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到來,對電影的影響是迫在眉睫,我們唯有入局才能破局。」王健兒提醒道。
「誰家AI概念講得好,誰家股票就漲得好。」於冬直言。
「實行分線發行制度這件事情說了好多年,操作起來也並不難,為什麼不做呢?」王長田繼續提出疑惑。
時隔兩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再度回歸。6月10日,在「開幕論壇——光影連接世界與中國」上,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傅若清,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博納影業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於冬等多家電影公司掌門人再度直言行業困境,指出電影行業的困難與危機。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暢想AI時代:用戶可在家中用VR看電影
貓眼專業版顯示,截至6月11日,2023年度票房已過230億元。相比2022年的全年票房299.37億元,中國電影市場似乎已從觸底中開始爬升。
然而,在座的嘉賓大多憂心忡忡。中國電影在疫情期間發生的結構性調整,非一朝一夕形成,甚至還具有迷惑性。例如,2020年,中國電影以204.17億元的年度總票房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票倉,每種類型的電影,在那時都顯得揚眉吐氣。
在王長田看來,國產動畫片占優勢地位的狀況,正是疫情期間所取得的,這恰恰證明基礎並不牢固。「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共同培養觀眾,用更好的產品,包括國產電影和進口電影,共同調動觀眾的熱情。」
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目前,光線傳媒有大約20部動畫電影正在推進中,王長田希望每年能夠上映3部左右的動畫電影。未來20~30年,他期望中國的動畫電影的票房能夠站在總票房的15%~20%。
其中,AI的出現非常關鍵。6月8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和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SHO未來•海上論壇上,王長田分享了他對AI的思考。他預估:AI對動畫電影主要環節效率的提升,或許能達到50%;AI對整個動畫電影製作的周期提升,可能為30%。也就是說,原來光線傳媒每年計劃上映3部動畫電影,現在有機會上映4部。
王長田還很關注VR對未來電影發行放映方面的改變。在前幾日蘋果宣布推出Vision Pro後,王長田暢想未來也許會有「個人首輪影院」的概念。例如在線上購買完電影票,用戶可以選擇到電影院觀看,也可選擇在自己的VR設備上觀看。這樣,電影產業目前上座率、營銷、推廣、發行等一系列的問題,可能會有根本性的改觀。
傅若清同樣談到技術問題,他表示,電影是技術和藝術的產物,電影一直以來都是技術的實踐者和應用者。「換句話說,電影如果沒有技術的加持和推動,很多藝術的表達和呈現會很空洞和蒼白。」
「電影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提升觀眾的觀影享受和觀影的舒適度,難道不是我們電影人應該為觀眾做到的嗎?」傅若清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下電影產業談論的96幀率、120幀率,甚至200多幀率都不夠稱為「高幀率」,電影人更該反省和確認的是:24幀率已絕對是「低幀率」。
「我覺得技術賦予了藝術更強勁的翅膀,帶領電影更好地飛躍。我們面臨著流媒體、短視頻和其他形式的衝擊,如果電影不能跨越式成長,觀眾為什麼要花時間、花金錢、花精力到電影院看電影呢?」傅若清強調,電影產業目前最關鍵的,便是讓幀率提升。創作者有更多的表達,觀眾才能更舒適地享受一部電影的魅力。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傅若清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愛奇藝虧13年都賺錢了,
電影怎麼跟劇集比?」
「疫情三年,很多電影公司舉步維艱,硬撐著挺過來。尤其是電影院,困難很大,但是最終我們8萬張螢幕保住了,而且這三年中我們的新增銀幕還在增長,這是特別難能可貴的。」於冬認為,電影院是電影產業的基礎、基石。
電影院在技術的刺激下,最重要的應該是思考如何強化劇場效果。於冬分析,目前,視聽技術和放映的新技術,大多應用於小螢幕上。「現在,大銀幕還是無法取代的,但我們要花很長時間提升電影院的劇場效果和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面對席捲而來的科技浪潮,電影終端IMAX選擇了擁抱AI。近日,IMAX公布一系列海報,可以看到IMAX影院「落地」長城、敦煌、桂林灕江、張掖丹霞等多個國內經典地標,電影院走向室外,虛實結合。
技術對電影產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許多新技術已經運用到電影製作中。部分演員產生危機感,擔心技術是否會取代他們。但是於冬表示,技術恰恰延長了演員的藝術生命。「你可以把他恢復到很年輕的時候,也可以變成他更老的時候,我們過去靠化妝,現在靠技術都可以實現。」
「誰家AI概念講得好,誰家股票就漲得好。」於冬笑稱。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曾誕生一批經典好萊塢電影。在2000年後,受到英劇、美劇崛起的衝擊,好萊塢電影被迫轉型,大特效電影成為主流。
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於冬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現在,中國市場也進入到分岔的關鍵時刻。從去年的《人世間》開始,到今年《狂飆》《漫長的季節》熱播,劇集講故事的階段質量越來越高,覆蓋面越來越廣。因此,於冬認為對電影真正的衝擊是劇集的崛起。
「博納今年在拍一個劇集《上甘嶺》,我都不敢再拍電影了。」於冬表示,「這個時候我們怎麼去跟長劇集比?今年愛奇藝一季度、二季度都實現了盈利,愛奇藝虧了13年都賺錢了,這就是劇集帶來的效應。」
「現在是不是劇集在把我們電影推向特效去?推向工業化去呢?可我認為我們要回來講故事,我們要拍人文、拍故事、拍人物,我們不該是拼特效的時代。但是新技術對於視覺的提升和觀影體驗的賦能必不可少,否則觀眾不會進院線。」於冬說道,未來中國電影將有一個很長的階段,要靠講故事來塑造人物,推動內容創作和內容生產。
王長田在論壇上繼續呼籲,他有兩個願望。大願望是希望有關部門能進行票房分帳比例的調整;小願望則是實行分線發行制度。「我們能夠上映的影片有400~500部,絕大部分上映影片都是一日游或者幾日游,所以就要分線放映,給更多的中小影片機會。但是這件事情說了好多年,操作起來也並不難,為什麼不做呢?我覺得今年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做起來,甚至明年春節檔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分線放映,這樣中國電影觀眾的選擇空間會大大提升,一些中小影片、探索性、藝術性強的影片能獲得新的空間。」王長田分析說。
王健兒則堅定認為,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要走大IP開發的道路。如果全部押寶在一部影片的票房上,他認為虧損是大機率,行業現在沒有能力平衡總體的投入產出。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記者|畢媛媛 溫夢華 編輯 |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