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辱屍,尺度全開也救不了迷霧劇場?

2023-04-14     電影派

原標題:殺人辱屍,尺度全開也救不了迷霧劇場?

江北,一家家具城接到報案。

警察趕到現場,看到受害者驚呆了。

只見女人渾身赤裸地躺在浴缸里。

屍體早已僵硬,被擺成一種奇怪的姿勢。

不過詭異的是。

無論布景色調還是光影,都透露出藝術美感。

如果你對油畫有所了解。

會發現還有點像著名畫作《馬拉之死》。

難道兇手是根據油畫來殺人?

而這,已經不是兇手第一起案件。

13年前,就有幾位女性遇害。

同樣將人擺成油畫姿勢。

同樣故意在現場留下鉛筆。

兇手到底是誰?

這起塵封了十三年的懸案能否破獲?

《塵封十三載》剛好是迷霧劇場第十三部劇。

由陳建斌、陳曉主演。

被網友戲稱: 嬛嬛曾經的兩個怨偶合夥搞事業。

在今年迷霧劇場《回家的女兒》《迴響》故弄玄虛。

還有隔壁褲褲子《他是誰》高開爛走的情況下。

它倒是悶聲干大事。

憑藉離奇的「油畫連環殺人案」,開分收穫8.0。

所以,國產懸疑劇真的又站起來了?

1997年。

陸行知(陳曉 飾)懷揣著「破對人類危害的案子,抓對人類危害最大的罪犯」的理想。

從派出所考到刑警隊。

沒想到,上班第一天就成功毒奶來了一樁大案。

廢棄的紅梅照相館內,一名女人被殺。

兇案現場連見慣了大風大浪的老刑警衛崢嶸(陳建斌 飾)都覺得怪。

只見屋內不見血腥,也沒有打鬥的痕跡。

屍體裹著從房樑上垂下來的布條。

呈坐臥的姿勢半躺在沙發上。

鏡頭拉遠,兇手還在旁邊特地擺了一個框。

從框里看,更是震驚。

房頂透下的光剛好灑在屍體身上,散發出迷人的光暈。

再搭配上沙髮腳的桌子和花瓶。

活脫脫成了一幅油畫。

要想把屍體擺成這個姿勢,絕非易事。

需要在屍僵開始後才能進行。

而屍僵一般來說要在人死後1-3小時出現。

也就是說,兇手為了完成這幅「畫作」,殺完人後至少在現場等了1個小時以上。

不過,即使如此,現場也沒有留下什麼有用的痕跡。

唯一的線索就是地上的一支鉛筆。

還是兇手故意留下的。

可以看出,兇手變態又狂妄,充滿了對警方的挑釁。

之後,衛崢嶸和陸行知加組成了師徒組,一起查案。

很快,兩人確定了死者的身份。

死者名叫 柳夢,曾經是戲劇團的花旦。

可不知什麼原因離開了劇團,輾轉到歌舞廳跳舞掙錢。

死前的最後一晚,她給港星黃家傑的演唱會伴舞。

演唱會後的慶功宴上,黃家傑看上柳夢,給她灌酒。

據目擊者所見,兩人都喝得醉熏熏的,然後在十一點半左右一起離開了。

從此沒人再看見柳夢,直到屍體出現。

這麼說黃家傑具有重大嫌疑。

而且,在警察盤問的時候,他明顯在逃避問題。

那是他嗎?

也不一定。

在兩人一起去酒店的途中,柳夢上了趟洗手間。

黃家傑在車上等了許久,柳夢也沒回來。

就在案件一籌莫展的時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二名受害者出現了。

死者杜梅,雙手被綁在一根柱子上,右腳通過玄梁的繩子高高吊起。

渾身赤裸,姿態怪異。

值得注意的是。

這次兇手同樣選了一個「畫框」取景。

證明自己「傑作」的鉛筆也沒有落下。

而且受害者死前都有一個特徵:

紅色。

柳夢頭上扎著紅櫻桃發圈,杜梅死前穿著紅色外套。

兇手到底是誰?

還會有下一位受害者嗎?

時間來到2010年,真相還未浮出水面。

當年暴脾氣的師父衛崢嶸去了警衛圖書室。

而書生氣的徒弟陸行知成了刑警隊隊長。

原本兩人再無交集。

可開頭家具廠的那起兇殺案。

同樣的手法,同樣的鉛筆。

更重要的是。

從死者王楠楠頭上的櫻桃發圈中取出的頭髮,竟然檢測出了柳夢的DNA。

兇案再現,十三年前的夢魘又回來了。

把殺人當做「繪畫」。

案件夠獵奇,尺度夠大。

這確實是本劇能拿下高分的一個原因。

此外。

《塵封十三載》還有個優點就是 雙線敘事

兩條時間線來回切換,不僅將這起連環殺人案的嫌疑人串起來,更關鍵的是突出了 師徒在十三年後各方面的對調

十三年前。

衛崢嶸是隊內老刑警,脾氣火爆,嫉惡如仇。

辦案時如果嫌疑人不聽話,掄起拳頭就是上。

陸行知則是充滿書生氣的有志青年。

他看書無數,信奉書本論。

在分析杜梅案件時提出過連環殺人的可能。

可這起連環殺人案帶給他們太多轉變。

兩人的性格處事逐漸對調。

衛崢嶸變得平和,反倒是陸行知越來越火爆。

劇中用了大量的細節來刻畫這點。

比如:

陸行知吃面加辣的辣度越來越趨近於衛崢嶸。

陸行知和徒弟交代群訪的注意點和當年衛崢嶸提醒他的時候一模一樣。

這種精神傳承還挺打動人的。

這也讓大家更加好奇師徒倆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變成這樣。

一個從此成了手不離保溫杯的大爺。

一個提到當年的案件就應激過度緊張。

為後續連環殺人案的懸疑感加了砝碼。

而且整部劇無論是街景,還是BB機、澡堂舞廳等,都做得很有年代感。

嫌疑人不用身份證就可以買火車票還被衛崢嶸吐槽。

相當接地氣了屬於是。

那麼,迷霧劇場真的翻身了?國產懸疑又可以了?

