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悚科幻劇,看完頭皮發麻

2022-03-07     24樓影院

原標題:驚悚科幻劇,看完頭皮發麻

請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此刻還在辦公室辛苦工作的你,是否曾想過分裂出另一個人格來幫你上班賺錢,而自己只需要躺平享樂?

每當休息日還要被老闆奪命連環call的時候,你是否希望能夠將與工作相關的一切都忘個精光?

如果告訴你,這一切都可以實現呢?

在新劇《人生切割術》里,只需要在大腦里植入一塊晶片,你就可以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徹底「分離」

只要走出公司,你就會完全忘記上班時做的一切,剛剛還在交流工作的同事也會轉瞬變成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絕不打擾你的私生活。

反之,一旦踏入公司,你就不會記得日常生活中的自己,包括你的名字、親友、興趣愛好等等一切相關事物。

公司外的自己負責生活,公司內的自己負責工作。堪稱極致的WLB(工作和生活平衡),想試一試麼?

在你做決定之前,不妨先看一下本劇的類型標籤。上面寫的,不是「喜劇」,而是「懸疑、驚悚」。

想像你在一張辦公桌上醒來,害怕又迷茫。面前是一個小小的擴音器,向你提出五個問題:

「你是誰?」

「你出生於哪裡?」

「任意說出美國的一個州名。」

「伊根先生最喜歡吃什麼早餐?」

「你母親的眼睛是什麼顏色?」

這五個問題,你只能回答出第三個,而其它非通識的與自己相關的主觀題目,都一概不知。

但提問者卻對此非常滿意,因為這說明,分離手術很成功。

恭喜你,這是你作為盧蒙公司新進員工的第一天,也是你這個工作人格的誕生日。

從此之後,你的世界就只有工作,公司也將成為你唯一的居所。

工作與生活平衡?不好意思,那只有下班後的生活人格才享有。

怎麼,想離職?你不是唯一想這麼乾的人。實際上,本劇一開場就經歷了剛才所述的驚悚入職儀式的新員工赫莉,在第二天就堅定了跑路的決心。

但當初決定入職的是生活人格,所以離職也不能是工作人格單方面的決定,得生活人格也一同提交辭職申請,才有機會通過審批。

而公司制度規定,為了保密,工作人格無法與生活人格溝通。電梯里安裝的信息覺察器能發現員工攜帶的任何文字符號,無論它們是寫在紙上、皮膚上還是被塞進拆下來的筆帽吞進肚子裡。

這意味著,生活中的你將永遠不會知道這份工作有多麼糟糕,無法回應另一半自己的呼救。

看似為了員工福祉著想的分離手術,實際上卻製造出了最頂級的「社畜」——他們不受過去羈絆,沒有私事干擾,無法自由退出

本劇的主人公馬克就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盧蒙員工。因為不堪忍受喪妻之痛,他選擇利用分離手術來縮減每日的悲痛時刻。

每一天,他哭泣著抵達公司的停車場,忍耐到進入公司分離層的電梯,痛苦的記憶被拋到腦後。

對馬克來說,分離手術是一種解脫,對工作內容一無所知的他絕無可能主動放棄這個唯一的逃生口。甚至他的工作人格被剛醒來情緒激動的赫莉砸傷了額頭,他也只是簡單地接受了公司給出的「搬東西撞到頭」的解釋和作為補償的禮品卡,不去深究。

從他同意進行分離手術開始,他就自願割捨了一部分自我,讓其淪為公司的奴僕,而沉浸在無知的快樂之中、每天準時去公司報到的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幫凶。

直到一個名為佩蒂的男人突然出現在他面前,自我介紹是他的前同事和好朋友,馬克才從他口中窺到自己所做工作的冰山一角。而更多的秘密,還等待他的兩個人格去探索。

本劇中人格奴役的設定雖然荒誕,但並不新奇。在反科技的經典之作《黑鏡》中,有一集就描繪了真人奴役自己的意識複製體作為全天候生活助理的未來場景。

但《人生切割術》更讓人不寒而慄,不僅因為我們難以說服自己分離出來的人格只是擬人化的數據,還因為被工作不斷侵入生活邊界的我們,其實早已多少過上了劇中工作人格的生活。

