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狠活,暴賺千億!新疆「最爭氣」土特產,支棱起來了

2023-10-03     金錯刀

原標題:全是狠活,暴賺千億!新疆「最爭氣」土特產,支棱起來了

本篇作者 | 張一弛

從這個月開始,沒有誰能跟大閘蟹搶頂流。

今年,順豐提前啟動3個陽澄湖大閘蟹專用中轉場,7個機場、搭配11個民航機場,30餘架全貨機專門運送大閘蟹。

因為僅僅論大閘蟹,中國人一年就能吃掉大概3億隻。

但沒想到的是,穩坐老大十幾年的陽澄湖,今年卻被新疆搶了風頭。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是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這次竟然反向賣到了螃蟹的主產區,江蘇。

有南京的採購商說,今年新疆的螃蟹比江蘇要提前10天左右上市,蟹肉飽滿度和口感甘甜度,甚至「優越於江蘇」。

這下,包郵區成功從江浙滬成為了「疆浙滬」。

有廣東網友調侃,這次終於輪到江浙滬等偏遠地區不包郵。

還有網友大呼「活久見」,居然活到了一個內陸向沿海銷售海鮮的時代。

這個「離海最遠的地方」,竟然悄悄養出了幾千噸生猛海鮮,確實令人震驚。

新疆,到底是怎麼悶聲辦大事兒的?

山寨滿天的大閘蟹,

把新疆雪蟹送上頂流

事實上,沒多少人吃到過真正的陽澄湖大閘蟹。

在所有自稱「陽澄湖大閘蟹」的產品里,山寨含量非常驚人,真陽澄湖大閘蟹連1%都不到。

不是因為螃蟹金貴,而是陽澄湖實在扛不住。

曾經陽澄湖大閘蟹產量相當大,但因為過度網圍養殖、高密度的放養魚蟹苗、大量投餌、陽澄湖水質污染一度相當嚴重。

2001年起,蘇州市政府決定實施「退養還湖」政策,控制住大閘蟹養殖的圍網面積。

2002年縮減到8.6萬畝,2007年又縮減為3.2萬畝,2016年直接砍到了1.6萬畝。

今年,陽澄湖大閘蟹迎來近三年最高產量,但就算把陽澄湖周邊的蟹塘都算在內,也只有1.1萬噸。

不算陽澄湖周邊的魚塘,正兒八經在陽澄湖裡長大的大閘蟹,一年就1500噸左右,更是鳳毛麟角。

1.1萬噸對中國人來說可是遠遠不夠。

刀哥翻了翻數據對比,在2021年,僅僅上海一個城市,就吃掉了約6萬噸大閘蟹。

所以,很多生不逢湖的養殖蟹商們就將這些自家養的螃蟹販運至陽澄湖,放到湖水裡再養個半十天個月。

最後打撈上來冒充「陽澄湖大閘蟹」,這就是行話里的:留學蟹、洗澡蟹和貼牌蟹。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曾經暗訪過陽澄湖大閘蟹經銷商,他爆料有網紅店一年賣幾十萬件大閘蟹,竟然沒有一件是真的陽澄湖大閘蟹。

「在網上全賣出去了,我們都笑死了。」

當陽澄湖競爭頭破血流,經驗豐富的蟹農們把眼光放到了尚未被發掘的神秘水域上。

他們把陽澄湖的優質蟹苗運送到新疆,結果新疆的螃蟹還真被養出了花活兒。

新疆第一個養蟹的地方是烏魯木齊的柴窩堡湖,因為湖水主要來自天山上的雪水,所以裡面養殖的螃蟹叫「天山雪蟹」。

最大的區別是,新疆雪蟹蒸熟之後,蟹肉中有一絲香甜。

沒有天山雪水地方,還能養螃蟹。

比如新疆烏魯木齊米東區一直盛產稻米,在水稻長到40公分左右時,開始投放蟹苗,螃蟹稻穀成了最佳CP,就有了「新疆稻田蟹」

螃蟹在稻田裡橫行霸道,預計今年能產20噸。

維吾爾自治區的博斯騰湖,是新疆最大的湖泊,因為過去叫西海,這裡的螃蟹擁有了霸氣的名字——「西海龍蟹」。

博斯騰湖螃蟹產量就相當大了,現在每天的捕撈量可達600公斤以上,預計產量能夠超過80噸。

到了新疆喀什,因為位於崑崙山北,養殖的螃蟹就叫做「崑崙龍蟹」

五年前,江蘇省援疆項目把蟹苗引到喀什,讓它們逍遙在水庫、湖泊、池塘里。

如今新疆人不僅把這些外來物種養活了,還在命名上甚至更勝一籌:

天山雪蟹、六月黃、額河玉蟹、西海崑崙...頗有霸道總裁那味兒了。

有外工作的新疆人今年十一回老家開玩笑說,「回阿勒泰,一口螃蟹一口羊肉,正好能中和」。

在美團買菜上,新疆雪蟹的訂單交易額占大閘蟹品類整體近4成。

新疆螃蟹,可算是支棱起來了!

