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高層提出的「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精神,最近管理層打出第二套政策「組合拳」,其中就包括證監會提出的「階段性收緊IPO節奏」。
證監會的這一表態受到市場的歡迎。雖然「階段性收緊IPO節奏」,與投資者期待的「暫停IPO」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從字面上來理解,「收緊IPO節奏」也可以是「暫停IPO」,也可以是放緩IPO節奏,減少IPO的發行量。具體操作由管理層來掌握。
重要的是要把「階段性收緊IPO節奏」落到實處,這也是投資者最期盼的事情。而為了表明管理層說到做到,8月30日有媒體再次拿出IPO申請「零受理」來說事,用以說明IPO節奏或已按下「放緩鍵」。
在證監會明確表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的情況下,相信管理層按下IPO「放緩鍵」這是早晚的事情,這是市場對證監會誠信的一種最基本的信任,相信作為股市監管部門的證監會不會言而無信。但有關媒體拿IPO申請「零受理」來說事,就有些適得其反了。畢竟「零受理」總體上發生在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之前,不足以用來印證「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的說法。
重要的是IPO申請「零受理」與IPO節奏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一方面是目前IPO市場有800餘家IPO公司在排隊,這800家排隊公司足以保證A股市場兩年的新股發行,所以當下IPO申請是否「零受理」,對IPO發行節奏的影響是很小的,即便是受理了,也只是增加排隊公司的數量而已。
另一方面影響IPO節奏的是IPO的發行數量,而不是受理數量。這兩個指標是有明顯區別的,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而且7月份至今,滬深交易所IPO零受理,主要還是因為IPO申報的財務指標到期的緣故,需要等待2023年半年報的出台。所以用「零受理」來說明IPO節奏或已按下「放緩鍵」,這是不合適的,完全是以己昏昏欲使人昭昭。尤其是在證監會表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的情況下,媒體的這種說法其實是在忽悠投資者,是在給管理層的臉上抹黑。
在證監會明確表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的情況下,投資者期待管理層能夠將此落在實處,而不是期待有媒體用「零受理」來忽悠投資者。因為客觀事實是,雖然7月份至今滬深交易所IPO「零受理」,但7、8兩個月,滬深交易所卻安排了55隻新股發行,另外北交所安排了10隻新股發行。這仍然是一個較快的發行節奏了。尤其是本周,仍然有5隻新股發行,這很難認為是「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了。
因此,在「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的問題上,期待管理層能夠將此早日落到實處。尤其是在當前投資者信心缺乏的情況下,更期待管理層能夠將「階段性收緊IPO節奏」與「暫停IPO」進行無縫對接,以便讓投資者看到管理層「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決心,這對於提振投資者信心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至於有關媒體拿「零受理」來說事,聲稱7月份至今滬深交易所IPO「零受理」,並將此解讀為A股IPO節奏或已按下「放緩鍵」,這無疑是對投資者的一種忽悠,這種忽悠投資者的做法對於提振投資者信心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是不利於提振投資者信心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b87d5c763b7070109e770da27c694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