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試試理解六層次吧!

2023-06-22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試試理解六層次吧!

知名教育家劉道玉曾說過:「對孩子教育的境界決定了教育的高度。」

而這個觀念,與不少教育專家、兒童心理學專家根據神經語言程序學,也就是NLP里的理解六層次運用在教育里的理念不謀而合

原本夏夏還擔心自家3歲的女兒小玉剛上幼兒園,吃飯一事一定會成為最大問題。因為平日裡,小玉非常挑食,每頓精心準備的飯菜總是不合她的喜好,但凡女兒能吃下半碗飯,絕對是全家一天最高興的事情

而令全家沒想到的是,每天晚上問起小玉在幼兒園是否吃飽的事情,她總是堅稱自己午餐、下午加餐都吃得非常飽,連周末時吵著「想去幼兒園吃飯」。為了確認孩子是否說謊,婆媳倆特意在午飯時間到幼兒園「突擊檢查」。沒想到,小玉真的乖乖坐在椅子大口吃著午飯

「老師,怎么小玉在幼兒園能主動吃飯呢」,班主任聽了夏夏的詢問,並沒有馬上答覆,而是反問:「準備食物有沒有詢問孩子給她選擇呢?」這個問題可把婆媳倆難住了,畢竟在她們看來,大人準備好食物小孩子只管吃就行,小孩子哪懂吃什麼有營養呢?

班主任這才回答了她們的問題:「每次我們給小玉準備午餐時,都會給她做選擇。比如今天只有米飯、麵條,我們也會詢問她,這樣能讓她感覺是自己選擇的食物,也就會主動吃下。你們不妨回家試試。」

而原本還持懷疑態度的夏夏當天晚上為女兒準備晚餐時,特意問她「想吃米飯還是饅頭」。果不其然,在給出了吃米飯的答案後,小玉果然沒有了以往大人直接將食物放在她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抗拒,雖然吃得不多,但比起往常的飯量已經有了明顯改善

其實,小玉能自己選擇吃食更積極主動吃飯一事,便是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里的理解六層次里的第三層次,也就是能力層次的範疇。即給了孩子選擇權利後,更利於激發其主動性更大幾率達到家長期望的效果

01、 NLP的理解六層次是指什麼?

1.環境層次

在NLP的理解六層次里,環境層次最低的一個。也就是孩子的成長環境,如在哪裡周圍的人、事如何,以及做什麼事等。

譬如漢朝《列女傳》中提到的「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給他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連續搬了三次家。而除了這種物理上的環境外,還包括心理環境。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各種親密關系,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所以,這也提醒了家長們,若是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與品行,那就要為他塑造一個良好的物理與心理環境

2.行為層次

排在第二的行為層次大多指的是由思想支配所做出來的外表活動,即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沒做,而這直接關乎到孩子是否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或是有害行為

如家長與其不停的嘮叨,孩子不僅沒有改正,還變得更叛逆。不如進行正面示範,通過身體力行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孩子反而能自然而然的跟著做好。正如馬克·吐溫通過觀察牧師演講時大家的表現延伸出「超時效應」過多、過久強調某一件事反而更容易激起逆反心理

3.能力層次

所謂的能力層次,包括是否能做、如何做以及有什麼選擇等內容。畢竟,能力是我們能順利完成某一件事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同時也與掌握的技能、知識密切相關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家長若是希望孩子擁有提升主動學習的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喜愛的科目,同時鼓勵、培養他的熱情與專注,之後再逐漸延伸至其他科目、技能習慣等。

4.信念、價值觀層次

讓孩子懂得應該相信什麼,以及什麼是重要的所做所學有何意義等便是信念價值觀層次。如當孩子貪玩不肯學習,那麼家長需要耐心與孩子溝通,以尊重為前提一起梳理玩和學習哪一個是最重要的,如何合理安排,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而要達到這個層次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漫長的溝通、培養過程。如鼓勵孩子選擇一個正能量的榜樣時刻保持有效的溝通等。

5.身份層次

教育家與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過:「教育鼓勵個人發展的歷程,即教育者注重引導孩子自行探討與推論。」而他的這個觀點便是身份層次的一種體現,即讓孩子了解「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當孩子認為自己是好孩子不會做出不友好的事情,那麼當他想搶其他小夥伴的玩具、零食時,便能通過自己的身份定位選擇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可比家長嘮叨各種大道理管教孩子效果更加顯著。

6.精神層次

在NLP的內容里,精神層次也被稱為系統層次,也就是懂得所做出的行為舉動是為了誰,甚至還包括明白人生的意義等問題。

作為最高層次,它的作用也是影響力最大、最深遠的。如面對孩子不願意學習,若是能使用精神層次與他一起探討夢想、人生目標、規劃等,讓他了解學習的意義重要性激發對學習的主動性,那麼厭學一事就不會顯得棘手。

心理學角度可知,越高的層次作用影響力也就越大,能為家長解決親子教育的問題也就更寬泛、徹底

02、親子教育的路上,家長要注意這些

蔡元培指出:「教育的本質其實是展現孩子的個性,崇尚自然發展。」

這對於如今不少急切希望孩子領先同齡人的家長來說,便是要求家長不可套用所謂的成功教育經驗狹隘的「優秀孩子」的定義強迫自家孩子壓制孩子的天性

這樣一來,不僅可能出現「拔苗助長」的不良後果,也讓孩子一直處於壓力大、壓抑的心理狀態,顯然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更別提培養成優秀的人。

還有就是不管使用何種教育方法尊重孩子、保持耐心、理解與包容等都是實施的前提

就如列·符·贊科夫通過多年的心理實驗及教育研究後,特別指出:「教育者只有理解孩子個人特點、志向及性格等,以尊重為前提,才能給予更好的愛與教育。

最後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吝於表揚與肯定。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充滿自信,也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與快樂,繼而愛上每一件事情與習慣

枕邊育兒寄語:

NLP的六個理解層次內容、效用不難看出,它們不僅適用於親子教育,同時也能對家長自身的提升擁有一定的好處,至少能獲得與孩子相處的好辦法,自然而然地達到教育目的。所以,家長們不妨了解之後,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適當使用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a647be2fba8154c5d4710d2e84fe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