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芳:小喬初嫁了(歷史魔幻小說)

2023-07-07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馬瑞芳:小喬初嫁了(歷史魔幻小說)

金風送爽,銀漢皎潔,萬里長江,水天一色。一條小船從黃泥板慢慢搖來,停在黃崗赤壁之旁。艙內一位峨冠博帶者,在高聲吟唱:

孔仲起繪蘇軾浪淘沙詞意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位月下吟詞者是不久前「烏台詩案」的主角蘇軾。那場文字獄轟動朝野,幸而連死對頭王安石丞相都因愛才求皇帝免他一死,皇太后也出面干預,蘇軾才死裡逃生。

蘇軾對面坐著兩位朋友,都是四川人。

一個是陳慥,字季常,他的父親陳公弼和蘇軾的父親蘇洵是好朋友。陳公弼任鳳翔知府時,蘇軾在他屬下任簽判,志氣相投,成莫逆之交。翰林學士蘇軾貶黃州做團練副使,灰溜溜像得了瘟病,眾人避之惟恐不遠,隱居湖北的陳慥卻白馬青蓋,迎到麻縣西南歧亭。

另一個王齊萬,家住武昌,因黃州沒什麼好地方可玩,蘇軾喜歡帶朋友到武昌游山,王齊萬總是殺雞宰羊熱情接待。這兩個人過一陣子,就沽上美酒帶上肉脯,到黃州來看蘇軾。

兩位好友沉浸在親耳聆聽大宋首席才子即席吟唱的愉悅中,蘇軾舒展的額頭、帶笑渦的雙頰、幾乎被濃鬍鬚遮住的嘴唇,都綻放出燦爛的笑意。

陳慥想:子瞻真是才高八斗的亘古奇才!不管遇到多大挫折、受到多大委屈,眼前有美景,筆下就有好文字,不論是詩是詞是賦,麻姑擲米,粒粒皆為金砂!子瞻的新作必將與山河同在、與日月齊輝!他高舉酒杯誠懇地說:「子瞻半月前所作《赤壁賦》已是獨步天下,適才所吟《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千古絕唱!當浮一大白!」

蘇軾朗聲大笑:「還得多謝季常的佳釀!蘇軾久食官倉,山珍海味視如泥土,今貶官黃州,世態炎涼,村醪也沒人送一杯,沒有好友的美酒哪來賦新詞的雅興?」

「子瞻先生新作好,舊作也同樣有味道。」王齊萬手拈鬍鬚笑眯眯地吟道,「『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東坡填詞郵票

「哈哈哈!」蘇軾大笑,笑聲驚動了岸邊樹上宿鳥,呼啦啦飛起。

陳慥之妻柳氏極為凶妒,即使朋友在場也會對陳慥耳提面命、呵斥責罵,蘇軾寫詩嘲謔之,本是好友相戲,哪想到蘇軾的遊戲之作傳得比宋神宗的聖旨都快,不出數月,「河東獅吼」成了大宋朝野公認的懼內典故。

陳慥訕訕地說:「酒已足,何不岸上走走?」

月上東山,白露橫江,流星西墜,烏鵲南飛。蘇軾邊看江邊美景邊想:當年赤壁旌旗遮天,舳艫連江,爾今橫槊賦詩者哪兒去了?三江縱火者身在何處?風流倜儻的孔明周郎英靈安在?國色天香的大喬小喬芳魂何方?真是:人生底事,往來如梭!

「季常!」蘇軾住腳招呼一聲,想跟陳慥說話,沒人應聲,回頭一看,陳慥、王齊萬不見了,卻有悠揚的琴聲從江邊傳來。咦!深秋月夜遊赤壁,我等已算雅客,沒想到有比我們捷足先登者,看來黃州談詩論藝的朋友要增加一位了。

蘇軾循著琴聲來到一塊巨大岩石前,月色如晝,照著岩前一位一邊輕輕撫琴一邊低聲吟哦者,蘇軾大吃一驚!

蕭平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此人有宋玉之容、神仙之姿。姣美如畫的眉宇透出颯爽英氣,流光溢彩的眼睛蘊含聰慧睿智,鼻若懸膽,口若塗朱,高貴典雅,儀態萬方。開封城裡以俊美著稱、金榜題名、戴金花跨御馬游天街的角色跟他一比,無異於雞鶩見鳳凰;金鑾殿上那些氣宇軒昂、趾高氣揚的王公大臣跟他一比,不啻於瓦礫比珠玉。蘇軾暗暗慶幸:野有遺賢,荒涼的黃州居然有這般超凡出眾的人物,社稷幸甚!

側耳細聽,蘇軾不禁又吃一驚!撫琴者所吟,居然是他方才即興新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宮商角征羽,無懈可擊,曲譜詞句,諧和無間。好像這詞不是蘇軾填的,倒是從這位老兄----看其年齡不會超過三十歲,該是----「老弟」肺腑間流出!

還有那似鸞鳳低吟、清泉滴澗的琴聲!那像瑤池仙音的琴聲!那非凡的琴聲!那充滿魔力的琴聲!那不可思議的琴聲!……江心一尾一尾的魚兒浮上水面仰起腦袋傾聽,樹上一隻一隻鳥兒停止了啼鳴,屏神靜氣傾聽,剛才此起彼伏的虎嘯狼嚎聲、猿猴哀鳴聲,都突然停止,真是所謂「池魚出淵、六馬仰秣」!……

琴聲戛然而止,餘音裊裊,跟氤氳的水汽、溶溶的月色融合無間。

「哈哈哈!」撫琴者大笑而起,「月夜江邊吟子瞻華章,不亦樂乎?」

蘇軾愣住了。眼前披古色古香鶴氅的高個兒,非官場打扮,非士民衣裝,既有台閣重臣的凜然氣度,又有隱逸名士的儒雅風采。蘇軾不禁暗暗稱奇:本人將至知天命之年,出入廟堂,遊刃文苑,見多識廣,怎麼從沒見過這一位?而他偏偏像跟我熟識?他既然那樣親切熟稔地對我以字尊稱,我怎好輕慢生分地請教他尊姓大名?

