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2022-05-02     娛樂蛙斯基

原標題: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來自:武志紅(ID:wzhxlx)

作者|天雅

轉載已獲授權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孩子因為一點小事,突然情緒失控——

或者崩潰大哭,或者發脾氣;

甚至還會摔東西、動手打人。

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會忍不住干預——

溫和一點的,可能會不停地講道理,教育孩子;

強硬一點的,可能會大聲訓斥,甚至懲罰孩子。

但很快,你就會發現,沒用!

明明說得好好的;

但到了下一次,孩子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情緒失控,甚至還有可能會變本加厲。

這時,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01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

為什麼你的方法不管用?

第一種情況,假設你溫和地講道理。

哭解決不了問題,要學會克服困難; 發脾氣會破壞關係,要學會去表達; 你長大了,要學會為自己情緒負責……

這些道理,聽起來都很正確。

但同時,孩子也會感受到一種「否定」:

我這樣做不對,我應該改正。

否定,則意味著他當下的情緒和需求沒有被看見。

為了尋求「被看見」,日後他很有可能會故伎重演,甚至變本加厲。

第二種情況,假設你訓斥、懲罰他。

命令他立即停止無理取鬧; 沒收、摧毀他的心愛之物; 將他本人狠狠地收拾一頓……

忌憚於你的權威,孩子通常會認錯,會做出所謂的改正。

但同時,也伴隨著深深的恐懼:

我的「真情流露」是不被允許的,是會受到懲罰的。

為了規避懲罰,孩子往往會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

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抑鬱;

也可能會在未來某一時刻,以一種極端的、極具毀滅性的方式,徹底爆發。

類似在新聞中,「一向聽話的孩子因抑鬱自殺」、「名校高材生走向反社會不歸路」的例子並不少見,令人唏噓。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

面對孩子的情緒失控,無論是「說教」還是「強勢壓制」,都會無形中助長孩子的進一步失控。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的不良情緒始終沒有被看見、接納,從而也就失去了「轉化」的可能性。

02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

孩子情緒失控,父母該怎麼處理?

分享一個真實故事。

多年前,我在一個澳大利亞家庭換宿,裡面住著一對40多歲的白人夫婦和7歲的養女翠西。

翠西出生於一個充滿暴力的黑人家庭,從小備受虐待,6歲時經相關部門協助,被送到寄養家庭。

當時發生了一件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天晚上,大夥圍著餐桌吃飯聊天。

翠西由於剛拔完牙,咀嚼不便,只能吃麵條。

後來大家聊到一件趣事,笑了起來。

不知怎的,翠西突然就情緒失控了——

「砰」地一聲把碗摔到地上,一手捂著臉痛哭,一手指著養父母大罵髒話。

在旁人看來,這簡直是太無理取鬧、無法無天了。

但令我感到詫異的是,

翠西的養父母,既沒有生氣,也沒有失控,

而是:

安靜地坐在那裡,溫和地看著翠西,不做干預。

後來,在翠西持續不斷的謾罵中,我們逐漸清楚她憤怒的緣由:

她剛拔完牙,經受著肉體的疼痛,但大夥卻在飯桌上談笑風聲。

在她看來,大夥的笑,既是對她內在痛苦的無視,也是對她拔完牙後「滑稽模樣」的嘲笑。

從而勾起了她過往「一個人慘遭虐待,卻無人問津」的痛苦回憶。

也因此,她不由自主地情緒失控了。

知曉了翠西的真實感覺,養父母並沒有強行糾正,

而是:

堅定且溫和地看著翠西,一遍遍澄清:

「我們並沒有嘲笑你,我們都很愛你。」

持續發泄了40多分鐘以後,翠西才逐漸恢復平靜,轉而低下頭輕聲抽泣。

這時,養母才輕輕走到翠西身邊,溫柔地把手伸向她。

一開始,翠西本能地把身子扭過去,迴避養母的目光。

而養母則耐心等待著,沒有強制向前,也沒有轉身離開。

僵持了十幾分鐘以後,翠西才慢慢轉過身,用小手輕輕拍了拍養母的手,笑了。

那一瞬間,我被深深地觸動了。

那是我見過關於母女聯結最溫馨的畫面,它與血緣無關,與涵容有關。

第二天早上,翠西在餐桌的留言本上,歪歪扭扭地寫下了一行字: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

然後,她就蹦著跳著上學去了。

透過翠西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

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強行介入干預,而是涵容。

03

針對這個現象,心理學家比昂,曾提出著名的「容器理論」:

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容器般的安全感——

無論自己的衝動或破壞性有多嚴重,父母依然能夠完整無損地站在那裡。

如此一來,孩子的負面情緒情感,才有可能得以轉化。

具體如何轉化?

