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14-1612月 14-1612月 14-1612月 14-16
今年的年度期待,是一部來自台灣的LGBT題材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從方方面面來看,它都具有爆款之相。
率先流出的主題曲MV,在網絡上掀起了一波翻唱的熱潮。
預告片口氣不小,直接打出幾行跳動的字幕:
1987年,《莫里斯的情人》
1993年,《霸王別姬》
1997年,《春光乍泄》
2001年,《藍宇》
2005年,《斷背山》
2012年,《女朋友,男朋友》
2017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2020年,《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寥寥數句,就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抬到了BL經典之作的梯隊里。
當然,更讓人期待的是兩位男主角: 曾敬驊與陳昊森。預告片片段里,他們眼中有戲,銳氣逼人,其清新俊朗的外形也符合觀眾的想像。
兩位新人作品不多,但均有相關獎項提名傍身。對於BL題材影視劇而言,找對演員是尤為重要的一步。
相信很多觀眾抱著和我一樣的期待,準時蹲守前日在網飛上線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期待是真的,失望也是真的。短短几個小時內,觀影人數驟增,但評分卻驟降。從開分的8.3分到目前的 7.2分,且仍有下降趨勢。
好在哪?壞在哪?觀眾期待與導演執行之間到底差了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道說道。
01
愛情
1987年,張家漢 (陳昊森 飾)在一所男子高中念高二,他認識了轉學生王柏德(曾敬驊 飾)。轉學生讓大家喊他Birdy,因為他愛看電影《鳥人》,也嚮往著自由。
阿漢 所在的小團體經常胡作非為,尤其喜歡捉弄同性戀男同學,他打心眼裡不願與他們為伍。特立獨行的Birdy被他們稱為怪胎,但阿漢卻不由自主地被敢作敢為的Birdy所吸引。
台北之旅讓兩人的關係更進一步,曖昧地遊走在朋友與戀人之間。相處伊始,Birdy比阿漢更加大膽主動。他藉助三毛的名言表明心跡:「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
雖然台灣已經解嚴,但回到民風相對閉塞的南部後,兩人不得不面臨校園裡「談同性戀而色變」的嚴苛風氣。同學的為難、教官的責罰,讓他們的感情變得如履薄冰。
新學期來臨,學校開始招收女學生。學妹班班闖入了阿漢和Birdy的二人世界,主動向Birdy示好。更讓阿漢心碎的是,Birdy居然開始和學妹談起亦真亦假的戀愛,對自己的態度變得忽冷忽熱。
雖然Birdy的本意是想把阿漢推回異性戀之軌,但阿漢陷入了更深的痛苦與懷疑中。隨著聯考的逼近,兩人的感情也走向了陰晴不定的未來。
02
野心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帶來的感官刺激是合格的。
兩個青春正好的男主角演起對手戲來互不相讓,對大尺度戲也毫不忸怩。影片花絮里兩人坦言,為了演好島上的高潮戲,他們幾個小時都全裸著吹海風,導演還清場了攝影師外的工作人員。
當他們四目相對,或真情流露或倔強冷戰的時刻,我都只能想起一個俗氣的形容詞: CP感。他們的CP感太強,使人輕易相信了阿漢和Birdy的愛情。
本片的風光采攝也非常出色:寧靜靜謐的海島、幽深曖昧的影院、飛珠濺玉的瀑布……好看到似是置身於 唯美MV的現場。台灣青春電影的小清新情調,仍在本片中得以延續。
人帥景雅,插曲悅耳,夸一句「絕美」也不為過。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不滿足於拍攝一部BL糖水片,而是抱有更大的野心, 想用同性感情折射時代症候。
故事發生於1987年,恰好是台灣解除解嚴的時候。但海面上的冰山融化了,海面下的冰山仍然堅挺,同性戀依舊沒有生存空間。阿漢和Birdy只是大大的時代背景中一對隨風飄搖的戀人。