顏梅華繪蘇軾

撫琴者右手優雅地向巨石邊一塊宛如天然石凳的青石一揮,示意蘇軾入座。蘇軾像中了魔法一般,順從地坐下。撫琴者徐徐道:「子瞻的《江城子》說:『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把東坡雪堂跟陶潛斜川相提並論,認為一般人都是夢中顛倒、醉時糊塗,只有你們二人是夢中清楚、醉中清醒。愚以為這樣的類比欠妥當。」

蘇軾聽他又說起自己幾天前寫出、朋友們還一概未知的詞,驚訝極了,很想問問,您從哪兒得到我剛寫的詞?卻又更想知道為什麼蘇軾自比陶潛不恰當?

他沒有吭聲,撫琴者繼續說:「陶潛存出世之想,子瞻懷入世之心,倘若比較,愚以為子瞻可比杜子美,都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都算得上是詩人中的詩人。比如:詠三國舊事詩詞如汗牛充棟,唯有蘇子瞻《赤壁懷古》和杜子美《八陣圖詠》略得其玄機。」

「不敢當!蘇某塗鴉之作豈敢望杜子美項背?」聽到撫琴者竟將自己跟杜甫類比,蘇軾頗為得意,卻下意識謙虛一句。

舊拓本《漢忠武侯諸葛公八陣圖注說》

他的耳朵清醒地捕捉到「略得其玄機」,看來此人眼光極高,對包括詩聖在內寫三國紛爭的詩歌都頗不以為然,遂誠懇地說,「實不相瞞,蘇某確曾夢到杜子美,他說,世人多半誤解了他的《八陣圖詠》,『江流石不轉,遺恨在東吳。』世人都以為寫的是先主、武侯打算替關雲長報仇,所以恨其不能吞吳,實際不是這樣。杜子美說,他的意思是:吳、蜀唇齒相依,不應該互相仇視。司馬氏能吞吳滅蜀,就是因為蜀有吞吳之意,所以才有『遺恨』之說。杜子美死了幾百年,還惦記著他的詩,還跑到我的夢裡來剖白,真是書生氣十足!」

撫琴者點頭說:「杜子美所言甚是。子瞻的大作《擬孫權答曹操書》論及吳蜀聯合時,引用古諺『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不是跟杜子美異曲同工?」

「那不過是遊戲之作,慚愧!」蘇軾忙說,心中忐忑不安,此人怎麼連我不為世人注意的文章都這麼熟悉?「烏台詩案」的主審也沒他這樣知根知底!但他完全是友好口氣,不像專門羅織罪名之流,既是文友相議,蘇軾認為有必要做番自我表白,「其實蘇某論三國史事較有見解的並非此篇,而是應詔之作《諸葛亮論》。」

撫琴者笑道:「《諸葛亮論》可謂雄辯滔滔、才氣滿紙,可惜失之於偏頗。」

蘇軾心中頗不服氣,連忙追問:「何以見得?務請先生示教。」

撫琴者平靜地說:「子瞻非諸葛亮,不知遷劉璋、伐中原的良苦用心,就說『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何武斷太甚?」

蘇軾暗笑,「子瞻非諸葛亮」,還不是從惠子問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脫胎而來?如果我反問「先生非蘇軾,安知蘇軾不知諸葛亮之心?」就成了照搬莊子答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我偏不落這個俗套!換個問法,必定問你個啞口無言。

諸葛亮畫像刻石

蘇軾笑了笑,說:「蘇軾非諸葛亮,難道先生倒是……」

撫琴者微微一笑說:「在下正是諸葛亮。」

蘇軾目瞪口呆。自從貶到黃州以來,敏感的政事談不得,惹禍的詩文談不得,他喜歡請朋友談鬼。朋友說世上沒有鬼,他就說「姑妄言之」,怎麼?談來談去,竟把諸葛亮的鬼魂談來了?我莫非在做夢?他悄悄掐了掐胳膊,很疼,看來不是夢。

蘇軾仔細看看撫琴者,說道:「先生何出戲言?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時,比如今蘇軾還年長,即使諸葛丞相降臨凡間,豈是先生這少年才俊模樣?」

撫琴者笑道:「此賴上天垂恩也。玉帝念亮王事鞅掌,未得大展文才,派亮做『文曲星護衛神』,特許以赤壁舌戰群儒的模樣為形象,亮才得以青春永駐。」

明刻本《東坡先生志林》

蘇軾掩口胡盧而笑,想說:「先生天馬行空,知道蘇某在寫《東坡志林》,也來做篇小說湊熱鬧?」剛要開口,突然發現個奇怪現象:月光如銀,傾瀉地面,遠處的樹木黑影一片,近處的自己身影長長,而這位對談者……他居然沒有影子!

