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重壓下 納芯微能否靠收購翻身

2024-06-24     北京商報

6月24日,納芯微公告收購麥歌恩微電子的消息引發關注,納芯微在本次收購完成後,將持有標的公司79.31%的股份,收購資金除了自有資金外,還準備向銀行申請不超過4.8億元的貸款,在此之前,納芯微也已公告將此前募資時的超募資金約14億元,作補充流動資金之用。

在業內觀點看來,模擬晶片領域的併購並不罕見,尤其對於想擴展汽車板塊的納芯微而言,這有利於其獲得更多客戶資源,不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與稀薄的利潤空間,依舊是公司繞不過去的難題。

扭虧不容易

雖然本次交易中,麥歌恩對納芯微作出了業績承諾,即在2024至2026年三年期間,凈利潤不低於3912萬元、5154萬元、7568 萬元,否則標的公司將進行補償,但如果收購效果不達預期,作為上市公司的納芯微處境或更尷尬,畢竟公司已經連續虧損, 2023年和今年一季度,公司凈利潤分別虧損約3億元、1.5億元 ,營收分別約13億元、3.6億元,分別同比下滑21.52%、23.04%。

虧損原因繞不開價格,芯微方面表示,受整體宏觀經濟及市場競爭加劇影響,公司產品售價承壓,雖然銷量有所上升,但毛利率卻明顯下滑,綜合影響下,公司的營收同比下降。

同時納芯微還在投資者活動中表示,公司注重在行業下行周期的資源投入,所以銷售、管理、研發等費用持續上升。再加上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影響,種種因素共同推高了成本,最終導致虧損。

市場關心的是納芯微何時走出低谷,對於該問題,公司表示自去年三季度開始,營收已經持續環比增長,下游大部分行業已經進入去庫存尾聲,消費電子復甦最快,其次是汽車和工業領域,而光伏、儲能等領域恢復依舊較慢。

儘管納芯微方面釋放了積極信號,但從財務數據上看,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在營收與成本長年倒掛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公司總成本的增長明顯快於營收,其中營業總成本約5.08億元,同比增長54.27%,而營業總收入只有3.62億元,同比增長約16.89%。

納芯微所談到的利好何時才能兌現,在業內專家看來仍然難以斷言。產業觀察家丁少將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國內模擬晶片企業實際上要面臨全球競爭,德州儀器、亞諾德等世界龍頭,可以憑藉自有產線及更強的設計能力,進一步提升產品性價比,擠壓二三梯隊廠商的空間。若僅就國內市場看,晶片「國產替代」過程已進行多年,如今的晶片廠商不能僅靠「替代」支撐業績,更需要加強新品研發,這也給企業增加了成本壓力。

併購的風險

在通用模擬晶片讓位給專用模擬晶片的當下,納芯微也力求拓展應用場景,尤其是汽車、光伏領域,資料顯示,納芯微的磁電類傳感器自2022年中開始量產,2023年已經在光伏市場得到應用,公司方面稱,今年磁電類傳感器將有望拓展至汽車「三電」系統應用,成為今年傳感器板塊營收的重要增量。

對麥歌恩的併購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麥歌恩成立於2009年,專注於電磁感應晶片,目前麥格恩的產品不僅在手機、掃地機、無人機等消費電子方面有所應用,在汽車三電系統、底盤BMS領域也有一定市場份額。此外,以Fabless生產為主的納芯微還表示,公司與麥歌恩在上游晶圓、下游封裝測試領域有重合的供應商、客戶,這也為雙方技術融合創造有利條件。

不過從往年的財務表現看,麥歌恩能否實現預期尚不確定,2022、2023兩年,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約為2859萬元、1884萬元,換言之,去年麥歌恩凈利潤較上年同比下跌約51.8%,截至去年年底,麥歌恩凈資產為1.48億元,但本次交易的對價約6.83億元,如果麥歌恩不能兌現業績承諾,那麼納芯微也面臨高額商譽減值的風險。

對於收購風險的考量,納芯微在投資者活動中曾表示,公司會關注一些在細分市場擁有穩定份額,獨立經營能力較好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有助於公司市場開拓,並且還有較好的財務回報,希望通過併購幫助公司業務更好地成長。

客戶是關鍵

同時,也有業內觀點指出,近日證監會推出的「科創板八條」,可視作本次納芯微併購的背景,其中提及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開展併購重組,特別是產業鏈上下游併購整合,尤其提到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中,足夠優質但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業。

也就在納芯微併購公告發布的兩日前,同為科創板上市公司的芯聯集成發布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芯聯越州72.33%的股權。

儘管有政策支持,納芯微能否通過併購「翻身」,業內專家認為尚難斷言,但這的確是不得不邁出的一步。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北京商報記者稱,在晶片領域,尤其是模擬晶片越來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即企業需根據客戶需求生產出更加專屬化的產品,尤其對於汽車電子而言,汽車廠商的認證周期長、測試嚴格,一旦成功導入客戶供應鏈,則能獲得可觀的營收,同時也是對企業技術上的肯定,有助於其下一步拓展更多的客戶。

回顧德州儀器、亞諾德等龍頭的歷史也能看到,其在發展中也有不斷的併購行為,總的來說,模擬晶片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是大趨勢。在這之中,客戶資源是重要因素,併購可以讓企業用更短時間獲得更多客戶,躋身更多供應鏈。

當下,新能源車競爭如火如荼,這對納芯微而言可謂時不我待。從2023年的數據看,汽車電子給公司貢獻的營收已達到約30%,超過了消費電子的10%,當然,最大的營收來源還是泛能源市場,占比約60%,但是增長速度不如汽車板塊,去年納芯微的晶片在汽車上的出貨量已經達到1.64億顆,同比提升7.28%,而在能源領域則下降約10.17%。

儘管如此,專家觀點也提醒,雖然納芯微能夠通過併購「走捷徑」,但激烈的市場競爭仍然是繞不過去的難題,尤其在汽車廠商爭相提高性價比的時刻,價格壓力自然也會向上傳導,擠占供應商利潤空間。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納芯微,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bd24ec1e699eed505843f232d5e8e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