例如在赫莉的新人歡迎會上,每個人都被要求介紹自己,而將自己的身份與盧蒙公司聯繫起來的行為會得到讚賞。不僅如此,公司還被稱為員工的保護者,員工應該對能夠為公司效力心存感激。

在現實的許多公司中,類似的話術和期望也屢見不鮮,它們隱藏在「破冰遊戲」中,潛伏在工作報告里,一步步推動著你自己去打造一個順從的工作人設。

當所有人都這麼做的時候,一套自主驅動、彼此監督的公司文化就形成了。

在這種以公司制度和利益為最優先的環境影響下,馬克無視了赫莉極度渴望脫離的自主意志,自覺擔負起了監視者的職責。在赫莉不惜被玻璃劃傷也要與外面的自己聯繫的時候,他第一反應是阻止她的行為,且毫不懷疑這都是為她著想。

除了利用思想認同來維持公司穩定,作為資本方的盧蒙公司還在最大化發掘員工的產能。它設置了一套獎勵機制與員工的KPI對應,從橡皮擦、指套玩具一直到標誌著100%進度的漫畫像。而每個季度的最優秀員工,將會得到一場派對慶祝。

利用精心設置了梯度的強化機制,公司試圖將員工馴化成桑代克的貓、巴普洛夫的狗,為了掙得與工作成果相比不相符的績效獎勵而彼此競爭內卷,牢牢地把個人價值與工作量畫上等號。

現實中每一個背負著KPI的上班族,恐怕都能從中找到映射。我們被越來越多地鼓勵把工作當作全部的人生意義,在工作中失去自我,把成為工具人奉為職業美德。《人生切割術》則非常應景地諷刺了這個完全以職業來定義自我的社會。

實際上,就算我們像劇中那樣把自我嚴格切分成了工作人格和生活人格,工作也無法從我們能意識到的生活中徹底消失。

主創丹·埃里克森談及自己製作本劇的初衷時表示:「當你仔細去審視我們有多少自我價值和身份認同被裹挾在工作中,就會發現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正如下班後的馬克去聚餐社交的時候發現自己總是被問到工作,職業已經是現代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我們在充斥著不確定性的世界汪洋上的錨點。

劇中,盧蒙公司在對員工的掌握力上,仿佛一個邪教組織。公司內不僅有容納了歷代管理者塑像的博物館,供員工們瞻仰和學習,甚至還有一棟等比複製的創始人宅邸,對員工而言是神一般的存在。

董事會通過收音器無聲地監聽下屬們的會議和報告,從不與員工直接交流,而是像神諭一樣通過中介宣告,刻意營造的距離感令聽者誠惶誠恐。

當員工們犯下錯誤,遭受的懲罰並非降薪開除,而是在小黑屋裡念誦如禱文一般的懺悔書,一遍又一遍,直到真的產生悔意,從內心認同所說的自貶內容。

《人生切割術》中的盧蒙公司展現出了資本對員工的終極控制手段,它甚至不需要藉助一個真實存在的領袖人物,只憑藉一個神化的虛影和一套系統的獎懲機制就能讓「信徒們」自行維持其運轉。

它賦予了工作人格「生命」和使命,但卻要後者付出全部為其提供養料,恰如利維坦巨獸。

從目前播出的內容來看,盧蒙公司明顯還有更多的黑暗秘密。

馬克所在的部門日復一日地為謎一般的數字分類,就算是進行了分離手術,他們依然無從知曉真實的工作內容。

而從本劇「黑鏡」一般的質感和查理·考夫曼式的戲謔風格來看,這份工作的本質很有可能會突破人性和道德的底線。

對於只知道是機密工作的生活人格來說,他們盡可以以無知為藉口心安理得地享用另一個自己掙來的薪酬。

但如果工作中的你被困在地獄,甚至在參與創造地獄,生活中的你又能待在怎樣的天堂?

現在,讓我們重新再思考一次:

極致的工作和生活平衡,想試一試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894470d3800dafd027610b28604d1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