看來,蘇軾貶黃州,不幸中大幸,竟親眼看到心儀多年、恨不能師事之的諸葛亮!蘇軾如醍醐灌頂,慌忙離座,叉手不離方寸說:「諸葛丞相在上,請受學生大禮參拜!」

諸葛亮手上忽然多出把白羽扇,他用羽扇向青石一揮,說:「免禮,請坐。子瞻性情中人,何必拘泥?世上惟情至珍至貴,官爵等同糞土。子瞻感嘆『小喬初嫁了』時金戈鐵馬的政事,亮卻特來跟子瞻敘敘『小喬初嫁了』時錦瑟銀箏的情懷。」

「孔明先生見過小喬?」

「豈止見過?說來話長。」

路人皆知,江東二喬是絕色美女。二喬之父喬玄任太尉時,曹操曾登門拜訪。喬玄見曹操胸懷大志、熟諳韜略、機智權變,感嘆道:「現今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龍爭虎鬥,以老朽觀之,只怕最後要由孟德九九歸一、收拾殘局。可惜喬玄老矣,見不到孟德大富大貴之時,否則,老朽願以子孫相托。」

「太尉以為曹操仕進頗有望乎?」

「孟德前程不可限量!不為治世之能臣,必為亂世之奸雄也。」

「太尉欲以子孫相托,實曹操之幸,聞聽太尉嬌女如花,操願坦腹東床。」

「老夫推心置腹,孟德何相戲也?且不說小女尚在幼年,難論終身大事,即使能談婚論嫁,孟德早有妻室兒女,難道以小女為妾媵?請孟德勿動此邪念!」

郵票曹操

曹操乃好色之徒,聽說二喬長大後,如芙蓉出水,更加念念不忘。建安十三年,曹操自封丞相,攻荊州,降劉表,幾十萬大軍虎視江南,亮建議劉豫州聯孫抗曹,孤身來到柴桑,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孫仲謀下定聯合抗曹決心,打算派大都督周瑜為吳軍元帥。哪知,周瑜卻不肯領命!

亮早已打探得一清二楚:周瑜之妻小喬美麗異常,周瑜因為捨不得離開小喬,所以不肯挂帥。解鈴還須繫鈴人,周瑜既然迷戀小喬,亮何不就在小喬身上做文章?為了說服周瑜挂帥,孫仲謀特派魯肅陪同亮,帶一船金珠綢緞,送到周瑜下榻的番陽。

亮下得船來,見番陽城內,車馬輻湊,市面繁榮,似乎戰爭離得這裡還很遠。進入周瑜府衙,絲竹之聲,不絕於耳,周瑜正跟小喬飲酒彈琴取樂。眾人到了廳上,周瑜老半天才出來,其廳上紗帳後琴聲仍在叮咚作響。

周瑜傲慢地問:「來者何人?」

「南陽武盪山臥龍崗諸葛亮。」

「諸葛軍師到此莫非為劉豫州求救?」

「非也。劉豫州英才蓋世,吉人天相,豈需向江東求助?亮此次遠赴番陽,實因聽說公瑾乃天下第一古琴高手,特攜琴就教。」

韓伍繪周瑜

周瑜大概做夢也想不到,決戰在即,劉備的軍師居然不是狼狽之至地跑來乞求東吳大將為劉備負弩前驅、挂帥出征,竟然是悠閒之極地來論琴?

周瑜精通音律,他作的《鶴南飛》是曲壇名作,他琴藝極高,能判斷彈奏者極微小的錯誤。江東有俗話:「曲有誤,周郎顧」。後來一些妙齡樂女為了讓周郎注意自己,常常故意彈錯琴曲,所以又有俗話:「為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亮來到周瑜府衙時,一不帶兵器,二不帶護兵,只帶一個手執麈尾、身背琴囊的小童。亮說罷「攜琴就教」,就命童子焚香,除去琴囊。琴童小心翼翼地將一張七弦琴放到周瑜寬大的書案上時,周瑜情不自禁地張大了嘴巴。亮不動聲色、調弦轉軫,帳後立即寂然無聲。亮聚精凝神,馳想天外,輕拂琴弦,彈一曲《水仙操》……

周瑜大聲驚呼:「孔明所彈何琴?」

「公瑾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博古通今,難道不識此琴?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當年堯帝用此琴彈『南風』時,琴為五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征羽;周文王被囚,其子伯邑考加一條文弦,增哀怨幽惋之音,求情於紂王,是為六弦;周武王伐紂,加一條武弦,增壯烈昂揚之調,以激揚士氣,是為七弦。此乃伏羲氏所造之瑤琴也!」

周瑜疑惑地說道:「孔明差矣!此琴無疑是琴中極品,但誰人不知?伏羲氏所造瑤琴早已不在人世,春秋時,那琴為晉國上大夫俞伯牙所有,伯牙與鍾子期為知音,傳下『高山流水得知音』的佳話,子期死後,伯牙將瑤琴摔碎在子期墓前!」

年畫周瑜、黃蓋

「公瑾知其一不知其二,《列子·湯問》只說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復彈琴,何曾說伯牙暴殄天物、毀掉伏羲氏所造瑤琴?伯牙墓前摔琴,不過是小說家演義耳!」

周瑜聽了,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不再說什麼,愛不釋手地撫弄瑤琴。

瑜、亮談琴論藝時,廳上粉紅色紗帳內人影憧憧,衣香鬢影,顯然有人竊聽。亮剛想跟周瑜繼續談琴,忽聽紗帳後有人鶯聲燕語地發話道:「孔明休施奸詐!劉豫州陷於夏口,無兵可派,無計可救,才派你遠赴江東,說服吾主,派周郎為元帥。你因知周郎不肯挂帥,故意投合周郎愛琴之心,編織圈套,意在哄騙周郎出兵!」

亮大吃一驚!亮為孫劉聯合共破曹兵,殫心竭慮,舌戰群儒、義激孫權,巧說周郎,大江大河從容邁,誰知小河溝里翻了船!諸葛亮的妙計被個弱女子一語戳穿!

此女必定是令曹操垂涎三尺、令周瑜迷惑顛倒的小喬!

小喬啊小喬,美且慧的小喬!

