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吧,你的戀愛必修課至今不及格

2022-04-15     娛樂蛙斯基

原標題:承認吧,你的戀愛必修課至今不及格

我們都更傾向於去找到「合適」的人——一段現成的、美好的愛情。可是我們忘了,我們買回來的只是一顆種子,需要耐心澆灌才能長成大樹。

撰文 | 林楊攀

編輯 | 沈佳音

運營 | 屈昕雨

《看天下》雜誌原創出品

可是故事的第二幕,每個角色都開始不滿,希望得到別的東西。嫁給王子以後,灰姑娘對白馬王子的幻想破滅,感到十分空虛,想通過策劃一個節目來尋找生活的意義。而王子對灰姑娘和她的慾望感到厭倦,希望自己當初追逐的是睡美人。長髮公主變成了母親,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影響讓她變得歇斯底里,而她的騎士也開始對她感到恐懼,漸漸疏遠了她。她們都漫無目的地在森林裡遊蕩,希望找到新的故事線索。

如果說,親密關係的開始如同人們熟悉的童話,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麼,隨著親密關係的發展,人們會進入人性最真實的黑森林。

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陳海賢在新作《愛,需要學習》中援引了這個故事,因為他覺得這不是書本上的故事,也不是別人的故事,而是每個伴侶都可能經歷的故事。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他在諮詢室里見過很多家庭懷揣著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卻迷失在親密關係的「黑森林」里。

他發現,儘管親密關係對人的幸福感乃至生存狀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大部分人對如何經營親密關係卻一無所知。

《再見愛人》、《單身即地獄》、《半熟戀人》等戀愛綜藝大火的背後,是人們對親密關係的好奇與渴望。在這個自我被放得很大、選擇更豐富、分離更容易的時代,一段愛情的維持遠比發生來得艱難。

人們時常相信愛情,也時常深刻懷疑它的存在。原生家庭不好的經驗,自身心智的不成熟,仿佛都構成了親密關係路上的重重障礙,使得我們在修習真愛的途中面臨著九九八十一難。

人們憑著本能的衝動、想當然的應該,以及從原生家庭中繼承的微薄經驗——有時候還是不好的經驗,走進自己的親密關係,就像一頭大象闖進了裝滿古董的瓷器店,直到瓷器碎了一地,他們才意識到自己經營親密關係的方式可能有問題。

陳海賢聽很多家庭訴說各自遇到的困境,跟他們一起探索關係的出路。在他看來,愛並不是一種特質,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在親密關係的經營中逐漸培養出來的能力」。對愛的學習可以創造我們對關係新的經驗,更新我們對愛的認識,使得我們的心智發展成熟。

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陳海賢

結合他的新書《愛,需要學習》,本刊記者就當代人會在親密關係中遇到的典型問題以及應對方式,對他進行了專訪。

以下是他的自述: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93exZ7ggq

你永遠不會責備萵苣

相比於「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似乎更願意選擇「我」。單身人群變得越來越龐大,進入一段親密關係的年齡也越來越晚。

我見過很多優秀的年輕人,他們受過很好的教育,在不錯的公司工作,有親密的朋友,一有空就背包旅行,有很多讓自己快樂的方法。然而,他們都還單身。

綜藝《半熟戀人》

我問他們為什麼沒有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他們回答:「如果遇到合適的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當然很好。但如果需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去追求一個人,或者培養一段感情,那我就沒那麼大興趣了。」

所謂「合適」的背後,是現代年輕人不願意進入親密關係的三種害怕:一是怕在關係中受到傷害;二是社會氛圍以及很多社會新聞傳遞給他們一個經驗,讓他們感到親密關係是不可靠的,因此也不值得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需要對親密關係做出太重的承諾。

在這兩怕之外,還有第三怕是他們怕親密關係會改變自我,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怕。如果一段親密關係沒有促進自我發展的功能,很多人就會考慮值不值得,我們很害怕自我會因為親密關係被改變、被限制。大家把「我」看得很重,遠在「我們」之前。

綜藝《半熟戀人》

既然自我如此重要,我們就更傾向於去找到「合適」的人——一段現成的、美好的愛情。可是我們忘了,我們買回來的只是一顆種子,需要耐心澆灌才能長成大樹。因為只是種子,我們會覺得它有什麼了不起的。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

當然,如果磨合得非常痛苦,能夠選擇分手,這本身也是時代的進步,表明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更重視了。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分開之外,你還有別的選擇。你可以選擇和對方攜手共同經歷,一起思考如何通過經營,把一段讓雙方覺得累的關係,慢慢變得不累,把那個看起來不那麼「合適」的人,變成「合適」的人。