祁家威是台灣現實生活中首位出櫃的同志,他曾多次走上街頭為爭取同性婚姻而努力。《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特意加入了一段小插曲:Birdy和阿漢同游台北時,在天橋上遇見了扛著宣傳標語的祁家威。
影片把阿漢和Birdy的愛情悲劇歸因於兩點:其一是 時局;其二是父輩。在很多時候,兩者可以划上微妙的等號,均是權威的象徵物。
Birdy的父親和阿漢的父親均未以正面形象出現,前者在學校的辦公室里無情毆打他,後者在家裡吃飯時永遠在訓斥他。
仔細觀察:Birdy的父親說得是台語,想必是台灣本土原住民。阿漢的父親在老家在大陸,想來是遷台軍人。本省人和外省人矛盾重重,但在反對同性戀一事上達成了高度一致,無形間壓迫了兒子的性取向。
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白先勇的同志文學《孽子》。
父輩們認為「我那一手教養成人,最心愛、最器重的兒子……居然會做出那般可恥非人的禽獸行為……你們這些孩子,哪裡能夠體諒得到父親內心的沉痛呢…天下父母心,你們懂麼?你們能懂麼?」
子輩們認為「我們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讓慾望焚煉得痛不可當的軀體,一顆顆寂寞得發瘋發狂的心……我們如同一群夢遊症的患者,一個踏著一個影子,開始狂熱的追逐……追逐我們那個巨大無比充滿了愛與欲的夢魔。」
父輩之山,時局之山,沉重地壓在年輕情人的身上。他們無法申辯,他們無力反抗,他們無處躲藏。 這一層含義,也是《刻在心底的名字》想表達(卻表達不出)的野心。
03
殘局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最大的問題便是: 想要很多,執行力卻不足。最後的成片既無糖水片之輕鬆,亦無反思片之沉重,造成了兩頭均不靠的殘局。
拍糖水片,重在人設之融洽、感情轉變之流暢。
最好的例子便是前段時間風靡一時的泰劇《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它沒什麼遠大志向,只是拍好了一段純粹而細緻的愛情。德和歐兒之間的緣起緣落,都有明確前因後果。兩人互補的性格,又增添了相處的張力。
反觀《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阿漢一角的人設還算有始有終,但 Birdy的人設卻讓人有些雲里霧裡。前期,他敢為被霸凌的同志朋友挺身而出,敢頂撞不講道理的教官,敢不顧大眾的有色眼鏡。後期,他深愛阿漢,卻要把他推得遠遠的,甚至不惜和女生戀愛結婚。
三十年後,兩人重逢。Birdy談及自己所作所為的理由,「是為了矯正阿漢的(性取向)啊」。按理說,阿漢是在愛上Birdy後才確定自己的性取向;而Birdy在此之前就確定了自己的性取向,那麼何來矯正之說?
Birdy不僅在中學時代讓女生當工具人,還在成年後讓她當了 同妻。這樣的行為,無論如何也與前半部分塑造的敢愛敢恨、有擔當的形象無法自洽。
也許是剪輯問題,也許是劇本問題,但最終呈現的效果就是:阿漢的行為符合邏輯,但Birdy的行為沒頭沒尾。
拍反思片,重在時代對人的影響和重塑。
例如把同志戀情作為支線的《模仿遊戲》:圖靈是毋庸置疑的數學天才,他能破解秘密、左右戰局;卻不能愛其所愛、左右命運。他因同性戀被控訴犯罪,化學閹割也切碎了他的尊嚴,最後選擇自殺。
個體與時代應該被處理為兩根燈芯,互相攀附,互相纏繞。而不是像《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中》僅有 蜻蜓點水般的橋段,全靠觀眾腦補導演意圖。
無論是後解嚴時代的背景,還是祁家威街頭抗議的場景,均 流於表面,或者說淪為被忽略的屏風牆。雖切入點不錯,但導演還是沒有好好利用。
對《春光乍泄》色調的模仿、對《藍色大門》場景的借鑑,沒給人致敬之感,只剩下濃濃的尷尬。
影片後段,兩位根本不在狀態的中年演員代替年輕演員上場,演繹30年後的重逢,更是丟掉了最後一點青春逼人的氛圍與慘綠少年的體面。
種種缺陷,註定了《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無法成為經典之作,亦無法擔起「史詩般的同志電影」的名號。
遺憾有很多,但最大的遺憾是: 它本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