亮略作沉吟,答道:「公瑾何用出兵?只管高枕無憂,曹操不日即可撤兵。」

「何以見得?」周瑜迫不及待地問。

年畫《小喬梳妝》

亮卻不不急於回答,慢慢將古琴收進琴囊,交付小童,端起茶杯,輕輕啜了一口,贊聲:「好茶!」

周瑜不好催促,只好耐心等待,亮見周瑜內心緊張卻假做悠閒之態,暗自好笑,冷眼瞥見,紗帳後的小喬已移到周瑜座後邊,人影清晰,面目難辨,亮悵然若失。

侍者用金甌送上柑橘,亮慢騰騰放下茶杯,左手捧起一個橘子,右手拾起金甌上的銀刀,將橘子剖開。周瑜只好再耐心看著亮慢條斯理地切橘子,看了一眼,周瑜忍不住回頭對紗帳內的小喬低語:「諸葛亮原是鄉下人,連橘子都切不好!」

原來,亮故意將橘子切成了大小不等的兩片,大的一片占四分之三,小的一片占四分之一。聽了周瑜的耳語,亮只做什麼也不曾聽說,又將小的一片如法泡製成大小不等的兩半。這樣一來,盤中三片橘子,最大的一片相當於小片的十幾倍。

亮將金甌、銀刀、橘片兒推到周瑜面前,並不說話。

周瑜困惑地問:「孔明何意?」

「公瑾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聰明遍照四海,難道這點兒啞謎也解不開?」

「周瑜愚魯,煩請孔明軍師明示。」

「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布重兵亦如剖柑橘,公瑾觀之:大者是曹孟德,次者是孫仲謀,再次者是我主孤窮劉豫州。曹孟德兵精將勇,其勢如山;孫仲謀偏安江東,勢若累卵;劉豫州兵微將寡,如日西墜。孫劉聯合抗曹,無疑於以卵擊石。」

粵劇《三氣周瑜》劇照

周瑜冷笑不已,說:「以孔明觀之,孫仲謀、劉豫州只有納降之份?」

「勿需。曹操揮師江南,非為招降納叛,實為漁色獵艷。」

「先生何出此言?願聞其詳。」

「亮居隆中時,聽說曹操在漳河上建造一銅雀台,盡收天下美女。曹操經常居於其中,日夜淫樂。曹操對部下說,吾生平二願,一願普天之下莫非吾土;二願天下美女盡入吾懷。莊子曰:『毛嬙驪姬,今美女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吾生也晚,常以未見毛嬙、驪姬為憾。吾早年與太尉喬玄為莫逆之交,喬公有二女,曰大喬、小喬。大喬有驪姬之容,小喬有毛嬙之貌。喬玄知吾日後必成大業,懇請以子孫相托,欲讓二喬效娥皇女英侍舜帝共侍於吾。其時吾大業未成,二喬尚在幼年,吾縱有揠苗助長之心,未得金屋藏嬌之便。今吾掃平四海,二喬也已長成,吾今發兵江東,意在覓得二喬,置於銅雀台上,蓋世英雄擁絕代雙嬌,此非千古佳話?」

郵票諸葛亮像

亮振振有詞,周瑜雙眉緊鎖,亮接著說:「曹操領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倘若孫仲謀不自量力,與曹操交手,必然城池不保、生靈塗炭!以愚之見,不若派人尋得喬公,以千金購得二喬,星夜送於曹操。曹操得此二女,必定心滿意足撤兵。江東失此二女,不過大海去涓滴、茂林失一葉,有何不可?」

「孔明說曹操發兵江南,實為擄取二喬,可有實據?」

「有曹操次子曹子建《銅雀台賦》為憑。」

「孔明記得其詞句否?」

「《銅雀台賦》無非宣揚曹氏必得天下,曹操必得二喬,天賜良緣、家願雙逞。但寫得文似雕龍,語如翔鳳。世人云:天下之才總共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亮因愛曹子建文才,對《銅雀台賦》記之甚詳:『 從明後而嬉遊兮,登層台之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列雙台於左右兮,若長空之螮蝀,攬二喬於東南兮,若玉龍與金鳳。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忻群材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雲天垣其即立兮,家願得雙逞。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惟桓、文之為盛兮,屆足方乎聖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君壽乎東皇。御龍旗以遨遊兮,周鸞駕而周彰。思化及乎海宇兮,嘉物阜而民康。願斯台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周瑜急切地追問:「其中『二喬』之句,煩孔明再述一遍。」

「這有何難?『攬二喬於東南兮,若玉龍與金鳳。』」

霍俊其繪周瑜

周瑜勃然大怒,一躍而起,推倒書案,厲聲喝道:「夫人速歸後堂!吾為男子漢大丈夫,豈受此奇恥大辱?即見吾主,挂帥出征,不殺操賊誓不還!」

亮故做驚訝之狀:「公瑾何必如此?當年吳越相爭,越王受養馬、嘗糞之恥,范蠡覓得浣紗女西施、鄭旦,送往吳國迷惑吳王,終得以復國報仇;漢天子為求邊界安寧,也有公主和親、明妃出塞之舉,公瑾何惜民間二女?身為大將,何輕重不分耶?」

「孔明有所不知,喬公現為國老。大喬乃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

「亮實在不知,死罪死罪!」亮趕緊離座,拱手謝罪。

「周瑜和曹操誓不兩立!請先生助我共破曹兵。」周瑜怒氣不息。

「願效犬馬之勞,隨時聽公瑾調遣。」

周瑜挂帥,孫劉聯合,此吾主劉豫州洪福齊天也!