我用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觀點,做進一步解釋。

溫尼科特說,每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個能量球。

想像你是一個能量體——

作為能量體,你的任何一個動力,如慾望、需求和想表達的聲音、情緒等,都像是章魚伸出的一個能量觸角。

這個能量觸角,本來是灰色的、中性的。

如果能夠被其它能量體接住,你們兩者之間建立了關係;

那麼,它就會被照亮,變成白色能量——

即:愛、熱情與創造力等。

相反,如果沒有被接住,而是被拒絕或被忽視了;

那麼,它就會變成黑色能量——

即:恨、攻擊與毀滅欲等。

如果:這份黑色能量繼續向外表達,就會變成對外界的攻擊,也就是破壞性。

就像翠西,她在生命的前6年慘遭粗暴地拒絕、忽視,形成黑色能量。

一旦創傷激活,情緒失控,她就會猛烈地攻擊他人,造成破壞。

但如果:黑色能量不向外表達,而是轉向攻擊自己,就會構成「自我壓制」。

我們平時所說的「無力感」,其實就是黑色能量向內壓制自己的結果,這也是抑鬱症的原因之一。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

黑色能量和白色能量,本質上是一回事;

區別僅僅在於,它們是否被看見了,是否在關係中被接住了。

所以說,孩子情緒失控時,轉化黑色能量的關鍵,不是強行介入干預,而是涵容。

這個過程,我們稱為「去毒化」——

將孩子有「毒」的黑色能量,經由養育者的心力轉化成無「毒」的白色能量,再返還給孩子。

當翠西情緒失控、陷入暴戾時,養父母既沒有被她打倒,也沒有離開,更沒有報復性的懲罰她。

而是:

始終穩穩地坐在那裡,帶著愛涵容了她的攻擊,並深深地理解了她的不安——

「我們並沒有嘲笑你,我們都很愛你。」

這就意味著:你的黑色能量被我承接,被我允許,並經由我愛的目光看見。

於是逐漸地,它就轉化成了白色能量——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04

這聽起來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卻是相當難的。

因為很多時候,當孩子情緒失控,我們很難做到情緒不受干擾。

主要原因有2點:

其一:我們害怕失控。

試著回憶一下,

孩子突然情緒失控,身為父母的我們,是什麼感受?

也許,你會憤怒,因為孩子對你有攻擊; 也許,你會自責,覺得自己不是好父母; 又也許,你會深感無力,不如如何是好……

在某種程度上,你或許也陷入了失控。

失控,意味著秩序的崩塌;

也意味著,我們原來的經驗模式不再起作用了。

這時,緊張、焦慮、恐懼、無力等情緒也會接踵而來,令人深感痛苦與不安。

我們害怕失控帶來的種種負性體驗,也因此,我們無法容忍孩子的情緒失控。

而當你透過心理學的視角去看,就會減少一些對失控的恐懼。

孩子情緒失控,多半是因為他積壓了太多黑色能量,已經招架不住了。

他是在故意製造混亂嗎?

不是!他其實是在向你求助。

這時,我們眼前看到的,便不再是一個充滿惡意的「小魔王」,而是一個不知所措的可憐孩子。

其二:我們自己也不曾被「涵容」過。

很多父母,從小生活在一個缺乏包容的環境里,內在情緒情感從來不曾被接住。

也因此,我們自己也不懂得如何涵容、轉化孩子的負面情緒情感。

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自我覺知與成長。

可以嘗試進入一段安全的關係,去體驗這種情緒被接住、被涵容的感覺;

可以通過冥想、內觀、寫日記等方式,在一個平靜的狀態下與自己聯結。

去覺察真實的內心,去釋放未表達的情緒。

去擁抱曾經那個充滿恐懼、無助的內在小孩,讓自己的內在情緒慢慢被接住,實現自我賦能。

以一個成人的姿態陪伴著內在小孩慢慢長大,是每一位父母的功課。

你成長了,孩子會跟著成長;你成熟了,孩子也會跟著成熟。

寫在最後

人和人聯結的意義,往往在於——

讓彼此的欲求在關係中流動,轉化成源源不斷的白色能量,照亮彼此的生命。

無論是與孩子關係,還是與伴侶的關係,亦或是與朋友的關係,都是如此。

這番話語,也許會讓你感動,也許會讓你覺得有壓力。

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像翠西養父母那樣,能夠處之泰然地在關係里涵容失控。

有時候,我們確實做不到,或者不願意那樣做,又該怎麼辦?

其實沒關係,誠實反饋就好。

在關係中,當對方情緒失控,攻擊了你,而你也不由自主地失控了。

這時,你可以告訴對方:

「你的憤怒攻擊到了我,我能力有限,承受不了你的攻擊。」

理智區分對方投射過來的黑色能量,不被它吞噬,也不與它對抗;

誠實反饋這份黑色能量給你的感受,不過度誇大,也不強行壓制。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場修復和治癒。

作者:天雅。(ID:wzhxlx)。武志紅,資深心理諮詢師,得到熱門專欄《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b66c94e9f942ef5fe452f86ab9eb8e2.html

美因茨 VS 科隆

2022-10-21



熱刺VS埃弗頓

2022-10-15





貝蒂斯VS羅馬

2022-10-13

AC米蘭VS切爾西

2022-10-11




巴薩 VS 塞爾塔

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