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錢政(作者像)
地處九江市蓮花池二支巷靠雙峰路的九江外國語學校地域,上世紀三十年代是江西省立女子師範學校(簡稱女師)所在地。該校成立於 1933 年,它的前身是創立於 1902 年的九江中學堂。
我的母親肖漢聲和姨母肖夏聲在 1935 年一 1937 年間就讀於這所女子師範學校。母親和姨母生前告訴過很多她倆在女師求學時的事情給我聽,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她們的校長是位從日本東京女子體育專科畢業的熊括女士。她治校嚴謹,把學校培養目標鎖定在小學師資力量上,做到學校與社會溝通,形成教、學、做三合一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對於教學方法有改進的能力並樹立終身服務教育的精神。
九江女師成績單 編者配圖
九江女師的學生大多來自城鄉中,父母思想比較開明,家境相對富裕的家庭,因而女師的學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大小姐」習氣。鑒於此,熊校長規定嚴肅著裝,絕不允許學生奇裝異服、穿金戴銀、也不允許燙髮「臭美」。對女生的言行舉止杜絕「嬌滴滴」的作風,每日清晨她往往親自帶領學生跑步、做操,女生們一律剪短髮,運動時腳穿運動鞋,上身運動衫下配短裙。上課或日常生活中,學生們大多穿旗袍和上衣下裙裝,旗袍多為交領、直領,袍長過膝至腳面,內穿長裙。我保留的一張母親和妹妹女子師範畢業後與外婆的合影,就是這類服飾的典型例子。
熊校長一上任就注重師範學校特色的研究,開設了普通中學沒有的:心理學、教育學、手工、家政、小學各科教學法……使學生獲得了多學科全面的知識,畢業後迅速獲得社會的認可,能很好地擔當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抗戰爆發後我母親一家逃難到四川,母親很快應聘合川一所小學當老師,在那兒她深受校方及同學們歡迎和喜愛,解放後姨母在九江公益小學教語文、算術、體育等課程,並被評為九江市模範教師。母親的同學僅九江的就有在儒勵小學、九江一中、沙河中學……教書,她們基本上都是學校的骨幹。
編者配圖
當年每逢九江女師舉行演出活動,就會使學校禮堂爆滿,校方會邀請九江的社會名流、各界知名人士前來觀看,也會引得九江一些中學男生蜂擁而來。我母親有時在台上彈鋼琴伴奏或參加話劇、歌舞演出。女師學生們的每次演出在九江社會上影響很大,效果很好。在體育方面,女師經常組隊參加各種比賽活動。我姨母曾作為女師田徑運動員參加華東地區運動會,有次跳高比賽失誤,她當場哇哇大哭,被報社記者當即拍下並在報紙上刊登出來。外公看報時發現後,回家笑哈哈地告訴家人此事。後來姨母在大賽中獲得女子跨欄冠軍,為江西省爭得唯一的 1 分,返回時受到軍樂隊到火車站列隊奏樂迎接的禮遇,並獲得「肖燕子」綽號。
女師的指導思想是把課外時間,當作領導學生利用剩餘精力參與對身心有益活動的途徑,也是探索課本以外知識的重要手段。據該校老校友回憶,學校舉辦過「營地法庭」開庭模擬活動,學生裝扮的推事、書紀官、律師……身著和尚式的法衣登台,她們態度森嚴,認真投入角色,尤其是坐在中央位置的「法官」板著鐵一般的面孔……作為畢業後將去當老師的女師學生們,通過這種活潑方式接受法律知識的教育。
原文配圖
畢業時我母親和姨母同班同學之間,相互贈送小禮物作為紀念。姨母生前送了兩隻小咖啡杯給我,就是這種畢業贈品。一個杯子上書有:夏聲友\畢業紀念\玉華贈於女師\一九三七年。杯上繪有淺蘭色小花,底座上有「九江瓷業商店」字樣;另一個杯子上書有:夏聲友\惠存\畢業紀念\友安美贈於女師\一九三七·六·十三。杯上繪有大牡丹花,底座上有「九江振華出品」字樣。
廿世紀 20-30 年代,中國女子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是中國女性自我覺醒、高揚女權的時代,男女平等受教育本身就是婦女解放的象徵。位於蓮花池的江西省立九江女子師範學校,就是那個時代女性思想覺悟提高,求得自身解放的表征。
讀後記:編者去年寫了一篇文章,講述九江師範的歷史,九江女師是九江師範的前身。在那篇文章中,編者採用了錢政老師提供的那張照片。被併入九江職大後,九江師範今已不存。將錢政老師的這篇文章與編者的《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13日 · 九江師範與九江中師教育史略》連起來讀,您就可以了解這所學校的百年歷史。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