周瑜塑像

忽見侍女端到亮面前一金甌,上邊有一大杯燙得很熱的米酒。慶賀之酒,當由公瑾來敬,怎麼周瑜眼前卻無酒?亮稍有遲疑,聽紗帳後傳來銀鈴般話語:「孔明昨日在孫討虜將軍處旗開得勝,今日在周公瑾都督前馬到成功,不費吹灰之力,不須一兵一卒,舌底生蓮,連下兩城,請滿飲此杯。」

亮大驚,暗暗思忖:亮騙得了周瑜,騙不了小喬,她知道諸葛亮故意用話氣激周瑜,以便讓他自動挂帥出征……亮卻無言可辯,也不敢聲辯。

小喬只是語含玄機,並沒有兜底說穿。倘若聲辯,豈不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好男不與女斗,小喬言詞鋒利,亮若說她不過,面子上不好看。亮佯裝聽不懂小喬的挖苦,順從地喝下那一大杯滾燙的米酒,喝得熱汗淋漓。恰好金甌里有一方紅紗帕,似乎專門供客人使用。

亮拿起紗帕拭面,覺幽蘭之香,沁人心肺,此必美女小喬之物也!對啊,小喬乃著名美女,非知名才士,她靠本能察覺諸葛亮巧激周瑜,豈能知曉諸葛亮如何借《 銅雀台賦》做文章?

亮想到此,禮貌地向紗帳拱手,說:「謝……酒!」

帳內女子並沒有聲明身份,以諸葛亮之智,竟不知道該說謝誰!

帳內女子「撲哧」一笑,吩咐侍女:「給孔明先生送酒肴。」

亮低頭一看,侍女送上的,非魚非肉,是切做蘭花形狀的橘瓣兒!

小喬京劇造型

小喬是拿諸葛亮尋開心:諸葛亮將柑橘切成參差不齊的形狀,她就將它切得像用尺子量著一般整齊劃一。由艷名遠場的小喬親手切水果,諸葛亮幸甚!

亮恭恭敬敬地拿起橘瓣兒,連皮吞了下去。吃完橘子,忽見橘瓣旁疊著一方藕色紗巾,裡層隱隱有字跡,莫非內藏機密?亮悄悄展開,偷眼觀看,見紗巾上有數行娟秀的蠅頭小楷,亮一看之下,冷汗如雨:

「『橋』換『喬』,

『連』易『攬』,

『東西』變『東南』,

『玉龍』見『金鳳』,

柑橘『攬』皮咽!」

人說孔明神機妙算,周郎巧謀迭出,誰知兩人加一起,鬥不過一個小喬!

亮為了說服周瑜,故意說《銅雀台賦》是曹操欲得二喬的憑證,其實《銅雀台賦》里的橋是建築橋樑,跟美女二喬毫不相干。

清雍正霽藍釉描金銅雀台賦文字束腰筆筒

曹植原文是「列雙台於左右兮,玉龍與金鳳,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螮蝀」,意思是銅雀台有玉龍、金鳳兩台,由東西二橋連接。

亮利用周瑜保護小喬的心理,用同音字「橋樑」之「橋」充美女之「喬」,再改「連」為「攬」,變「東西」為「東南」,「連二橋於東西」變成「攬二喬於東南」,再將「玉龍金鳳」移其後,更像對二喬的形容,亮巧改幾個字,將文字略做顛倒,東西二橋變成美女二喬,橋的連接變成人的占有,橋的位置變成孫權的位置……

周瑜不過一介武夫,肯定沒讀過曹子建的《銅雀台賦》,亮早估計到,他如此急躁輕率,亮卻始料未及。他居然沒有讓諸葛亮把這篇賦寫下來仔細推敲。亮略動唇舌,靠雕蟲小技,就令周郎落入圈套!不可思議的是,小喬不僅熟知《銅雀台賦》,洞察諸葛亮利用賦做的文章,還未卜先知,預料她切了柑橘送給諸葛亮下酒,諸葛亮為了表示對她的敬意,肯定會像當年晏子使楚那樣,連橘子皮一塊吞下。看來,小喬深諳諸葛亮為人處世之道,就故意編個圈套,讓以精明著稱的諸葛亮落入其中!

小喬啊小喬,錦心繡口、靈心慧性、頑皮可愛的小喬!

美人如花隔紗簾,何不微露半面?

「不可!亮負救國拯民重任,豈可胡思亂想?」亮剛想到此,忙自我約束,安定心神,正襟危坐對周瑜說:「煩請轉致夫人,赦諸葛村夫適才褻瀆之罪!」

亮到江東,為行動方便,不住孫仲謀的賓舍,卻住船上。一里之外,有偽做漁船的快船,便於和劉豫州聯絡。亮從周瑜府衙回到船上,未及休息,胞兄諸葛瑾來訪。亮知他必奉周瑜之命,來做說客,果然!

葉雄繪諸葛瑾

諸葛瑾垂淚說:「吾兄弟俱懷雄圖大志,今為兄在孫仲謀麾下,二弟追隨劉玄德,三弟求仕曹孟德。世人說:諸葛三雄,劉豫州得其龍,孫仲謀得其虎,曹孟德得其狗。二弟有經天緯地之才,神鬼莫測之機,江東上上下下無不知也。孫仲謀求賢若渴,欲以周公瑾為左膀,以二弟為右臂,共圖大業。二弟若歸江東,官位當在為兄之上,足以光宗耀祖。吾兄弟迎養二老,朝夕相處,家門雍穆,豈不忠孝兩全?」

亮回答道:「兄長差矣!吾兄弟皆炎漢子民,劉皇叔乃景帝玄孫,當今聖上親口呼『皇叔』,兄棄孫權而追隨之,方為全忠;父母年老,故土難離,兄歸江北,承歡膝下,方為全孝;兄不戀江東富貴,與弟共扶皇室正宗、孤窮劉備,方為全義。世人所言『龍、虎、狗』,非因弟才能高於兄,實乃指兄長誤入歧途,三弟明珠暗投,唯弟因事漢室正宗劉皇叔,得龍飛之勢。弟才能不及兄三分之一,兄若能隨弟歸江北,必能興國安邦、光大門楣,為諸葛家族做出忠、孝、義俱全榜樣!」

諸葛瑾無言可對,無功而返,垂頭喪氣回去向周瑜復命。

亮送走兄長,暗自好笑:劉皇叔擢拔亮於草廬,委以重任,亮怎可能棄明投暗?周瑜啊周瑜,汝年長亮六歲,怎麼如此小孩見識?怪不得江東人都喊你「小周郎」!

