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漢開闢絲綢之路後,東西方的文明得以通過絡繹不絕的商隊,通過商品貿易得到交流。然而,由於路途遙遠,中國商隊或西洋商隊幾乎沒有直接到過對方的國家或土地上,多是通過中亞或西亞實現間接貿易。中國的絲綢、茶葉及後來的瓷器等物品遠涉萬里,走進歐洲。擁有這些物品,成為當時貴族身份的象徵。
長期以來,歐洲人對於東方神秘大國有著特別的崇敬之情,這種情緒一直延續到清王朝統治期。正在和沙俄在歐亞大陸上爭奪霸權的大英帝國,向中國的清王朝派出了使者,代表團是大使馬嘎爾尼,在1793年他精心準備了六百多箱禮品,以充分展現英國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並組織起一支七百多人的使團,到中國當時的清朝來進行友好訪問。
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借為滿清乾隆帝祝壽的機會,獻上600箱禮物,清朝當時以GDP數據而言占據世界首位,但仍然只是個農業國。這對於正在全球拓展市場的英國來講,這就是巨大的消費市場而充滿無限商機。所以,他們主要為是想實現兩國通商前來中國。大使馬嘎爾尼堅持按英國的方式,而不願用三跪九叩向乾隆行禮,所以,最初會面的場面就顯得有些尷尬,乾隆從一開始就老不開興。
英國帶來的物品相當豐富,馬嘎爾尼還希望向乾隆帝實兵表演新式火炮,結果被乾隆帝輕視地拒絕了。大將軍福康安很不屑的說道,「這沒啥可稀罕的,我大清騎射功夫威震天下」。六百多箱的英國最新的工業機械,有天文儀器,還有新式戰艦模型,包括手槍、步槍、火炮等武器實物等。此後,它們的命運是靜靜地呆在一個角落裡,任憑時光流逝而再無人問津。
馬嘎爾尼在其日記中記載,這個所謂的康乾盛世,他在一路所見的景象卻是餓殍遍地,四處都是飢腸轆轆的民眾,貪腐的官員,愚昧無知的統治階層的自大狂妄,自欺欺人。「清國是一個神權專制帝國,其實質就像是外表看起來雄偉的廢墟,統治者殘酷且膽怯,固步自封,終將墮落到野蠻貧困狀態」。
乾隆以天朝上國自居,大清物華天寶樣樣都有,不稀罕與洋人交換物品,拒絕與英國開展通商的要求。英國在北京設立使館的請求,也因不符合天朝體制而被拒絕。乾隆把英國大使的來訪,視為萬邦來朝的景象,回贈了絲綢、茶葉、玉器等各類工藝品給英國國王。還寫了一道諭旨,以天朝上國的口氣,想教訓一下英國。他將遠在萬里之遙的英國看成蠻夷,警告他們要安分守己,跟大清安享太平,和平相處。
最初英國人的想法是與中國協商,除了通商貿易之處,重要的還包括與清朝結盟,以對付北方的沙俄的擴張。他們期待的是中國也能學習借鑑、使用英國工業文明的成果,這樣雙方均有利可圖。然而,這樣的願望被清王朝的統治者愚蠢地拒絕了。
英國人帶著仰慕中華文明之情,希望與傳說中的東方大國友好交往,卻被顢頇迂腐的清王朝拒絕,由此,他們收起了對中華帝國的尊重,而轉變為鄙視加掠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大清戰敗後割讓香港島,賠款並開放通商口岸給英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1860年秋,英法聯軍在洗劫圓明園之後,發現六十七年前英國進獻給大清的槍、炮等禮物,竟然還原封未動地放在庫房裡,上面早已經落滿塵埃。在掌握先進工業文明的西方國家面前,大清成了愚昧無知,野蠻貧困國家。
滿清入關後其長期自毀執行的國策就是閉關鎖國,禁止對外交往與海外貿易通商。乾隆拒絕洋槍洋炮是其盲目虛榮、傲慢自大,以致泱泱中華成為固步自封的民族。一個腐朽、愚昧、專制的封建王朝,絕不可能追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從1793年乾隆拒絕英國通商請求,排斥西方工業文明,中國所遭受百年國恥已經註定了,落後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