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合影
尊敬的各位師友,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俗文學整體視野下的古代小說研究暨中國俗文學學會2023年會」,在胡勝教授領銜的遼寧大學文學院師生團隊的辛勤努力下,今天順利召開了,作為本次會議的主辦方之一,我謹代表中國俗文學學會,致以熱烈的祝賀。
毋庸諱言,在經歷了二十世紀的繁盛之後,作為俗文學最重要的分支,古代小說研究開始進入學術瓶頸期,新文獻發現越來越難,新理論構建談何容易,少數經典名著的研究已接近飽和,大量非經典作品的學術價值又相對不足,每年發表的學術論著數量甚是可觀,但真正贏得學界稱許的原創性成果又似乎不夠豐厚,這確實是個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潘建國會長致辭
與此同時,這十幾二十年來,中國俗文學的其它分支,包括彈詞鼓詞、寶卷道情、子弟書、木魚書、俗曲民歌等等,則借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文化經濟發展的東風,異軍突起,方興未艾,無論是文獻的調查著錄整理,文本文化研究的展開推進,還是相關學術隊伍課題計劃的壯大擴增,都煥發出蓬勃生機。
如果站在上述背景之下,再來解讀本次大會的主題「俗文學整體視野下的古代小說研究」,我們或許不難體會到主辦方頗為深遠的學術用心。
那麼,何謂「俗文學整體視野」?按照我的粗淺理解,主要涵括漸次深入的四個維度:一是俗文學各分支內部文獻、文本、文化的深度融合,二是俗文學各分支的綜合貫通,三是俗文學與民俗學、宗教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交叉,四是俗文學的跨地域跨民族跨語言比較。
這四個維度,融合、貫通、交叉、比較,由內而外,蘊涵著豐富的學術面向。作為一種理念或者方法,「俗文學整體視野」既面向古代小說研究,也面向俗文學的所有其它分支。
會議論文集
事實上,將古代小說研究置於「俗文學整體視野」之下,不僅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
首先來看必要性。
古代小說研究目前所面臨的困擾,很大程度上大概源自二十世紀以來小說學術價值觀中的自我雅化與經典化,當你總是以《紅樓夢》的藝術標準、《儒林外史》的思想高度去打量小說史,就會發現千百部明清章回小說,真正經得起品讀鑑賞闡釋的,屈指可數,大部分作品的藝術思想都相當平庸,乏善可陳,甚至難以卒讀。
很顯然,這種學術價值觀層面的雅化與經典化,導致古代小說「削足適履」「揚短避長」,逐漸偏離甚至迷失其根本,即它們原本是在庶民社會土壤上生長出來的俗文學,採用市民讀者喜聞樂見的俚俗語言和藝術手段,敘說形形色色的世俗故事,在消閒娛樂之餘,略施勸懲教化。
可以說,絕大部分古代小說尤其是通俗小說,生來就不是為了淬鍊精雅的詞章、鍛造深刻的思想。
會議現場
因此,推行不恰當的自我「雅化」,結果卻可能是自我「矮化」;唯有回到「俗文學整體視野」,回到與其相適配的俗知識、俗信仰、俗文化、俗道德的價值生態,大部分古代小說的內涵主體才能被精準挖掘呈現出來,其學術研究道路也會隨之越走越寬廣。
再來看看可能性。
古代小說與俗文學其它分支之間存在多方位的緊密關聯,早已是研究者的一個共識。這種學術關聯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
譬如,古代小說曾為俗文學其它分支提供了大量故事素材,而古代小說文本編撰之時又往往吸納了其它俗文學資源,不同的俗文學分支乃以不同的藝術方式,演繹著相同或相近的故事,因此,基於某一特定「故事」展開俗文學的整體研究,不僅能夠完整地呈現母題「故事」生成流播的衍變過程及其法則規律,也能更加清晰地認知俗文學各分支在體制功能上的獨特之處。
《〈西遊記〉與西遊故事的傳播、演化》,胡勝著,中華書局2023年8月版。
而從古代小說分支內 部來看,非文人獨創性作品以及非經典類作品,數量龐大,它們在現有學術研究格局中,受到的關注與評價卻相對較低,但實際上,這些作品更容易也更多與俗文學其它分支發生關聯,故一旦置於「俗文學整體視野」之中,其所攜帶的歷史文化信息或將率先被激活。
近年新出版的胡勝教授《<西遊記>與西遊故事的傳播演化》(2023)與吳真教授《孤本說唱詞話<雲門傳>研究》(2020),就是兩個成功的學術案例,充分展現了當古代小說走出書面文學圈,走入田野寺觀,走向伎藝、儀式與信仰之後,所可能綻放出來的斑斕學術景觀。
我們相信,「俗文學整體視野」必定可以有效盤活古代小說文本資源,拓展古代小說的研究空間,釋放出巨大的學術活力。
《孤本說唱詞話〈雲門傳〉研究》,吳真著,中華書局2020年6月版。
最後,預祝本次大會取得完滿成功,諸位與會師友在北國期間,身心愉悅,收穫滿滿!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