一行禪師曾說:「當你種植萵苣時,你不會因為它沒有生長好而責怪它。你會認真思考為什麼它沒有長好。也許需要肥料,或者更多的水,或者更少的陽光。你永遠不會責備萵苣。然而,我們與朋友或家人之間出現問題,我們卻責備他們。」

兩個原生家庭的碰撞

A女士來自一個頻繁爭吵的家庭,她的父母吵得凶時,會把杯子碗碟摔滿地。在她30歲時,有一次回到家裡,還看到家裡一地的碎片。

A女士從小就知道這是她不想要的婚姻樣本,可是她並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婚姻,直到遇見她的丈夫B先生。

綜藝《再見愛人》

B先生來自一個很溫馨的家庭,每天回到家,都有熱度剛剛好的茶水、溫度剛剛好的飯菜等著他,家裡說話聲音從來不超過40分貝。他們第一次約會時,B先生給她夾了一個餛飩,A女士說,「我從來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給對方夾餛飩時,會先吹一口氣,把它吹涼。」

A女士說,以前她擔心父母吵著吵著就把自己忘了,可是她知道B先生會一直把她放在心裡,放在眼睛裡。「被看見」,是她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收穫的最好的新經驗,並給她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我曾在《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中提到,改變的本質,就是製造新經驗,用新的經驗替代舊的經驗。我們經常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深刻影響,就在於原生家庭設定了一個人最初的情感反應。但影響是可以互相取代的,這也是我們進入一段親密關係要學習的東西。

每當來訪者抱怨自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太深,沒法改變時,我就會說:「不是你的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太大,而是你的伴侶對你的影響還不夠深。你不願意接受他的影響嗎?還是他沒有努力影響你,他的影響力不夠呢?」

綜藝《半熟戀人》

現實中的老公

只是一個「冒牌貨」

後來作者發現書名拼寫錯了,應該是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如何在30天內改變你的生活》)。結果書名改過來之後,一周只賣出3本。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

Z女士有著不錯的工作和條件,但在結婚以後,她嫌丈夫不夠上進,掙錢太少,擔心如果自己工作有變動,丈夫根本支撐不起這個家。她時常把這種嫌棄掛在嘴邊,「你應該更努力一點,有自己的職業規劃,比如三年怎麼樣,五年怎麼樣……」

Z女士希望丈夫能夠按照自己的理想模板努力,可丈夫似乎毫不領情,「我有自己的節奏和計劃,也在根據自己的節奏按部就班的走。」

「不行,你現在根本不努力。我每天都在學習,讀書,聽各種課程,可每次我要求你也跟著一起學,你就是不好好聽。」

「你不要總強迫我干這干那,我有自己的判斷。有用的東西我會自己學,沒用的東西我當然不想看了。」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

後來,Z女士和丈夫的關係逐漸改善,Z女士告訴我:「以前我好像是跟我心裡那個理想的老公結婚了,現實中的老公只是一個『冒牌貨』。現在我把理想標準放下,才看到了真正的他,跟他交往,真正接受他。」而當她真的接受了丈夫後,丈夫反而願意跟她一起看書、聽課、討論未來的規劃了。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93fiNvtk7

改變不是關係的角力場

我的老師,著名家庭治療師李維榕教授經常說,結婚意味著兩個人都要為彼此改變,如果沒有為彼此改變,那說明兩個人還沒有在心態上真正走進婚姻。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改變是可能發生且有必要的。不過你首先要知道,需要改變的是關係,而不是對方。

關係是兩個人的事,改變關係意味著你需要對方的配合,也意味著改變跟你有關。

我經常會讓前來諮詢的伴侶從各自的角度想想,自己能做些什麼來改變彼此的關係模式。

很多人會說:「憑什麼讓我改?明明錯的是他。」「要改他先改。」「如果我改了,他不改,有用嗎?」我想說的是,你改了,對方也許會改,也許不會改。但是,你自己改變,不是為了要一個確定的結果,而是主動為彼此的關係探索新的可能性。

可大部分人並不願意先改變自己,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在這種權力的較量中戰勝對方,這通常不會成功。

有些人會想,明明我是對的,為什麼他不願意改變呢?就好像前面Z女士的案例,我要求他積極上進,有什麼錯嗎?我們這個社會很推崇積極上進的價值觀,這種推崇有時候讓我們誤以為它不是一個個人立場,而是一種人人都應遵循的普世價值觀。

