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每一部著作里都會出現一位頂級高手,好比在《射鵰英雄傳》里,天下第一當屬中神通王重陽,而在後續之作《神鵰俠侶》中,周伯通成了新五絕之首。至於《倚天屠龍記》的武林至尊當屬武當派的開山鼻祖張三丰。
那《天龍八部》的第一高手呢?當然是藏經閣的掃地僧了。不過對於一些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讀者來說,他們很想知道掃地僧憑什麼天下無敵?的確,王重陽的先天功出神入化,周伯通自創的左右互搏之術以及空明拳威力驚人。倚天時代的張三丰,他的純陽無極功配合童子之身同樣超凡脫俗,但金庸留給掃地僧的筆墨屈指可數,我們根本不清楚掃地僧為何有一身高深莫測的武功。
不得不承認,在金庸天馬行空的設定之下,天龍時代湧現了大量玄幻神奇的武功。這些武功往往能化氣為形、隔空傷人,讓讀者們看得嘖嘖稱奇、拍案叫絕。好比段譽的六脈神劍、鳩摩智的火焰刀、喬峰的擒龍功、慕容復的參合指,都能達到毀物傷人的妙境。
不過,再怎麼變化多端、威力驚人的武功,在掃地僧面前都是小兒科。原來掃地僧只需將雙手一合,就能祭起一道無形的三尺氣牆,再精妙、再威猛的武功都會被三尺氣牆化得無影無蹤。
掃地僧的攻擊手段同樣驚為天人,他只是輕飄飄地拍出一掌,就能立時「擊斃」慕容博、蕭遠山這樣的當世高手。
在「擊斃」蕭遠山、慕容博之後,掃地僧又施展了他的絕世輕功,不管蕭峰如何追趕依舊望塵莫及。
於是在掃地僧的干預之下,一場血腥廝殺就這樣被掃地僧輕描淡寫地化解。可惜直到《天龍八部》落下劇終的帷幕,金庸依舊沒有詳細闡述掃地僧乃何方神聖,讓不少讀者插上想像的翅膀,不斷猜測掃地僧的真實身份。
儘管身為作者的金庸沒有在書中直接點明掃地僧的身份,不過沒關係,只因金庸的武俠著作都共屬一個武俠體系。
原來在金庸巧妙地架構之下,他的15部著作大多都沿用了真實的歷史,既能遙相呼應,又能融為一體。
好比獨孤求敗的名字就接連出現在三部著作里,分別是《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和《鹿鼎記》。
《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他借著澄觀和尚如此說道:「聽說前朝有位獨孤求敗大俠,又有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當世無敵。」
有意思的還在後面,當澄觀和尚施展一指禪的時候,他還對韋小寶這樣說道:「這在般若堂的典籍中是有得記載的。五代後晉年間,本寺有一位法慧禪師,生有宿慧,入寺不過三十六年,就練成了一指禪,進展神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料想他前生一定是一位武學大宗師,許多功夫是前生帶來的。」
注意看澄觀和尚的這一段話,原來澄觀和尚一指禪的修煉速度雖然千年第三,但在五代後晉年間,卻有一位禪師天賦異稟,入寺只不過36年,就練成了一指禪,其速度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高境界。
其次,澄觀和尚還說,這位禪師「前生」一定是一位武宗大宗師,許多功夫是「前生」帶過來的。
何為「前生」?自然指的是尚未出家前。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位禪師的身份信息怎麼和掃地僧如此相似?
原來《天龍八部》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哲宗時代,而掃地僧極有可能出生於五代後晉年間。而且掃地僧也對蕭峰等人說過,他也是半路出家,在藏經閣待了30幾年。等於說掃地僧也是有「前生」的,否則他如何能一眼看出鳩摩智是以「小無相功」作為根基?
如此說來,掃地僧的法號竟是喚作「法慧」,然而「法慧」二字又有何深意?
我們知道,金庸在《天龍八部》里引用了大量佛教理念,就連書名「天龍八部」也是引自佛經。
至於天龍第一高手掃地僧,他和佛教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好比掃地僧就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修為作為加持,克服了練武的戾氣反噬,還化解了蕭遠山一家與慕容博一家的血海深仇。
此外,掃地僧的法號「法慧禪師」也蘊含了深意。原來「法慧」二字代表佛門的「法身慧命」。何為「法身慧命」?
原來「法身慧命」的意思是以無漏的功德正法成就的身體,此法身是以智慧為生命。「法身慧命」是針對「色身身命」而言,是生命的一種高級狀態,而「色身身命」只是生命中的低級狀態。法身無法顯現,必須要通過修學佛法,斷除煩惱,積功累德,才能證得法身。而法身必須依賴智慧才能長養。如果一個人沒有飲食滋養,則肉身就會死亡;如果沒有智慧之命滋養,則法身之體就會亡失。
看到這裡就能理解掃地僧為何坐擁一身超凡入聖的神功了,原來他早已脫離了血肉之軀的束縛,以智慧、慈悲、佛法成就了另一個身體,到了一種無人能及的至高境界。畢竟其他人都只是「色身身命」的凡夫俗子,是生命中的低級形態,如何能與掃地僧「法身慧命」的高級狀態媲美比肩?自然是被掃地僧「降維打擊」了。
不得不佩服金庸的學識淵博 ,他的武俠小說看似荒誕不經,實則將人生、佛法融合在了 一塊,著實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