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閘位於浙江嘉興海寧市長安鎮區範圍內,作為一個古代系統水利工程,歷史上包括長安新老兩堰(壩)、澳閘(上中下三閘和兩水澳)。現存有長安堰舊址(老壩)、上中下三閘遺址、閘河,另保留有清代的''新老兩壩示禁勒索碑''、20世紀70年代的船閘管理用房等相關設施。2011年1月公布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安閘始建於唐代,北宋形成複式澳閘。長安閘是宋代江南運河交通和軍事上的重要樞紐,是大型船舶平穩順利進出上下河的重要水工設施(上下河水位高差1.5-2.0米)。水澳分為上澳和下澳,是為上閘室和下閘室輸送水、儲存水、水量循環利用的大型水塘。
據考古發掘表明,現殘存遺址為南宋時期。長安壩,即老壩,建於元至正七(1347)年,用人、畜力量拔船過壩,進出上下河,是現在長安鎮拖船壩的前身,清中期後逐漸廢棄,現僅存遺蹟。
現存文物本體除宋堰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三閘、元壩(老壩)均能確認其位置,基本格局尚存。現各閘均改建為閘橋,閘牆閘門柱都有保存,上澳澳口經考古發掘已確認。長安閘是江南運河重要的水利水運工程遺產,首創運河閘澳制,達到平穩航道、節約水量、水量循環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是反映運河水利設施發展和運河河道變遷的重要實物。也是現存唯一併為《國際運河名錄》所記載的復閘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