劉澤棉製諸葛亮瓷

亮無心休息,秉燭疾書,將義激孫權、巧說周瑜之事書呈劉豫州,調兵布將,將關羽、趙雲、張飛一一布置停當,命小童將信送至快船,星夜送回。小童走後,亮拿出周府帶回來的藕色紗巾反覆觀看,百思不得其解。

小喬啊小喬,世人對你明以「美女」呼之,暗以「禍水」視之,曹操對你以「尤物」待之,周郎以強者姿態護衛之,亮亦企圖做布陣棋子使用之,誰能想到,聯吳抗曹軍國大事,江東百姓身家性命,全握在你這「紅顏禍水」、深閨弱女手掌之中?亮巧舌如簧地用《銅雀台賦》欺騙周瑜時,小喬只消隔著紗帳將《銅雀台賦》原話誦出,諸葛亮「巧激周郎」的重頭戲豈不唱砸了?

小喬既對諸葛亮來意洞若觀火,對《銅雀台賦》明察秋毫,為何不當場戳穿?

如此看來,小喬非但不幫周郎,反而暗保諸葛亮!

莫非小喬主張周瑜出征,故而不戳穿諸葛亮之計?

如此說來,周瑜是胸無大志的庸夫,小喬倒是深明大義的巾幗豪傑?

再反覆琢磨小喬寫在紗巾上的數行字,更覺大有深意,其文字既如老吏斷獄,針針見血,又如頑童取樂,語語諧趣,對諸葛亮,既挖苦,又讚許,「善戲謔兮,不為虐兮」。亮隱居南陽,人稱「臥龍」,今日小喬以「玉龍」尊稱,以「金鳳」自喻,俗說「龍鳳呈祥」,小喬是故意調侃?還是弦外有音?

絕色佳人乃薈山川日月之精、 萃春蘭秋菊之華而成,千載難逢。有色無才是美女通病,故美女常是男子掌中提線木偶,命運繫於男子之手。而小喬,不僅才貌俱全,而且談笑揮灑、機智幽默、頗有情趣,亮雖未得「美目盼兮」,卻已聞「巧笑倩兮」,聽其語足以解頤,觀其容必可忘飢。周瑜何德、何能、何福、何運,得此內外兼美的絕代佳麗?亮縱是蓋世英雄、神州美男,卻只能望洋興嘆:何不相逢未嫁時?

顧昭繪《二喬觀書》

亮結髮妻黃氏,世人紛傳她狀如東施,其實是友人因「美夫無好妻、賴漢眠花枝」造的謠言。黃氏雖無沉魚落雁之容,卻家學淵源,讀書萬卷,賢惠勤慎 。不幸的是,亮受劉豫州三顧之恩出山,黃氏在家操勞過度,思念過甚,染病身亡。亮自認大丈夫在世,先以建功立業為重,將續弦之事束之高閣。誰知今日卻為小喬心動神移?

亮難道成了曹操輩好色之徒?非也,亮並非見色起意,實因小喬智謀超人、嬌嗔可人,惺惺相惜,乃知己之愛。可惜有心無緣,「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亮輕撫琴弦,將滿腹心事低低吟出:

寂寂鸞鳳,

戢羽寒條,

游則孑飛,

宿則孤梢。

翼翼歸鳥,

載翔載飛,

翻翮求侶,

相鳴而歸。

「虎狼屯於階前,孔明尚有此閒情逸趣?」隨著吳儂軟語,一個人影閃進艙來。

是個標緻纖弱的年輕後生。月光如水,照著他的面龐,眉如翠蓋,目如春水,頭戴葛巾,身披綠袍,宛如一支婷婷玉立的嫩竹……世人說諸葛亮是當世第一美男子,跟眼前這位相比,亮卻自慚形穢!此人從未見過,聲音卻有幾分耳熟,亮心中一動,未及問話,來人說:「周瑜將降曹操,欲將劉備、諸葛亮一舉撲滅。」

「哈哈哈!」亮大笑,說道,「早在亮預料之中。」

「孔明莫非故弄玄虛?」

「事出必然。今日周瑜一時氣急,口出大言,實際仍對曹操心懷畏懼。諸葛亮一走,周瑜必然會對承諾挂帥之事翻悔。何況,周瑜心地狹窄,乃嫉賢妒能之輩,看到諸葛亮計勝於他,必定不悅,認為有諸葛亮在,勢必危害孫仲謀的雄圖大業,除非除掉諸葛亮、劉玄德,東吳才能高枕無憂,而欲除掉劉玄德,唯有聯合曹操一條路可走。」

天津年畫《諸葛亮招親》

「既然如此,孔明何不連夜逃走?」

「越發不必。亮料定周郎身邊自有高人,會替周瑜析疑解難,指點迷津。」

「卻是何人?如何指點?孔明試言之。」

「此人會對周瑜說,周郎何因小失大?劉備縱有孔明用計,無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兵少將微,何足道哉?曹操才是東吳頭號敵人,此人陰險狡詐,殘忍成性,挾天子以令諸侯,倘若引狼入室,曹操得以過江,東吳必成齏粉,黎民必遭殺戮,二喬必然玉碎。何況,以今日情勢觀之,曹操雖有八十三萬人馬,卻有三不勝:其一,北人習慣陸戰,不習水戰,必生疾病;其二,曹操北土未安,馬超、韓遂為其後患,操揮師南下,需時刻提防馬超襲其後路;其三,天寒地凍,曹操陳兵赤壁,人缺糧,馬無草,豈能持久?曹操深曉兵法,知勞師遠征,不可持久。只要孫劉聯合,頑強死守,時日一久,曹操必然主動退兵。曹操退兵之日,即周郎揚威名之時,屆時東吳疆土擴大,二喬安居閨中,再圖劉備不遲。」

