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產能「過剩」,技術和創新為王

2023-12-08     凱恩斯

12月8日,市場小幅反彈,但反彈幅度「欲罷還休,扭扭捏捏」,一點也不爽利。

最近新能源板塊有捲土重來之勢,12月7日,國務院印發《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行動計劃》 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其實這一點已有預見,在之前中美元首見面那會,我就說過,環境議題是中外最容易達成共識的一個領域,因為我國不僅有維護環境的實際行動,還有維護環境生態的產業利益。因為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等,我國都在全球占據很高的市場份額,打天下靠什麼?當然靠「看家本領」,在經濟學上,就是靠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而光伏、風電、儲能電池、新能源車等就是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我們巴不得海外諸國都將環保生態,節能減排放在第一位。

當然,我們很清楚當前出現了部分新能源產業過剩,實際上,如果你學習過經濟史,就知道工業時代過剩是一種常態。經濟學認為,農業社會之所以短缺,是受制於土地要素的總量極限和農作物周期循環所造成的產出極限,而工業社會之所以過剩,是因為工業企業生產要素總量不受限。打個比方說,如果你是個農民,每年的糧食產量是有極限定數的,但如果你是個工廠,你只要增加投資,產能規模就能無限擴大,投資越多,擴張越快。所以我們要習慣產能過剩,但也要知道產業過剩靠什麼來解決。

解決過剩靠兩點:其一是製造需求,在我預想的未來可能出現的刺激政策中,新基建是主角,而新基建中,新能源和與之匹配的新電網勢必是關鍵,而當前「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目標,除了環境改善的需要,其實有拉動新能源消費的需求,而正因為看到這個利好消息,碳酸鋰價格出現了反彈。其二是抬高行業進入壁壘,這方面不能人為的製造行業進入障礙,而是要依賴於技術創新,如果你的光伏產品通過技術變革壓低成本,提高光能採集效率,那麼市場勢必給予獎勵,產品自然不愁賣,就沒有過剩的問題。

當然,對於新能源,個人比較看中的方向在於儲能、電機和電網改造。當前中國社會的能源結構正在發生改變,新能源車代替內燃機只是其中之一,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是在很多領域都可以套用的三個大趨勢。而其中電動化往往普及度最高、最快,但影響力卻最弱,因為很多人認為相比於智能化、輕量化,電動化似乎技術門檻更低。其實也並非如此,諸如建築工程設備的電動化,諸如醫療機器人等高精度領域的電動化。前者需要電機有更大的輸出功率,後者需要電機有更高的精準度,這些都有很高的技術門檻。

綜上,新能源如今過剩嗎?的確如此,但過剩是短期的,新能源企業中,未來會有一部分企業擺脫過剩,而這條擺脫過剩的道路應該是技術創新。而在新能源技術創新空間方面,我認為儲能、電機、電網改造這三個方向最有可能。

稍微提一提電網改造,電網需要改造,因為能源供給和需求結構都變了,從需求端看,更多的電動化設備需要充電,比如高效率、水冷、配合光伏儲能的快充樁將在未來更加普及。從供給端看,光伏和風電的分布式電源特徵,需要電網減少電力輸送損耗,比如虛擬電廠引入市場化調峰機制,比如智能電網進行智能調度,比如特高壓進行遠程電力輸送。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77ddd235f6cc0de4b9ef11d2c6f5d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