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乖巧一點,不會動不動就暴躁或者哭鼻子。
但是事與願違,有些孩子總是「一點就著」,情緒特別容易失控。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情緒穩定,性格陽光,卻沒發現,原來決定一個孩子情緒是否穩定的根源,其實就藏在家庭之中。
情緒容易失控的孩子 通常來自這兩種家庭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總習慣對孩子的優秀和努力選擇性忽略,喜歡盯著孩子的各種不足和缺點不停嘮叨;
卻不知道這種隨口而出的差評,最容易讓孩子在一次次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中瀕臨崩潰。
如果說「差評師父母」很容易養出情緒崩潰的孩子,那「暴脾氣父母」養出的孩子,通常就更容易具有攻擊性。
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有章可循的。如果家長在生活中和孩子的「溝通」,大部分時間都是通過打罵來完成的。
天長日久,孩子也漸漸學會了以暴力對抗暴力,以打罵回應打罵。
都說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一個情緒很容易失控的孩子背後,往往藏著養育方式失當的家庭。
身為父母,我們大多數人都逃不開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雞零狗碎;
於重壓中兼顧工作與生活,很容易讓我們負能量爆棚,在無意識中成為讓孩子厭惡的「差評師父母」和「暴脾氣父母」。
唯有覺察、正視並積極疏解自己的負面情緒,讓自己儘可能地保持平和安寧的狀態,才能夠真正養育出一個情緒穩定的孩子。
情緒穩定的孩子 父母往往做對了這3件事
如果一個家庭里,處處都洋溢著安定平和、接納包容的鬆弛感,那在這個家庭成長起來的小孩,大多都會情緒穩定。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情緒穩定的孩子,通常都擁有一種可貴的能力——自我調節能力。
它往往包含6個具體的技能,包括辨別情緒,表達情緒,衝動控制,適應變化,問題解決以及同理心。
那這些能力的孩子,都是怎麼養出來的呢?
其實只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都做對了這3件事:
自身能量正向積極。不困於焦慮內耗,不習慣抱怨吐槽,凡事總能看到積極的一面。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用很正向的思維去解讀自己遇上的各種事件。
能引導孩子認識情緒,並接納孩子的情緒。會告訴孩子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關鍵是要弄清楚這些負面情緒背後的根源。
溝通渠道暢通正常。只有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表示理解和接納,和孩子的溝通才能切實做到暢通無阻。
縱觀那些性格溫潤的孩子,大都是在平和安寧不內耗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背後,往往都少不了「允許犯錯」的鬆弛感,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緒穩定。
穩定孩子情緒的這5句話 家長一定要常說
生活中,總難免遇上孩子情緒崩潰,當他正在大哭大鬧時,父母到底該怎樣處理才是科學的方式?
首先,在處理之前,我們要明白,孩子不一定能夠理解你的長篇大論。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讓孩子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引導ta發現發脾氣其實並不能解決問題,最後再告訴ta遇事正確的處理方式。
而在生活中,想要培養一個情緒穩定的孩子,父母不妨常常把這5句話掛在嘴邊:
1.接納情緒:我遇上這種事也會(難過、傷心、生氣),你如果想哭就哭出來吧。
2.引導孩子反思:有理不在聲高,有事好好說話才會更快解決問題。
3.引導孩子擺脫負面情緒:我們沒辦法控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
4.提供支持:需要什麼,想要媽媽(爸爸)怎麼幫助你,都可以說出來。
5.允許失敗:這次搞砸了也沒關係,積累經驗也是收穫。
最後的話
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情緒穩定毋庸置疑是一項特別重要的能力。
它不但會影響孩子目前的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也會對未來的生活和發展影響深遠。
而讓孩子情緒穩定的控制開關,其實一直都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教育終究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當我們在不斷成長為優秀的父母,孩子自然也會越來越優秀。
來源/十點讀書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劉世康
審簽/ 明芳
監製/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