不,派爺還是不滿足。

回看整部劇,能發現主創想往現實向去做。

主打 社會派推理

和本格派不同,社會派推理在案件詭計上沒有那麼強,更側重通過案件揭示一些社會問題。

比如,劇中受害者柳夢和杜梅。

一個是突然被戲劇團辭退只能去歌舞廳跳舞賺錢。

一個則原來是按摩女,但為了女兒選擇隱姓埋名換個身份討生活。

還有目前的兩個嫌疑人。

姚樂對應的搖滾夢,馬成群對應的拆遷戶和炒房狂熱。

原本,每個人都能對應一類人群。

展開來就能看到97-10年這十三年中時代的變遷,以及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命運。

可目前來看。

對不起,啥也沒有!

想挖受害者的故事,但壓根沒怎麼將視角放在她們身上。

想挖嫌疑人的故事,幾句話就匆匆帶過。

跟走馬觀花似的,全都浮皮潦草。

而不走深度,把它當成普通的刑偵來看?

光看案件最重要殺人動機和殺人詭計,也不太行。

殺人動機方面。

兇手挑選的受害者有共同點。

都當過舞女,死前都有佩戴紅色物件,在外人看來私生活都比較混亂。

這麼一看,其實不難推測出兇手為男性。

而且應該對女性有敵意,曾經被女性傷害過。

但警察呢,完全沒想到這點。

不僅如此,還壓根沒分析案情,光逮著 情殺方向查。

找的嫌疑人全是受害者的追求者。

而在殺人詭計上。

既然兇手執著於將現場布置成一幅畫,不僅光影色調都很有講究,還讓受害者全裸,既像是要讓受害者贖罪,也很有藝術性。

不難看出兇手有美術或者藝術背景吧。

這下嫌疑人範圍不就縮小了嗎?

可是呢?

兇案現場像油畫這個特徵完全被警察忽略了。

你就算不按這個方向找,至少提一下呢,提都沒提。

所以劇外宣傳個啥啊。

最離譜的是查案方向。

2010年王楠楠那條線。

警察得知王楠楠在QQ上和一個暱稱為HB的網友聊天。

HB對應了兇案現場的HB鉛筆。

所以警察立馬鎖定這名網友,通過帳號登錄的IP位址,找到網吧。

在查網吧監控時師徒兩人發現了當年杜梅的追求者馬成群那天也來過。

之後從他身上得知一個新線索——

當年兇手襲擊杜梅時騎著摩托車。

於是網友HB立刻也不排查了。

直接轉而調查97年誰買了摩托車。

大哥,真不是在開玩笑嗎?

一個是看現在的監控找QQ聯繫人,一個是從十三年前滿大街的摩托中找到車主。

這工作量孰輕孰重應該分得清吧。

關鍵是摩托查了一半也停了,又轉到洗浴中心械鬥了。

真的服!

加上嫌疑人的寫法幾乎都是一個套路。

一、鎖定嫌疑人。

二、發現沒有作案時間。

三、嫌疑人和2010年的案件也有關係。

四、聊天講故事。

五、講完過幾天幡然醒悟,重新把警察叫回去交代新線索。

一律按照以上五步走。

導致每個嫌疑人出現就像是走個過場,剛被抓就能猜到兇手肯定不是他。

其實,在迷霧劇場中《塵封十三載》質量不算差。

總體來說,也是推薦的。

只不過,派爺從中也看出國產懸疑刑偵的很多問題。

拿今年播出的幾部劇來說。

《回家的女兒》為了找失蹤好友「假扮女兒」混入李家,結果發現好友已經被李家所殺。

《迴響》從小三兇殺案掀起受害人令人揪心的命運軌跡。

《他是誰》尺度更大,開篇就是雨夜連環殺人和碎屍。

對應了白銀殺人案和南大碎屍案兩起真實的重大案件。

發現沒?

每個開局都和《塵封十三載》一樣噱頭十足。

可之後呢?

中間放了無數次煙霧彈,最終卻收不回來,越來越崩盤。

而且,還出現劇情不夠感情線來湊的情況。

《回來的女兒》里的李父為了維護男人被戴綠帽子的尊嚴,嘎嘎一通亂殺。

《他是誰》後期則瘋狂注水黑社會線,辦公室三角戀。

《迴響》更是絕,不講案件全篇圍繞原配斗小三,女主查老公出軌。

以炸裂開局,最後滿屏bug。

不止我們。

隔壁網飛出品的台劇《模仿犯》也是如此。

起先表演型人格的兇手以各種變態手法殺人,還敢連線電台挑釁警察。

派爺驚嘆:太敢了。

而且除了奇案外,還要討論媒體的職能。

這不得又一部《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啊。

結果呢?

後期邏輯放棄了,智商不要了。

明知兇手的身份卻毫無辦法,全靠兇手自曝。

氣得派爺拳頭握緊:你能不能清醒一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相較於其他劇,懸疑刑偵更注重劇本的完整性和邏輯性。

而國產懸疑一般又是翻拍自小說。

所以,原著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就能影響一部劇的好壞。

從《無證之罪》《白夜追兇》到迷霧劇場出場即巔峰的《隱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皆是如此。

要想拋掉原著還能跑起來?

現在看來。

國產懸疑刑偵劇,或許還有更加長的路要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db8c8f7fb0ea53730e70dd8e3149b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