在沙漠裡養海鮮,

逼出了科技與「狠活」

引進蟹苗容易,但讓螃蟹在新疆存活,再到量產就不是一個難度級別了。

生在中國西北邊陲,就註定了新疆命里缺水。

缺水還不夠,新疆的鹽鹼地還多,在新疆即便是夏天,很多地方也可以看到白茫茫一片——不是積雪,而是鹽鹼。

中國也是個「鹽鹼地大國」。

中國的鹽鹼地面積將近15億畝,而光新疆一地的鹽鹼地面積就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形容鹽鹼地有句老話:「神仙來種地,難拿二成苗。」

據測算,每改良和耕種1億畝鹽鹼地,就能為中國增加100億公斤以上糧棉油產出。治理好鹽鹼地不光是對新疆重要,對國家糧食安全,還是區域經濟發展都是關鍵。

而新疆牛就牛在,愣是在鹽鹼地里把螃蟹養出來了。

這個瘋狂的想法,也得多虧浙江寧波大學的支援。

2018年,寧波大學水產博士王歡第一次試驗就失敗的很徹底——他把200多隻青蟹苗投進鹽鹼水裡,幾乎死了個乾淨。

這樣的失敗,別人可能就放棄了,但王歡卻很高興。

因為他看到的,不是死的那一片,而是活下來的那幾隻。這些活下來的螃蟹說明了 ,總有蟹苗能適應環境,只要想辦法培育,大量養殖就有戲。

於是,他們想出了一種鹽度逐級下降法,讓蟹苗一點點適應鹽鹼水的低鹽環境。這個過程,很考驗耐心和精確性,稍有不慎,蟹苗就會成批死亡。

在鹽鹼地養螃蟹不知道能不能成,但過程確實很苦。

王歡回憶起有一次下暴雨,和學生們送完蟹苗已經凌晨2點,天黑路滑,結果人掉進坑裡,被老鄉救了起來。

光讓螃蟹能活這一關,就研究了一年多。

最後反覆試驗後,他們得出結論:在鹽鹼地讓青蟹茁壯成長,水體離子平衡是關鍵。

在不破壞水質的基礎上,也就是根據水質情況「缺啥補啥」,將水質調整到最佳養殖狀態。

最後,王歡團隊又在數以萬計的蟹苗中,不斷篩選存活率高的「種子選手」,終於大幅提高了蟹苗的成活率。

現在,在鹽鹼地養殖青蟹,全過程成活率和沿海地區不相上下。

新疆精河縣阿合其農場還利用鹽鹼地養殖160餘畝南美白對蝦,年產值能夠達到300萬元,這給村民們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收入。

所以,新疆的海鮮並非真正的「海」產品,而是在鹽鹼地中養殖。

海鮮自由就這麼被實現了。

反向包郵「江浙滬」,

新疆為何一夜支棱起來?

讓新疆海鮮在全國支棱起來的,不僅僅是螃蟹的功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尼勒克縣今年因為三文魚養殖大豐收上了熱搜,今年預計將實現3000噸量產的「小目標」。

反向包郵江浙滬甚至日本,新疆憑什麼能逆天改命?

一是海鮮來疆完全不算「背井離鄉」,反而算是「打道回府」。

根據地質學的研究,新疆地區在遠古時本就是一片古海洋,只是因為地殼碰撞抬升,才由滄海變陸地。

因此,新疆的鹹水湖某種意義上本身就是海洋的一部分,水質非常相似。

但將海鮮請回新疆,靠的不是天氣,而是人和科技。

比如尉犁縣的羅布湖本來是寸草不生之地,整個羅布泊由每年3到5米的速度被沙漠吞併,因而被稱為死亡之海。

但這些年下決心下成本的生態治理,這裡慢慢形成了12000多畝的「羅布湖」,把「海」造得更是自然天成。

在含有微量鹽鹼的羅布湖裡,本來沒法養魚養蝦。

但人們把「六月黃」螃蟹投進湖裡,只靠「人放天養」,短短5個月後,半野生的「六月黃」就變得蟹肥肉美,鮮香誘人。

南美白對蝦,這種新疆人以前趨之若鶩的海產品,也被新疆地產化了。

如今在石河子、昌吉、精河都有規模化養殖。

在人工海水裡,青蟹、羅非魚、斑節蝦、海鱸魚、石斑魚……得以自由生長。

它們不但肉質細膩、口感鮮美,而且沒有抗生素、健康無污染。

新疆養殖海鮮,能夠滿足新疆人民的海鮮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增加經濟收益。

這對新疆人民來說,是逆天改命的最大底氣。

結 語:

如今在大閘蟹市場,陽澄湖大閘蟹如同「蟹中愛馬仕」。

2020年,我國大閘蟹市場規模就超過了1500億元——相比國人每年近80萬噸大閘蟹的龐大需求來說,陽澄湖蟹的供給量實在太少。

但大閘蟹又是適應力極強的產物,產地橫跨祖國大地的南與北、東與西。

被端上餐桌、讓你驚艷的不一定是陽澄湖大閘蟹,還可能是盤錦河蟹,安徽黃陂湖大閘蟹,甚至是從新疆打飛的而來的天山雪蟹......

不管大閘蟹、三文魚、大蝦來自何方,下肚那一刻,出生地就已經不再重要。

新疆的逆襲,並不是一夜爆火,而是與鹽鹼地長達半個世紀的纏鬥。

新疆生產出肥肥胖胖的螃蟹,也並不是一個省份的功勞,而是十幾年的江浙滬堅持援疆的結果。

改造鹽鹼地,治理荒漠化,讓新疆的「海鮮」成了「新鮮」。

被海洋遺忘的地方,卻被人和科技救活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93ad1caa6e9af35b140fe322f7883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