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一封信,一個故事,一段情,講述不一樣的醫患故事。用我們放心、順心、貼心、動心的服務,撫慰病痛,燃點希望。人文省中醫,為您的生命與心靈護航。
在廣東省中醫院建院90周年之際,醫院醫務工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書寫下醫患雙方攜手維護生命、彼此用心、雙向治癒的故事,彙集成這本《大醫精誠 大愛無聲——廣東省中醫院醫患故事集》。
這些展示著醫患本源、攜手相助、知遇感恩的醫學人文故事,將成為傳遞正能量的載體,架設起醫患和諧的橋樑,譜寫「大醫精誠」的新篇章!
我們治癒的不僅是患者的疾病,更是患者的心情。病人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除了獲得藥物和治療方法以外,還需要得到醫護人員的安慰、鼓勵和支持。這些心理因素對於病人的癒合和康復同樣至關重要。
病危入院
2022年底至2023年初,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內分泌科。當時,科室里不少醫護人員頂著不適的身體仍在堅守崗位。守護生命的初心如磐,我們一直不曾改變。
還清晰記得那是2023年1月3日上午,89歲的張伯伯因為重症肺炎由急診科同事和家屬們送至病房。此時的張伯伯體溫高達39攝氏度,呼吸急促,吸氧下血氧也只維持在90%左右,喉嚨卡著痰咳不出來,一脫氧,血氧只能維持在80%,胸部CT顯示大白肺,其他的檢查結果也不太理想,加之糖尿病、冠心病等眾多基礎疾病,血糖高,心率快,病情非常不樂觀。
幾名醫護人員一邊與急診的同事交接, 一邊向家屬了解病史、談話、簽字、查體、上心電監測及呼吸機、吸痰、物理降溫、留置靜脈通道、留置尿管……所有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大家深知這又是一場硬仗。
科室里的醫生每天都會坐在一起討論患者的治療方案並進行調整。入院第三天,張伯伯終於開始退燒,血的指標也有了好轉,大家稍微放寬了點心。因為病房不允許家屬探視和照顧,所以醫護人員只能每天與家屬電話溝通病情,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肩負著看護患者的職責——喂飯、翻身、協助康復運動。喂飯是病房裡最基本的日常活動之一,張伯伯的飲食都需經過醫生衡量,護理單元在此基礎上會根據張伯伯的身體狀況來調整食物攝入量和頻率,以確保其獲得均衡的營養。另外,還需定時幫他翻身,防止他因長時間的臥床引起肌肉萎縮和壓瘡。康復運動也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康復技師每天都會幫助張伯伯完成下肢的簡單鍛鍊,以保持其關節活動性和肌肉強度。
細緻入微
通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難擺脫自身的情緒壓力,此時,需要與醫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以便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穩定情緒並調整好心態。在張伯伯低落情緒的時刻,唐咸玉主任來了。唐主任不僅細心安慰張伯伯,還深入研究了張伯伯的病情,斟酌中西藥處方和中醫特色治療方案,力圖為張伯伯開具適合他的治療方案。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注和個性化的醫療方案,不僅可以有效治療疾病,而且也讓張伯伯充分感受到醫護人員的專業精神。他激動地說:「唐主任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在醫院裡,護士姐妹是張伯伯最親近的人。她們是病人最直接的接觸者,也是病人身體和心理上最溫暖的支持者,她們時時刻刻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細緻入微的關懷為張伯伯帶來舒適和安慰。張伯伯體溫升高時,曾婷婷護士第一時間就發現了,及時幫張伯伯換上舒適體位,遞上溫水和吸管,並擦汗換衣服,熟練運用中醫特色療法退熱降溫,這些「小動作」看似微不足道,卻讓張伯伯備受鼓舞,增強了治療的信心和勇氣。
在使用無創呼吸機期間,張伯伯非常煩躁不安,人機對抗明顯,拒絕接受治療,夜間在病房大吵:「不治了!不治了!」這個時候,當班的李倩護士耐心地陪伴在他身旁,細緻地指導他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這種關懷讓張伯伯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漸漸地也就願意配合治療了。
何嘉莉醫師是張伯伯的主管醫生, 一天查房,張伯伯向何醫生無意間提起:「住了好多天醫院,也不知道我家裡的小孫子長胖了沒有,老伴生病好了沒有……」何醫生體諒到張伯伯獨自住院的內心煎熬,立即幫老人家聯繫了家屬,以便更好地安撫關心病人。從此,每天中午12點和下午5點半,何醫生會準時撥通張伯伯家屬的視頻電話,讓張伯伯與家人見一見聊一聊。病房不時傳來歡聲笑語:「今天的雞蛋特別香……」「昨晚做了一個很好的夢,夢到我明天就回家了……」
有一天,醫護人員經過病床的時候發現,之前消極悲觀的張伯伯,竟然自己輕輕地哼著歌,這讓大家頓時覺得工作的疲勞一掃而光。在醫護們的共同努力下,張伯伯終於趕在大年廿九出院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他喜不自禁的笑容,讓大家覺得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者:謝雯雯,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執行編輯:張靚雯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