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造反發生在建文元年的七月到建文四年的六月,其造反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反覆和長期的醞釀,主要的導火索就是建文帝步步緊逼的削藩之舉。在中國古代,造反是極為大逆不道的事情,誰若是有造反的舉動,天下藩王必定起兵勤王,共同退之,但朱棣發動靖難戰爭,交戰的雙方卻只有朱棣和建文帝,其它藩王並未進行反抗,這是為何?究其原因,有當時的建文王朝兵力強盛,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有建文帝自己發起的削藩舉動,讓他們心中有所顧慮,也有建文並未對他們趕盡殺絕,各親王都還有退路,不想反抗。
建文王朝當時兵力強大,除朱棣以外的各地藩王不敢輕舉妄動
朱元璋在位時候,為了儘可能為自己將要繼位的皇孫朱允炆提供一個穩定的登基環境,他快刀斬亂麻,採取了十分直接的方式,先將原來以太子主標為首,支持太子的藍玉等有權有勢的開國功臣一一剷除,再將他們手中的軍權全部都分解到自己兒子燕王朱棣等人的身上,還將他們派到邊疆,鎮守大明的邊關,讓大明朝沒有內憂,也不怕外患,可謂一舉兩得,延續了以往的強勢,在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的明朝,地方強,就意味著中央也穩固,故而除了遠在邊關,手握軍權的朱棣,其它親王都不敢輕舉妄動。
建文帝奉行的削藩舉動,導致其他親王心中充滿顧慮,但也不敢反抗
建文帝從登基開始就立馬施行了以削藩為核心的改革,前面提到朱元璋讓朱棣等人手握兵權鎮守邊疆,有兵權在身,又加上所謂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建文削藩的矛頭直指朱棣,但他卻沒有對朱棣直接動手,而是從他身邊可能協助他造反的人身上動手腳,削減朱棣的羽翼,於是乎以長江天險坐鎮荊州的湘王成建文動手的第一個對象,建文帝先偽造朱柏意圖謀反、偽造寶鈔及擅虐殺人等罪名派兵攻打荊州,面對如狼似虎十分強大的官兵,朱柏雖毫無懼意,自知無力回天,冷靜整理衣冠,點燃宮殿投火自焚,從容赴死。
同年七月,地處雲南,與朱棣八竿子打不著的岷王也被當做朝廷爭取雲南沐家支持的犧牲品,被貶為庶人,一系列的削藩舉動,不僅讓朱棣造反之心更加強烈,也在無意中寒了眾多親王的心,不過朝廷既然敢削藩,自然有鎮壓他們的實力和手段,心中的顧慮也是他們不敢反抗的原因。
建文並未對他們趕盡殺絕,各親王尚有退路,不想反抗
朱棣起兵造反,是因為他是在無路可退,不造反,不起兵,他面臨的就只有死一條路,而其它親王不一樣,他們手中沒有像朱棣一般的兵權,也不像朱湘一樣知道明朝許多機密,建文不會著急對他們動手,甚至可以說是不屑對他們動手,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雖然對於削藩之事心寒,但他們都放在心中,朱棣造反是朝廷的事,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他們自然會選擇先保全自家身家性命,不會輕易站隊,更不會加入其中。
總的來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涉及自己切身利益,或者是關係到身家性命的時候,所有人反應都是先本能的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