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娃到不老油專家,他「熬」了15年!

2022-09-30   火鍋餐見

原標題:從農村娃到不老油專家,他「熬」了15年!

從農門跳進龍門,從小鎮做題家到不老油專家,他實現了人生三級跳。

從初次創業10個月賠了近百萬,到現在的爆款底料供應鏈企業,他的奮鬥史充滿著傳奇與挑戰。

從追逐同齡人到引領後來者,他在不斷地對比中,修正方向,向上攀登。

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重慶湯嫂食品創始人劉元東的故事。

小鎮做題家要改變命運

只有不停向前沖

前段時間,小鎮做題家這個詞爆火網絡,它指的是「出身小城鎮,埋頭苦讀,擅長應試,但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

三十年前,在物資尚且睏乏的那個年代,這個詞還沒有貶義,它叫「跳龍門」。

「你要想從農門跳龍門,就好好讀書吧」,從小劉元東就聽到父母這樣說。彼時,尚屬孩童的他雖然天資聰慧,但並沒覺得這句話有多重要。

直到初中那年父親為他買了一雙皮鞋,「我看學校沒人穿皮鞋,害怕自己成為異類,所以拒絕穿它。」

但考入當地最好的高中之後,他發現學校規定大家都要穿皮鞋,不穿才是異類。「我之前拒絕的,沒想到在這裡卻是基準」。

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環境和氛圍所帶來的認知差。從此,一顆要強的種子在劉元東心裡生根發芽,他要努力向前沖,實現自己的「躍級」。

第一次「躍級」是在97年,從精細化工專業大學畢業的他,進入了西南一個食品添加劑研究所工作,相比其它農村出來的打工人,劉元東具有三個優勢:跳出農門,有了城市戶口;進入國企,有了正式工作;分了集體宿舍,有了固定住所。

90年代的集體宿舍(示意圖)

但作為農村出來的他,在大城市裡也是三無人員:無錢;無房;無資源。當時劉元東的月工資是345元,上班之後只在工廠食堂吃過一次飯。為了節省開支他置辦了餐具,自己學做菜吃,也機緣巧合愛上了烹飪。

90年代末,市場上國有企業林立,民營企業為輔,但前者因為觀念傳統發展緩慢。意識到這個局限性,也為了有更好的收入,劉元東在研究所工作一年後辭職了。

憑藉著強大的親和力,以及在大學、研究所磨礪的專業技能,他去太太樂做了銷售。從國企到外資,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躍級」,入職第一周,他就直接簽下了三單,展露了極高的銷售天賦。

這三單分別是他大學的食堂後廚、買菜做飯認識的農貿市場老闆,以及工廠門口的小店老闆。雖然之後劉元東談成了更多生意,但他至今印象最深的還是這三單。

他也拿這段經驗鼓勵現在湯嫂的員工,「如果做銷售,你可以先從身邊熟人朋友的需求著手,這樣成功率比較高,你也能獲得成就感;同時這批人還會給你關於產品最真實的反饋。」

重慶湯嫂食品創始人劉元東

都說一個人的氣質里,藏著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讀過的書。第一段研究所工作經歷,讓劉元東認識到研發和品質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第二段太太樂工作經歷,培養了他對行業趨勢和客戶需求的洞察力。

這些都讓劉元東身上有種反差感,他帶著一副黑框眼鏡,不說話的時候,透著一股技術派的嚴謹、考究,但說起話來又極富魅力。

孤注一擲去創業

賠了近百萬後,他扭虧為盈

從98年到07年,劉元東在太太樂待了快10年,從普通的銷售做到渠道銷售,再到餐飲大客戶經理,事業上小有成就,生活中也有了幸福美滿的家庭。

但見過的客戶越多,他越想挑戰自己的極限。多年前那棵要強的種子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每一片叫做勇氣的葉子都裹挾著他向前,走向更開闊的人生。

「你只要敢於放棄以前的所有,就能有成功的魄力。」於是2007年,劉元東從太太樂辭職,決定自己創業開工廠,依然選擇了擅長的調味料領域,從「娘家」太太樂得來的靈感命名為湯嫂。

湯嫂食品公司

劉元東說當時創立湯嫂,有3個出發點。想讓生活過得更好,想讓更多奮鬥在銷售一線的兄弟姐妹們多掙點錢,想做良心食品企業,讓用了湯嫂調料的創業者們賺更多錢,讓用了湯嫂調料的家人們都秒變大廚,愛上烹飪。

就這樣,利用之前積累的人脈和資金,他拉了幾個股東入伙,風風火火地創業了,然後又風風火火地失敗了。

踩啥坑了?原來,他直接大開大合,高舉高打,投入很大成本組建渠道團隊,按品牌公司配置打造渠道推廣,但自己的廠剛剛起步,並不像大品牌一樣有廣泛的市場認知基礎,投入了不少,但效果卻不明顯,最後支撐不下去,開業不到1年就清算重組了,還有股東直接退股。

這個階段也被他總結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階段,他也清楚地認識到做企業,想一口吞個胖子是不可能的,必須得一步步來。

接著2008年5月,憋著一股勁的劉元東重振旗鼓。他腳踏實地,從大渠道轉向中小B端,深耕B端市場鮮味料直銷,除了給周邊客戶提供產品外,還順便利用自己的專業性幫他們把一些食品的標準化給完善了。

湯嫂食品公司員工在工作

這種站在客戶角度幫他們跨過困難的舉動,給客戶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覺得這個人人品信得過,自然而然就選擇了長久合作,到2008年底,湯嫂實現了扭虧為盈。