可親密關係卻遵循另外的邏輯。在親密關係中,「積極上進」或者其他價值觀,都沒有天然的正當性,也不會比別的價值取向更優越,更不會賦予你改變對方的權力。

綜藝《半熟戀人》

在親密關係的邏輯中,Z女士要求「積極上進」和丈夫要求「溫馨放鬆」有著同樣的地位。一方對另一方的要求,事實上是協調兩種不同心理需要的問題。如果Z女士堅持認為自己對、對方錯,兩人就很難培養起商量的氛圍,改變也就無從發生。

在諮詢中,我跟Z女士說:「你不要總是要求對方變得積極,你可以跟你丈夫商量,兩人如何一起建設一種更積極的家庭文化。這兩者的區別是,前者的問題出在對方身上,所以我要他改,而後者是我們共同構建更積極的關係。」

既然是需要雙方參與的關係構建,如果對方願意,兩人就有了商量的基礎。但如果關係得不到改變,雙方還陷在誰對誰錯、誰更有理的計較中,所有改變對方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當「我們」失去「我」

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從「我」成為「我們」的過程,必然伴隨著改變,但改變並不是沒有限度的,它不是以犧牲「我」為代價的。

H小姐的先生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他要求H小姐每天下班後按時回家,不要跟同事有任何工作外的交集。每天回到家後,例行檢查H小姐的口袋。最初,H小姐認為自己應該滿足先生看似無禮的要求,斷絕自己所有的關係,給他一種安全感。

檢查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被檢查之前,人們會做一遍自我審查。因為經常聽到先生說她這裡做得不對、那裡做得不對,久而久之,這種聲音就變成了自我審查的聲音,懷疑自己今天是不是又做錯什麼了。

H小姐在這段關係中喘不過氣來,但害怕衝突的性格又使得她不敢正面和先生溝通問題。所以有一天,她直接選擇了離婚。

她跟我講這段經歷時,正好在參與我的一個線下課程,我們正在講家庭經營。她告訴我:「陳老師,我並不覺得我們一定要為對方改變,我現在最後悔的事情,就是當時沒有及早離開這段婚姻。因為我已經感到很不舒服,已經有很大的自我否定和懷疑。」

當一個人的自我很大程度上被壓抑,失去了自己的喜好、空間、判斷乃至思想,她必然會想方設法逃離這段關係,重新找回自我和自由。但是我跟她講:「當你在一段關係中出現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時,首先要做的不是離開這段關係,而是把它當成一個問題,試圖去解決它。」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

以H小姐的故事為例,她可以跟先生劃定邊界,約定好不輕易檢查手機、保持和同事的正常交往,給彼此留出一定的空間。解決過程或許伴隨著爭吵和衝撞,但這樣才能形成新的平衡。

我一般會建議我的來訪者這麼表達:「我感到很不舒服,現在我們必須做出改變,這是為了有一天你不會失去我,我也不會失去你,我們要為我們的關係努力。」我們需要去做這樣的溝通,否則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爆發,只會對關係造成更大的傷害,對方也會覺得莫名其妙。

如果問題仍然無法解決,「我們」的關係中甚至無法保留「我」的存在,「我們」也就成了偽命題,這時候就必須選擇離開。

足夠好的親密關係

在回答「什麼是理想家庭」這個問題時,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說:「其實並不存在什麼理想的家庭。並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修復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同樣,一段具有修復能力的親密關係,就是足夠好的親密關係。不要小看這句話,它把好的關係從標準的、靜態的、理想化的模板,轉變成動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看待關係中所遇到的困難的視角,也因此發生了變化。

受傷、指責、抱怨是一個故事的版本;重新發現彼此、為對方改變、原諒和放下,也是一個故事的版本。

綜藝《半熟戀人》

這樣的互補是通過解決問題磨合出來的。

「當然會。」

「那我們這個問題解決了,接下來還會遇到其他問題嗎?」

「當然會遇到新問題,不過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沉澱下來,變成一種相互配合的默契。」

愛情,是我們攜手面對問題的理由、解決問題的決心,更是在共同經歷中逐漸培養出來的能力。

你有經營親密關係的獨門技巧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634777315d04037db3aa70638c4c069.html

美因茨 VS 科隆

2022-10-21



熱刺VS埃弗頓

2022-10-15





貝蒂斯VS羅馬

2022-10-13

AC米蘭VS切爾西

2022-10-11




巴薩 VS 塞爾塔

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