來人狡黠地一笑,說;「確實如此,孔明倒像親耳所聞。實不相瞞,弟乃公瑾心腹,公瑾頗有反悔之意,幸有魯子敬力陳利害,才將周郎說服。」

葉雄繪魯肅

「魯子敬是正人君子、忠臣良將,卻非有大見識、大膽識、能做出衛國安邦大手筆之人,替周瑜謀畫此良策者,另有其人。」

「孔明以為此人是……」

「乃秀外慧中、翱翔藍天的金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紅粉驃騎大將軍。」亮站起來,深施一禮,「小喬降臨,諸葛亮三生有幸!」

小喬起身還禮,嫣然一笑,說:「免禮,請坐。」

亮大覺驚訝,一個年輕女子深夜到陌生男子艙中,非但毫不羞澀,還反客為主!

小喬又掩口笑道:「近觀諸葛亮,果然令宋玉退避三舍,小喬幸甚!」

亮未及贊小喬,她倒誇起亮來!世上只有男子欣賞、品味女子之美,哪有女人對男子評頭論足、玩味不已?亮如芒刺在背,又不忍反駁,只得借捧茶緩解。

「此茶溫涼可口,不亦美乎?」小喬啜一口茶,「日間熱酒催汗,不亦樂乎?」

亮記起小喬令人從紗帳送來的大杯米酒,不知她葫蘆里賣什麼藥,只好唯唯。

「妾早聽傳聞,諸葛亮乘素輿、戴葛巾、執白羽扇,指揮三軍,既是當今第一智士,又是當朝頭號美男,今日一見,果然!孔明不僅學富五車、口若懸河,而且身材偉岸、神采飛揚、美丰儀、面絕白。妾對侍女夸孔明面如美玉,侍女卻一口咬定孔明面上撲粉,妾豈肯相信?以熱酒飲之,紅紗拭之,孔明果然面色更增皎潔!」

亮大窘,幾乎無地自容:男子漢大丈夫諸葛亮,軍師諸葛亮,居然被小喬戲於股掌之中,糊裡糊塗上大當,以為是小喬敬酒,傻呵呵一飲而盡!想到紗巾拭汗的情景,亮尷尬之極,好容易想起一句話:「謬承誇獎!女子亦愛男子之美乎?」

莊稼制石灣窯孔明像

「甚於男子。妾不揣冒昧,深夜來歸,實因愛孔明是當今第一美男也。」

亮喜出望外,卻忍不住追問:「周瑜亦當今美丈夫,小喬何見異思遷?」

小喬從容不迫地回答:「女子有大家閨秀之美,有小家碧玉之美;男子有君子之美,有小人之美。萬事莫貴於義,以『義』論之,孔明、公瑾之美有君子、小人之分。孔明龍蟠南陽,以管仲、樂毅自比,胸懷匡扶漢室之心,緊步漢室正胄之塵,外具神仙之姿,內懷不世之才,見危授命,奮不顧身,真絕忠、絕智、絕美之人也。周郎與孫策幼年相識、鼎力相扶,開孫氏之基業,建東吳之謀略,威震天下,名馳四海。周郎定人好惡於一面,心胸狹窄,嫉才妒能,雖令人生厭,仍可謂小節。夫君子之道,當竭其孤忠,佑扶帝室。即使力不能支,事與願違,仍可躬耕南畝,遁跡漁桑,潔身自好,何由執臣禮於孫氏,而不顧漢室衰亡?兼之欲降曹操、蠅營狗苟,何其卑也!妾自幼受老父庭訓,以漢室為正宗,一腔熱血,天日可表,今棄周郎而隨孔明,如撥雲而見日!」

娓娓幾句衷腸話,揉碎諸葛鐵石腸!賢哉小喬!

朱梅邨繪二喬圖

「妾雖離別周郎,卻仍關心東吳用兵布陣之事,因其關係江東百萬民眾生存、亦關係老父全家安危。現江東與曹操決戰在即,周郎頗為弓箭不足發愁……」

亮忙說:「亮有良策。」

小喬笑道:「我二人各將所思寫在竹簡上,如何?」

寫完看後,相視大笑,原來,二人寫的都是:「迷霧鎖大江,曹營借羽箭。」

有小喬相伴,亮終日如飲甘露,如沐春風。絮談中得知,小喬熟讀《越女書》,通曉奇門遁甲、布兵排陣,亮越覺相識恨晚。

小喬似有魔法,亮隨身侍從都樂意為其效命,將小喬私奔消息瞞得密不透風。然而事關重大,亮終歸惴惴不安,恐周郎得知。恰好劉豫州送來一船禮物,讓亮在東吳便宜行事,亮至周瑜行轅,稍致問候後,坦然說:「劉玄德甘夫人以明珠、雲錦送公瑾夫人。」命小童呈上,察顏觀色。

「多謝美意!可惜小喬近日臥病在床,難以投桃報李。」周瑜長嘆一聲,蹙著眉頭說,轉身問紗帳後的侍女,「夫人今日如何?」

帳內有人應聲回答:「夫人服了華佗開的湯藥,仍然神思昏昏!」

亮暗自好笑:周瑜跑了小喬,也覺面上無光,故而瞞得鐵桶一般,原來周郎更怕走漏風聲,才推說「夫人臥病」,饒有意思的是,堂上果真藥味撲鼻,煞有介事!

