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網綜里的中國音樂

2019-07-14     蟲二


最新一期《樂隊的夏天》從寶藏綜藝變成了催淚彈,「旅行團」、「面孔」、「新褲子」們輪番登場,被逼到角落裡的中年情懷瞬間釋放,微博和朋友圈隨處泣不成聲,沉寂20年的中國搖滾與大眾媒介妥協後重生,但​這並不是中國搖滾第一次出圈。

30年前的某天,崔健把一盤松下錄像帶交給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幾位年輕攝影師,他有個模糊的想法,需要藉助畫面與大家碰撞火花。

中國獨立音樂人正出現在歷史進程中,但生存狀況並不獨立。

1986年5月9日工體百名歌星獻唱,輪到崔健放歌《一無所有》,台下的大人物都走光了,只有不怕背鍋的王昆留了下來——艾敬《我的1997》里致敬的那位,只不過東方歌舞團的團長雖有包容新人的胸懷,卻幫不上什麼忙。

中國獨立音樂人的創作也並不獨立,1984年崔健的首專《當代歐美流行爵士Disco》10首曲目全部來自Chicago樂隊,比他更早的北京二外「萬李馬王」也是翻唱披頭士和比吉斯出道,但崔健能讓「萬李馬王」的王昕波說一句「老崔還是有點東西的」,絕非浪得虛名,之後幾年他的創作力爆表,憑藉《不是我不明白》、《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從頭再來》等迅速封神,而麻煩也隨之而來。

在翻唱《南泥灣》之後,他暫時告別了公眾視野,沒有舞台的歌手就沒有靈魂,卡帶從來就不是搖滾的合適載體。

崔健的希望在那盤錄像帶里。

那裡面存放著幾十首歐美頂尖樂隊的MV,包括香蕉女郎、Right Said Fred等各種風格的歌手,崔健敏銳的意識到,對自己的音樂做一次全面的影像盤點,會帶來舞台之外的機遇。

結果幾位年輕攝影師憑著對中國搖滾的熱愛,背著單位全程記錄了1992年的崔健北展演唱,然而作品本身並不如意,東德Agfa膠片的咖啡色質感異常粗糙,現場機位不多,燈光昏暗,分鏡毫無章法,剪輯也沒有節奏可言。

回頭再看,崔健當初想要的可能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巡演大電影,但熱鬧的音樂網綜或許更符合他的要求,時代就這樣與中國搖滾教父開了個玩笑。

30年後,當音樂網綜如火如荼,特別是《樂隊的夏天》有意無意貼上獨立音樂、搖滾復興的標籤時,很多人覺得這會讓曾經的傳奇再現風采,也可以讓有才華的年輕人不被潮流吞噬,這種反差就像是電影《老炮》的情景,表情複雜的吳亦凡和崔健的《花房姑娘》被粗暴的組合起來,強行勾勒著兩代人的疏離和對立。

但「死」了20年的中國獨立音樂能在今天精緻的商業範式中復活嗎?會帶給我們新時代的崔健、魔岩三傑、黑豹和唐朝嗎?

不管怎樣,老牌音樂人的作用都不大。

像朋克、重金屬這種閃瞎路人的名詞很容易打開話題,而踩雷的機率也很大,喬杉問馬東,什麼是朋克?節目組「朋克是年輕人喜歡的一種生活狀態」的解釋雖然天雷滾滾,也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老炮們肯定不喜歡。

如果《樂隊的夏天》放任這些人與張亞東玩老友記,在那裡感嘆「唯一變了的就是我們老了」,用淚奔金句撩撥老粉的少年情,那這個節目就沒有半點大眾消費價值。

「抱負越大,包袱越大,弘揚樂隊文化,不是我們的目的」,製作方米未在構思《樂隊的夏天》這檔節目時,對這一點早就想清楚了。

真相是中國搖滾的那批大爺們絕對是個難題,來了未必放下身段,供奉在嘉賓席上受幾柱高香,又不知會有什麼高論,總之很難駕馭,2004年簽約EMI徹底脫離朋克圈的大張偉說的尤其尖酸刻薄。

「我聽說這個節目時,我也覺得肯定是一幫特裝的、那幫老覺得我們憑什麼參加這種,我們這麼年了,怎麼著怎麼著的,如果這麼想,他們再過100年還是那樣。」

不過,最後海選出來的31支樂隊里還是出現了「反光鏡」、「新褲子」等老面孔,他們肯定不是被幾句雞湯打動,也不可能是被節目組「真誠的態度」和「對音樂的理解」所折服,這些人已經在中國流行音樂的無數個周期里折騰了幾十年,所有的疑惑都指向一點,在100個大眾樂迷、20個專業樂迷和和5個嘉賓打分的淘汰賽里,「我們要不要出來丟這個人?」

看來難解的心魔其實很容易克服,每個小眾音樂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大眾的靈魂,你搔得到這個G點才叫本事。

諸葛亮等不到劉皇叔三顧茅廬,也可能投奔曹操,形勢比人強,真能兼濟天下,誰會獨善其身?理論上說,只要你擺出一個夠大、夠炫、夠酷而且還被網絡無限放大的Livehouse,有幾個真正的歌手不動心?

