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多名網紅醫生在自媒體上發布視頻或文章,講述了其在下班後為患者加號看病的經過。但這些醫生講述的故事情節過於雷同,有擺拍造假的可能性。北京青年報記者檢索後發現,至少有20名網紅醫生都發布過此類雷同故事情節:患者從遠方來,不會預約也不會挂號。一名在網上發布過此類故事的醫生承認,這些內容系其宣傳團隊「添油加醋」所致,拍攝時他只是照著稿子念一遍。
多名醫生帳號
講述故事過於雷同
今年1月3日,一名擁有42.7萬粉絲的兒科醫生郭某在其認證自媒體平台上發布視頻:從門診下班後,發現候診區有一對母女從廣西坐火車趕來看病,不會預約挂號,於是想著在候診區睡一宿,第二天再挂號。
郭某在視頻中稱,他當時「心裡一酸,心情很複雜,假裝回過頭去,擦了擦眼角的淚水」。他怕母女夜裡受涼生病,因此加班為孩子看了病,得知孩子得的是抽動症,為孩子開了方子。母女離開後,助理問直接開方子是否合適,郭某表示:「我僅僅挨的是批評,病人承受的事更多。如果醫生的心都黑了的話,這世界還有白嗎?」在視頻的評論區里,不少網友為該醫生的行為所感動而點贊。
近日有網友發現,同樣溫暖人心的故事,出現在了全國數十名醫生的自媒體帳號上。這些故事不但劇情高度相似,就連視頻開頭的話也都是相同的:如果醫生的心都黑了,這世界還會有白嗎!
有醫生承認拍攝時
只是照稿子念了一遍
北青報記者檢索發現,至少有20名醫生的自媒體帳號,均發布過與上述故事雷同的內容。醫生來自黑龍江、內蒙古、河南、湖南、貴州等多地。這些視頻或文章均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呈現,部分視頻會有「僅為個例參考,如有不適,線下就醫」或者「疾病治療和具體用藥請前往正規醫療場所就診,本視頻僅作為醫學科普不作為診療依據,本視頻不推廣任何藥物」等提示,但相關視頻及文章內均沒有內容為演繹或虛構的提示。
真有這麼多醫生都有如此雷同的遭遇嗎?北青報記者聯繫了部分涉事醫生所在的醫院,其中貴州貴陽的一家醫院工作人員表示,自己不清楚醫生的相關情況。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某醫療網紅孵化機構(簡稱MCN)自媒體平台上,一些發布了此類遭遇的醫生顯示與MCN機構簽約。其中一家MCN機構簽約的醫生中,就包括前述於今年1月發布了此類故事的兒科醫生郭某在內多名發布了前述雷同情節的醫生。
據悉,MCN機構相當於網際網路領域的明星經紀人,在招收一批網絡主播和創作者後,為其提供內容策劃、宣傳推廣、粉絲管理、簽約代理等服務,以實現網紅孵化、IP衍生、流量變現等目的。
6月8日,郭某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坦言,他曾有看到患者從外地趕來,並為這些患者加號的經歷。但是他的自媒體上發布的視頻故事是宣傳團隊「可能做宣傳的時候添油加醋了,實際沒有那麼誇張,我已經讓他們刪掉了」。
當北青報記者詢問,視頻內容是否是MCN機構讓他照著稿子念了一遍,郭某予以承認。他稱自己臨床工作比較忙,「有時候發這些東西,會大致看一看,比如科普類的。像這種故事類的可能都不讓你看」。
郭某表示,他今後會加強對於此類視頻的監管,督促MCN機構改正這些問題。
有和網紅孵化機構簽約醫生
在社交平台發布挂號預約服務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與郭某簽約的這家MCN機構也在社交平台上註冊了官方帳號,平時經常轉發醫生髮布的文章、視頻。其中一名在某平台有14.2萬粉絲的耳鼻喉科醫生劉某某的帳號顯示,劉某某也與這家MCN機構簽約合作。劉某某的帳號上,經常發布家長帶兒童來就診的視頻,在很多視頻的評論區里,會留下預約挂號的客服微信和電話。
北青報記者以患者家屬的身份聯繫到該客服人員,其表示劉某某非常擅長診療過敏性鼻炎等耳鼻喉疾病,因此來就醫的患者很多,患者需要提前1到2周通過客服人員預約,為患者掛特需門診的號,每次挂號費為300元。有不少患者都是在網上看了劉某某的視頻後,來預約挂號的。
6月8日下午,北青報記者來到了劉某某坐診的醫院,診區外有多名家長帶著孩子在等候就診。一名家長說,他是帶孩子從山西過來專門找劉某某就診的,這是他第二次為孩子預約劉某某的特需號。
「我是看了劉某某的網絡直播,才帶孩子來看病的。」這名家長表示,上一次來看病時,他也是通過客服在網上預約,除了300元的預約挂號費,他還花了幾百元的藥費,「總共花了1000多元錢」。
該醫院的工作人員表示,劉某某沒有普通門診,患者來看病時應先通過網絡預約,該院買藥不能使用醫保。
一些劇本看似暖心
實際是編造故事矇騙公眾
四川大學新聞系退休教授張小元告訴北青報記者,如此雷同的故事,真實出現在這麼多醫生的經歷之中,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不約而同出現同樣的語言表達的機率就更低了。
張小元說,實際上近年來創業、三農等領域也曾出現過大量故事高度雷同的視頻,後來被發現都是MCN機構編造類似的劇本,誤導公眾信以為真,以此博取流量。這類情況也受到了法律的嚴懲。這次大量醫生講述如此高度雷同的故事,很可能也是類似的原因。
「網絡的基本邏輯就是通過吸引流量,實現變現。但能夠吸引流量的劇情可遇不可求,加上一些MCN機構『偷懶』,將吸引流量但劇情相近的劇本套用在很多主播身上,導致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張小元說,尤其是一些劇本看似暖心,但實際是利用虛假的故事矇騙公眾。
「網紅醫生應該承擔起傳播真實信息的責任,能夠自覺規避虛假的、有誤導性的信息。同時,很多雷同的視頻、圖文出現在社交平台上,按照現在社交平台的算法和技術應該不難發現,如果發現違規行為,社交平台應及時予以處罰。最後,相關部門也應督促社交平台和醫生履行好各自的責任,避免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張小元表示。
此前已有網紅醫生
因虛假擺拍被無限期封禁
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印發通知,要求加大對涉醫網絡直播帶貨、信息內容、傳播秩序等的監管力度。重點打擊違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等廣告,以及散播涉醫謠言等違法違規行為。今年5月,抖音安全中心發布案例稱,某整形機構醫生陶某(帳號「老陶說真話」,粉絲148.4萬;帳號「我最勇敢」,粉絲17.4萬)在多平台發布手術室場景的視頻稱:一位病人與朋友喝酒、唱歌、泡澡後突發腦血管爆裂,經搶救仍未脫離危險。
該視頻引發大量網友關注。平台「無底線博流量」治理專項團隊研判發現,陶某在過往視頻中曾透露自己為安徽某整形機構醫生,按常理不太可能參與此類急救,該視頻高度疑似虛假擺拍。
經當地衛健部門和網信部門調查,陶某執業的整形機構負責人承認,陶某稱該視頻是「自己在家自編自導的」。陶某虛假擺拍並且未註明「演繹」的行為,違反了關於「演繹」類作品的內容創作規則,平台決定對其帳號「老陶說真話」「我最勇敢」無限期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