亮與小喬如魚得水,赤壁大戰如火如荼。黃蓋詐降,周瑜火燒戰船,曹操兵敗,寫信給孫權挑撥:「赤壁之役,適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周瑜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恐難居人下。」

連環畫《三氣周瑜》

周瑜被氣病,不久帶病與曹仁對陣,被流矢射中右臂,只好回兵養傷。孫仲謀拜周瑜為南郡太守,南郡數城卻因亮之巧謀落入劉玄德手中。周瑜費盡心思,終為亮所算,賠了夫人又折兵。

建安十五年,周瑜箭創復發,在巴丘病逝,年僅三十六歲。東吳主帥英年早逝,世人扼腕,眾人紛傳,周瑜臨終曾數次大呼:「既生瑜,何生亮?」周瑜部下數人已揚言欲刺殺諸葛亮為周公瑾報仇。亮得知此事,內心頗為不安,莫非周瑜知道小喬早在諸葛亮帳中?莫非周瑜之病與小喬失蹤有關?

小喬得知周瑜凶信,淚濕梨花,亮奇怪地問:「小喬想必舊情未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何況周郎與妾育有二子一女,今成孤兒,能不黯然心傷?」小喬坦坦蕩蕩地說,亮無話可回。小喬又說:「孔明應赴柴桑,為周郎執紼。孫劉聯合仍是劉皇叔存亡關鍵,倘若周郎部下對諸葛亮懷恨在心,孫劉聯盟必生裂痕,孔明此行,可化解矛盾。妾亦隨同前往,與周郎訣別。」

「小喬有撫孤重任,此去必不返矣!」亮神色慘然。

「人生有聚必有散,摯愛一日,猶如百年。郎君何必憂傷?」小喬強顏為笑。

華嵒繪二喬玩春圖

兩年間如影隨形,小喬卻是首次喊亮為「郎君」,亮肝腸寸斷,潸然淚下。

小喬做小童裝扮,隨亮進入柴桑。周瑜部下果然虎視眈眈,劍拔弩張,因有趙子龍帶劍相護,不敢下手。亮與小喬一入靈堂,小喬突然悽厲地呼叫:「公瑾夫人在哪裡?」亮大吃一驚,這是為何?

奇怪的是,靈前也有女子疾呼:「孔明夫人在哪裡?」轉眼間,靈前一位與小喬一模一樣的白衣女子向小喬飛奔而來,二女相遇,合為一人,小喬所穿的小童服裝,蟬蛻一般,委於一旁!……

蘇軾聽罷諸葛亮的敘述,擊案大叫:「快哉、妙哉!世人皆以崔鶯、太真為千古情話,今聽先生所述,再觀崔鶯太真,豈非視日月而知眾星無光也?孔明先生智出天下,威加四海、高標逸韻、鞠躬盡瘁,令萬世景仰。蘇軾卻因從未聞先生卿卿我我、風花雪月,代為抱屈!袞袞諸公俱風流,孔明緣何情獨冷?大丈夫舉長矢射天狼,建蓋世奇勳,而未得紅粉知已、參透男女至情,豈非枉為男兒?孔明先生有此段不世奇戀,甚慰蘇軾逸想!只是先生所言,與正史南轅北轍,恐難服眾口。」

諸葛亮莞爾一笑,說:「子瞻難道不知?歷史向來是任人打扮的姑娘。」

蘇軾若有所悟,又說:「此事亦從未見稗史雜錄,怪哉!」

劉旦宅繪諸葛亮

諸葛亮笑道:「世上深者莫如東海之水,卻深不過人心;世上秘者莫如茫茫太空,卻秘不過人情。亮心含四海、神鶩太空,能令曹操幾十萬大軍剎那間灰飛煙滅,能死諸葛走活仲達,瞞過專事揭人隱私、繁采寡情的舞文弄墨者,小事一端耳!」

蘇軾點頭不已,說:「小喬慕孔明而魂游,赤壁雙雄,公瑾伴小喬嬌體,孔明伴小喬芳魂,真乃曠古佳話!前人有小說云:有數人各言其志,或願為揚州太守,或願多財,或願成仙,有一人曰:願『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小喬熊魚得兼、此其謂也!不知小喬到柴桑,體、魂合一後,如何結局?」

諸葛亮嘆道:「小喬次日就香消玉殞。東吳人都說小喬紅顏薄命,贊她為周郎殉情,亮卻深知小喬實為與亮新相知即生分離,心碎而亡!」

「可憐小喬的子女成了真正的孤兒!史官記載孫仲謀還算有情有義,小喬長子後來做東吳駙馬,小喬之女亦做東吳太子妃,只可惜又是青春守寡!」蘇軾嘆道,好奇地問,「孔明先生做了文曲星護衛神後,與小喬長相守否?」

諸葛亮不答,沉思說:「小喬常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蘇軾笑了,想,精明過人的諸葛亮是不是有點兒糊塗?這「朝朝暮暮」的話,是本人的學生秦觀寫的,幾百年前的小喬從哪兒得知?還有,諸葛亮剛才吟的「翼翼歸鳥」也很耳熟,對,陶淵明寫過,當然也是諸葛丞相歸天后的事,這是怎麼回事?他大聲地說道:「孔明先生!學生有事不明,請問……」

小喬墓

「子瞻先生,醒一醒!」蘇軾猛然醒來,發現自己睡在艙內。

陳慥說;「子瞻先生睡得真沉,還在夢裡叫『孔明先生』呢!」

蘇軾想了一回兒,困惑地說:「難道我在做夢?」

王齊萬說:「當然是做夢,咦,這麼冷的天,子瞻怎麼帶把羽扇來?」

蘇軾看到身邊有把白色羽扇,不由得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6bc6bde722141d1935cd6bdca1e41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