音樂網綜正進入爆發期,但資本、製作方和觀眾的訴求並不一致。

資本的意願很簡單,借著用戶付費的潮流把精品內容做起來,至於形式是美劇化的網劇、嘴炮節目還是音樂網綜並不重要,關鍵是強化從C端獲取收入的能力,也就是在付費用戶從6000萬暴增到3.47億的過程中當好周扒皮。

製作方給節目貼標籤的能力一個比一個強,但有兩個套路雷打不破,要麼是素人選秀+偶像養成,一如《創造101》、《偶像練習生》;要麼把自己當做流量通路,尋找正待引爆的內容和藝人。說白了,以小眾之名去賭大流行。

兩種套路的價值判斷體系其實沒有任何差異。

給新晉藝人提供舞台這種事永遠是附帶條件的,就是你必須有出圈能力,做《樂隊的夏天》這檔節目時,米未的余頔就說過,團隊的導演會分成3組,每組負責6支樂隊,通過4小時的前采,吃透他們的音樂,觀察他們的想法、樣貌、狀態。

這種觀察當然不是為了追求精神共鳴,而是挖掘樂隊之間和樂隊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誰有話題性,誰有稜角,誰比較乖巧,誰有網紅潛質,誰可能是流量黑馬,誰和誰會撕起來,誰願意配合表演,所有音樂之外的東西到這時都會浮現。

所謂音樂網綜永遠是先綜藝、後音樂,《樂隊的夏天》更像是一個融合了大量暖場環節的拼盤演唱會,外加話癆式的敘舊寒暄,雞湯式的青春回憶,紀錄片式的考古以及三觀極正卻不走心的科普。甚至大張偉、張亞東誰能高頻率的飆金句,都可能比音樂本身更有賣點。

《樂隊的夏天》或類似節目的野心在於,試圖教會音樂人如何以外化的方式表達自己,而不是用音樂的硬核構築一個卓然獨立的精神世界。

當年的披頭士,寫了《Hey Jude》、《Yesterday》等神作的麥卡特尼創作力更強,但對大多數歌迷來說,憤世嫉俗的列儂才是披頭士永恆的精神標籤。

1963年列儂在倫敦帕拉丁劇院演出時,他彬彬有禮的請求普通座席的觀眾們賜予掌聲,卻對包廂中的權貴說,「請你們撥弄身上的珠寶就好了」,6年後他退還了女王授予的不列顛帝國勳章,抗議英國對美國侵略政策的追隨。

真正的音樂人是否只有憤怒、迷茫、痛苦、徘徊,與世隔絕,與一切世俗的成功鬥爭,才能幻化出穿透靈魂的音符?

張亞東在《樂隊的夏天》中還這樣安撫略顯呆萌的「旅行團」樂隊,「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傻到爆炸,……,稍微正式就會不安,……你知道嗎?我完全可以接受,而且我特別喜歡這樣的人,特別可愛。」

「旅行團」進入七強了,但包括《樂隊的夏天》在內,所有音樂網綜都會本能的拋棄那些不會來事兒的樂隊,即使他們的音樂很牛。

大張偉也說了,文藝復興就是拒絕無聊。

觀眾想看什麼,是審美取向和欣賞情趣決定的,有人懷舊,有人喜歡熱鬧,有人期待鬼畜,有人想聽科普,還有人盼著沒實力的偶像男團被公開處刑。

時下的中國,雖然音樂節或Livehouse發展神速,流媒也在扶持原創藝人,但非主流內容仍然被渠道邊緣化,除了功成名就的老牌樂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有什麼當紅的爵士、朋克、重金屬、民謠或電音樂隊。

音樂網綜相當於提供了一個比算法還牛X的篩選入口,《樂隊的夏天》、《一起樂隊吧》之類節目,不自覺的成為獨立音樂流量分發的源頭,他們可以選擇迎合潮流也可以自己帶節奏,張亞東說「唱片公司是不懂音樂的人在做」,很多人覺得他仗義執言,但網綜團隊就比唱片公司更懂音樂?

音樂消費網綜化的未來已經擺在那裡。

有大流行潛質的樂隊會沉澱下來,抓住流量時代的機遇,某些樂人的命運可能會發生戲劇性改變,享受一夜爆紅的疾風暴雨。

對於那些小眾音樂的死忠來說,看著心儀的偶像一邊從小劇場走到大舞台,一邊向世俗的欣賞標準以及他們曾經抗爭的理念低頭,很難說是高興還是悲哀。

《樂隊的夏天》的豆瓣評分已經有過幾輪交鋒,老派的搖滾迷無法容忍節目的淺薄圖解,更多的人則表達了對這種嘗試的欣賞。

食神究竟在大排檔還是米其林餐廳,這種爭論永遠不會有答案,至於《樂隊的夏天》,誰贏都不重要,中國音樂贏了就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OH1B2wBmyVoG_1ZrLx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