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有顏色,在這裡,無疑是多彩明快的。
從路旁楊柳樹的綠到樓前玉蘭花的粉,從披著五彩外衣的樓體到畫著斑斕塗鴉的病區,甚至一件防護服、一封感謝信,都跳動著生命的色彩。
北京市小湯山定點醫院新建病區。
時隔17年,再遇疫情,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多了幾分從容,它也因新時代強有力的技術、力量和服務而「元氣滿滿」、信心倍增。
3月30日,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走進小湯山定點醫院。在這裡,「重啟」再戰「疫」並不意味著從頭再來,「小湯山精神」還在延續,更加暖心感人的故事時時發生。
歡迎回家
「一抬眼看見『歡迎回家』,費了好大勁,才把眼淚收回去」,一位進入小湯山定點醫院接受篩查的回國人員的話,讓駱金鎧至今難忘。
「打造『溫暖、專業、融合』的小湯山『家』文化,是我們的服務內容重心之變。」作為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專班護理部主任、北京友誼醫院護理部主任,無論是表達理念還是講述故事,駱金鎧都喜歡說「家」。
小湯山定點醫院新建病區護士站,醫護人員通過廣播為院區相關人員播放舒心的音樂。
以3月16日為起點,營造小湯山「家」的氛圍,讓許多萬里奔波抵京的人「心真正落下來了」。
「隔著護目鏡和口罩都可以看到護理小姐姐溫和堅定的目光、嚴謹認真的工作、一絲不苟的標準……」一封感謝信上,患者圖文並茂地寫滿了一張白紙。
待篩查人員給醫護人員的感謝信。
像這樣的感謝信,小湯山定點醫院目前共收到305封。
聯合簽名的感謝狀、字跡工整的表揚信、手工製作的感謝卡……「家、溫暖、感謝,是出現最多的字眼。」駱金鎧說,溫暖服務如果讓需篩查人員和確診患者有回家的感覺,就是一種成功。
待篩查人員給醫護人員送上的祝福。
戰備病區里,護士們正忙著收發外賣。
無論是待篩查者還是確認患者,都可以掃碼下單,醫護會在貨物到達後送貨到病房。目前,這樣的訂單已達2300多份。
醫護人員正清點相關人員網購的生活物品。
這樣的服務觀念和工作思路之變,在這裡悄然發生。
在防護服上隨手塗鴉、送上自製的生日小禮物、陪伴小朋友們畫畫……一次例行篩查,一次簡單治療,一次匆忙相遇,醫護都會盡己所能為每一個人留下一個溫暖時刻。
醫護人員集中在一件防護服上紛紛留言。
幾天前,一位完成篩查人員離開時,對著隔離窗深深鞠躬、揮手告別。護士整理監控視頻發現後給他回電話表達謝意,他說:「在這裡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只想默默感謝並祝福你們一切安好。」
高質高速
站在新建病區,彩條相間的樓體帶著柔美和力量。
「結合現有建築條件,賦予建築人性化因素,舒緩醫患的精神壓力,也方便辨識病區位置。」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專班副組長,小湯山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穆毅告訴記者。
逾萬名建設者、53天日夜鏖戰、1600餘張床位……即便重建難度遠超當年,「小湯山速度」不僅不減,還有了全方位提升。
北京市小湯山定點醫院新建病區,醫護人員大步流星運送醫用物資。
「人流量大,要求床位周轉快、避免旅客在機場的積壓,同時還要保證篩查質量,不能將患者漏掉。」在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專班副組長、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馬迎民看來,這是項艱巨任務。
「人員輪動、工作不停!」馬迎民說,為了保證篩查速度、暢通出院流程,「我們對所有醫生進行細緻培訓,制定一次篩查、二次篩查、再次篩查的人群適應證,建立臨床醫生和檢驗人員溝通快速通道,打通完成篩查排除疑似人員離院的各個環節,做到儘快離院。」
壓力重重下,「重啟」第4天,小湯山定點醫院便達到了一天接收400名需篩查人員的篩查能力。
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醫護人員正在介紹AI輔助CT診斷技術。
「對於確診患者,我們採取中西醫結合,康復、心理疏導聯手的治療模式。」馬迎民告訴記者,結合湖北治療新冠肺炎經驗,在使用西藥抗病毒製劑基礎上,應用中藥製劑進行治療,並且根據病人的不同特點適時調整中藥方劑,做到針對性治療。「我們還配備了心理疏導小組,由專科醫院的醫生負責對每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和治療,以促進治療效果。」
在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專班副組長、北京世紀壇醫院黨委副書記陳靜看來,醫療運行組織唯有遵循「科學、有序」原則,才能順利開展各項工作。
129項規章制度、24小時值守、體溫監測、症狀報告、明確區域、規劃路線……「我們的目的就是優化流程、保證快速、保質保量,讓篩查、治療、出院等各個環節形成良性循環。」陳靜說。
節奏統一
提升醫患體驗,「黑科技」沒有缺席。
小湯山定點醫院新建病區病房內,床頭柜子上的可視對講系統,能夠讓病人隨時和醫生護士「面對面」交談。
3月30日,在北京市小湯山定點醫院新建病區1-9病區,醫護人員在護士站與待篩查返京人員進行視頻連線,詢問其身體、心理情況。
「前幾天有個住在這個房間的小客人過生日,我們就用它給小客人播放了生日歌。」一名護士告訴記者。
5G遠程醫療、視頻會議、AI智能診斷……和17年前不同,小湯山基礎設施已從滿足基本所需到實現「平疫兩用」。
北京市小湯山定點醫院,清潔機器人上崗工作。
同時,救治人員從部隊接管轉變為市屬醫院集體作戰——22家醫院,1000餘名醫務人員,專業涵蓋呼吸、感染、重症、急診、兒科、中醫、檢驗、放射、藥劑等。
「其中醫生200多人,平均年齡38.5歲,副高職稱以上人員占40%;護士800多人,『90後』占43%。」陳靜說。
「這麼多人來自不同醫院,有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如何統一到一個『節奏』上來很重要。」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小湯山定點醫院臨時黨委書記、工作專班組組長呂一平說,為此他們通過制度引領、以老帶新,來保證步調統一,確保醫療質量。
小湯山定點醫院新建病區清潔區。
將服務觀念從重症救治向篩查救治轉變,工作思路從單純技術型向復合技術服務型轉變,是重要「節奏」之一。
為此,在籌備階段,小湯山定點醫院就制定了完善的醫務人員培訓計劃,包括理論與操作。「我們還安排了到地壇、佑安醫院和綜合醫院發熱門診實習的培訓項目,所有緊急抽調醫務人員,在原單位培訓基礎上,到院後也進行了工作環境、流程、制度等方面的培訓。」陳靜說。
「通過快速篩查,陰性的能夠儘早出院,確診的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從目前看,我們的工作完成得非常好。」呂一平說,即便如今國際航班分流後輕鬆許多,但大考還沒有結束,「我們仍然是精神抖擻、全力以赴,已經做好了應對各種新任務和新挑戰!」
火眼辨陰陽,這個疫情「前哨」,依然保持戰時節奏
女報記者武漢紀事〡按下「重啟鍵」,再現「煙火氣」
戰疫封面人物〡北京市人大代表安麗娟:發力,再發力,當好社區「第一守門人」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文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韓亞聰
圖片/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楊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_5FMHEBfwtFQPkdZH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