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錢、爛片,審核、刪減不是《堅如磐石》難看的藉口

2023-10-01     閒人電影

原標題:騙錢、爛片,審核、刪減不是《堅如磐石》難看的藉口

前有《一秒鐘》,後有《堅如磐石》。

張藝謀這幾年的電影總是命途多舛,也為他贏得了一些同情分,但同情不等於包容所有。

《堅如磐石》賽博朋克式的影像風格是張藝謀之前從未有過的嘗試。

這麼做的寓意很明顯,在高度經濟化的今天,社會的道德、體制、法律在逐漸崩壞,即使是在陽光下,犯罪也會叢生。

而雷佳音是張藝謀安插在電影中的銀翼殺手,負責清除罪惡,所以《堅如磐石》好不好看,蘇見明是關鍵人物之一。

但很可惜,蘇見明在電影內外都成了被真人操控的npc。

作為劇本中的角色,蘇見明是工具人,每一步走向都被張藝謀當成向觀眾布下謎團的方程式。

奈何這個方程式沒有進化成高階數學,僅是一元二次方程,大部分懸疑都靠雷佳音說一半藏一半,劇情反倒是多餘的。

像希區柯克電影中的懸疑感,是麥格芬的轉移,台階陰影的變化,錯誤引導,片尾反轉等多重元素組合而成。

用故事和技法帶觀眾入局,然後當局者迷,被希區柯克玩弄於股掌之中,最後真相揭曉,驚嘆他的精妙結構。

可在《堅如磐石》里,張藝謀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所有能力,于和偉、張國立這兩條線幾乎沒有懸念感,臉譜化太過直白。

這就導致雙螺旋結構的設謎、解謎喪失了一大半觀影的樂趣。

設謎不存在,鄭剛、黎志田一出場,再加鋪天蓋地的刪減宣發,就知道他倆肯定是最大的老虎。

解謎也是如此,謎底都在開頭了,再解謎還有什麼意義,唯一堅持讓人看下去的慾望就是如何找證據給他們定罪。

但找證據最重要的因子——蘇見明,他的破案過程儼然演化成了小蝌蚪找爸爸。

「我不是你兒子,我是你養子」,「我是毒販的兒子,你看不上我」,「我找爸爸的外甥女要手機」,「媽媽留下語音說你是我爸爸」,「原來我真是你的親生兒子」。

如果張藝謀能夠打亂敘事線,學一學諾蘭,稍微變動一下時間線,將情節前移後置,這齣倫理大戲還能有點看頭。

然而他卻選擇了直給,又藉助欲言又止製造懸念,這是很討厭的說話方式,還不如全部說完,但不說透來得過癮,吸引不了觀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為電影中的人物,蘇見明是棋子,許亞軍、陳道明選中他就是為了以他為矛,攻鄭剛這個盾。

他倆似乎站在上帝視角,知曉發生的一切,只不過需要有人打開一個突破口,然後趁虛而入,撒網捕魚。

其實,這種總分總的結構也可以讓電影變得好看,用結果倒推,抽絲剝繭,但片中所有的案件偵破都只有結果,沒有過程。

這讓故事毫無吸引力,正當觀眾準備帶著疑問進入劇情之時,張藝謀就把答案給你擺了出來,所謂的懸疑、緊張一閃而過就消失。

如大家覺得牆內的屍體是鄭剛的情人,沒過幾秒,張藝謀就告訴你沒錯,就像花錢去吃飯,剛坐下,服務員跟你說,我們的飯不好吃,你走吧,妥妥的趕客行為。

張藝謀不是不懂得懸疑技法與氛圍營造。

他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麥格芬用的爐火純青,《活著》的故事性極強,《菊豆》拍的陰森又驚悚,《英雄》有羅生門結構。

而《堅如磐石》呢?根本看不到以前的半點影子,好像張藝謀只是為了過一把拍犯罪片的癮,也不管行不行,大導演交出了學生畢業作品。

當初,《堅如磐石》的劇本幾經易手,在杜琪峰、姜文手裡兜兜轉轉,最終到了張藝謀這裡。

原版三小時,張藝謀讓不少朋友在他工作室看過粗剪版,所有人都交口稱讚,等了四年,多次刪減,補拍陳道明這條線。

這些事已經被重複了許多遍,也成為了《堅如磐石》不好看的最大藉口,凡是電影的不通順、不流暢,都可以歸結於審核,然後讓爛片躺平賺錢,上邊背負罵名。

電影很難看怪審核,全靠觀眾腦補被封神作,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畢竟片中也沒多少草蛇灰線值得觀眾發散思維,反而刑偵片,名不副實,家庭倫理片,堅如磐石。

什麼方言消失、尺度奇觀,故意隱去重慶的影子。

鄭剛映射某位領導,官上有官,導演不敢拍,我們這裡沒有政治驚悚的土壤,都是強詞奪理。

因為《堅如磐石》不是題材問題,而是故事太難看,看似有敘事,可聊勝於無,平鋪直敘如小學生流水帳,清湯寡水,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

就算把《堅如磐石》的故事換成《前任4》這類沒什麼風險的愛情片,也很難將其稱作好片,故作神秘、生搬硬套的本質在,再怎麼變還是爛。

難怪《堅如磐石》的宣發畏畏縮縮。

只敢側重於大尺度,被刪減,于和偉的魅力,以及老戲骨的演技,因為除了這些,這片子無任何可取之處。

而所謂的刪減都是虛空索敵,畢竟大家都看不到,說的天花亂墜也只能選擇相信,從而同情影片,為它賣力叫好。

觀眾還是太善良了,但為這樣的爛片,不值當,讓劣幣賺不到錢,良幣才能成為主流,否則我們就是自己找罪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6bb7ccaf119cce2b8456a06cfee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