直到現在湯嫂的客戶中不乏有合作了多年的,甚至老媽抄手從最初一直合作到現在,和湯嫂一起由小變大,共同成長為行業實力品牌。

技術流搞研發

憑一款不老油解決行業痛點

都說老闆的基因決定了企業的基因,劉元東是一個比較擰巴、特別注重品質和創新、追求極致美味的人,所以整個湯嫂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就偏向於技術、研發

這些年的磨鍊,湯嫂也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市市級龍頭企業」「中國進出口認證企業」「HACCP認證企業」重慶科創版上市掛牌企業」「重慶火鍋協會副會長單位」等一系列榮譽。

「我就是我們公司最大的產品經理」,在做產品這塊,他有著自己的執拗和追求。

2013年,湯嫂響應政府號召搬到重慶合川,當時火鍋在餐飲市場的比重不斷增加,劉元東準備把這方面的業務做寬,但又不想跟別人做的一樣,從哪款產品切入,他進行了周密的思考。

「麻辣火鍋起源於重慶,風靡全國,走向世界,重慶火鍋一直都有用老油的習慣,但它不能得到全國顧客的認同,重慶火鍋要想走出重慶,必須解決老油問題。」

劉元東(左一)在研發室

就這樣劉元東帶領團隊,歷時6年,精心研發出了代替老油的不老油,這款不老油是模擬火鍋老油形成原理,使用傳統古法炒制工藝和燜制技術,超臨界低溫萃取工藝,並用獨有油水融合技術,使火鍋增加醇香,辣而不燥,形成了湯嫂獨有的專利配方

用新油做出老油味,一舉解決食安和風味雙重問題的這款不老油,極具差異化,一經問世便得到廣泛認可。全國許多知名火鍋品牌都有使用,「現在許多客戶可能記不得湯嫂,但能記得不老油」。

直到現在,劉元東也經常出現在研發室、產品室,和大家討論、試樣新產品,享受這種靈感迸發的快樂。

像他們面向C端推出的行業首款擠壓式火鍋底料,就是他在做菜過程中,發現了常見的塊狀底料不易儲存,容易串味的痛點,做出的包裝上的改變,非常具有賣點。

湯嫂火鍋底料「擠擠裝」

在劉元東的帶領下,湯嫂食品對品質和創新格外重視,現在公司技術中心就有4個部門,總經理領銜,一個副總,三個總監對產品品質及創新重重把關,湯嫂的產品也與眾多實力品牌合作:劉一手、德莊、鍋圈、豪渝等,也走進了千家萬戶

轉型再出發

他要做「成品菜」龍頭品牌

湯嫂一直以OEM定製為主營業務,回顧過去,劉元東認為他們在產品服務方面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鮮味服務,即客戶菜肴基礎鮮味調理服務;

第二,復合調味料服務,即標準化成品菜調料服務;

第三,成品菜標準化應用,也就是成品菜調料轉變成成品菜的標準化應用服務。

為什麼現在要轉型為成品菜調料專家?劉元東覺得之前「客戶需要啥我們就做啥,所以現在企業面臨的問題不是產品太少,而是產品太多,進一步說就是寬度有餘,深度不夠」。

湯嫂參展現場

企業要想發展得更好,必須聚焦。現在整個消費需求是標準、簡單、美味、健康的菜品,這也是未來00後以及連鎖門店創業者的需求。

所以劉元東提出了「成品菜」的概念,即B端門店用了這些成品菜調料簡單操作直接出來就是成品,使菜品口味穩定性更強、操作流程簡單、可複製性強、降低人員成本。

它是比預製菜更廣的領域,應用場景有火鍋系列、清湯系列、燒菜系列、輕餐飲系列等等,涵蓋多樣。

湯嫂產品(部分)

面對大家對這個賽道的質疑,劉元東認為,年輕人對菜品美味健康便捷的需求不會變,所以這個賽道還是很有前景。儘管有些人會投機取巧入局,但只要企業能守住初心,堅持做好就行

至於如何在同質化中保證自己成品菜優勢,他說還是靠技術和創新。以回鍋肉為例,國內至少有1萬家餐廳有炒回鍋肉,湯嫂如果做它的成品菜調料,一定會找做這個菜最好的川菜大師,把它的秘方做成標準化調料,再推廣給餐廳。

當推廣一段時間後,湯嫂會繼續尋找第2個川菜大師,再升級出第二種回鍋肉成品菜口味推向市場,最後形成以一款經典口味為核心,多種口味不斷升級的產品,來保持它的差異化和競爭力

繼不老油這張名片後,劉元東希望以後大家如果想做一個成品菜,也能想到湯嫂。

為大家講解產品的劉元東

圍繞「成品菜調料專家」的轉型,劉元東也做了夯實的規劃。他認為未來核心的技術還是在研發,所以他們計劃擴建研發室,引進高端氣液相設備,新建產品應用品鑑室。同時大力引進專業實戰及科班廚務技師,儲備好專業人才,並擴建大單品生產線。

除產品外,他們也在不斷升級客戶服務。比如提供更多餐飲終端團隊管理、人員培訓等服務,更好地賦能,同時把起訂量降低,為部分客戶代發貨,緩解他們的現金流壓力和倉配壓力……

未來,湯嫂將聚焦成品菜賽道,把湯嫂火鍋系列產品繼續升級創新,成品菜調料開始嶄露頭角,向著成品菜調料頭部品牌邁進。

最後

從小鎮做題家到研究員,從餐飲大客戶經理到湯嫂食品創始人,劉元東在追逐同齡人中實現了他的人生三級跳。

「但一直和同齡人對比,不累嗎?」面對這樣一個扎心的問題,他說,「進入了行業,便沒有躺平一說。只有對比,才能不斷發現自己的優點,進而校對方向,走得更遠」。

他的人生如此,他的產品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