他自己很想寫這個劇本,正好趕上自貢市的藝術節,他就用相當快的速度,大約是40天就把它寫出來了。而劇團也配合得很好,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從構思到上演這個戲,一共不到兩個月就演出了。
秦來來1986年6月的採訪筆記
魏明倫非常謙虛地表示,這次到上海來演出,主要是來學習,來聽取上海觀眾、專家和領導對這個戲的意見。
魏明倫在採訪當中還透露,他自己這部戲不但繼承了中國戲曲的傳統表現手法,並且廣泛吸取了現代派戲劇的一些表現手法,包括荒誕戲劇在內:
除了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指的是讓觀眾看戲,但並不融入劇情),魔幻的現實主義這種古今交錯,夢幻與現實交雜在一起的手法以外,我也吸取了荒誕劇的手法,比方,荒誕劇有一個著名的戲叫《萬里長城》,是外國人寫的與長城有關,裡邊寫了很多人物,主角是秦始皇。
我這個戲是運用了荒誕的形式,反映的是嚴肅的人生,從而答出我認為還比較正確的結論,所以我這個荒誕劇同西方戲劇是不同的。
除了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指的是讓觀眾看戲,但並不融入劇情),魔幻的現實主義這種古今交錯,夢幻與現實交雜在一起的手法以外,我也吸取了荒誕劇的手法,比方,荒誕劇有一個著名的戲叫《萬里長城》,是外國人寫的與長城有關,裡邊寫了很多人物,主角是秦始皇。
我這個戲是運用了荒誕的形式,反映的是嚴肅的人生,從而答出我認為還比較正確的結論,所以我這個荒誕劇同西方戲劇是不同的。
現代川劇藝術片《四姑娘》是郝偉光的川劇影視作品,1982年上映,編劇是魏明倫。電影台本收藏愛好者「葛大俠」有《四姑娘》的電影台本,他告訴記者,這台本是他在2021年9月收進來的。記者發現,電影台本當中的台詞仍然非常清晰,文字可以直接識別。
電影《四姑娘》編劇是魏明倫
現代川劇藝術片《四姑娘》電影台本
記者查詢發現,魏明倫與上海最近的一次活動交集是2020年6月到7月舉辦的庚子藝事展,這場展覽先後在上海的羅浮紫藝術與古美藝術中心展出,魏明倫也出現揮筆助陣的參展名單當中。一位聯合策劃人今天回復記者:「魏明倫有作品參加,但人沒有過來(上海)。」
2020年6月到7月在上海舉辦的庚子藝事展
一路走好!
今日推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