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標誌著天地萬物由「春生」進入到「夏長」的鼎盛階段。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任吉祥介紹,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季變化,與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季節發生變化,人們身體各臟器也將隨之發生一些變化。中醫認為,心對應「夏」,在夏季心陽最為旺盛,因此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保養我們的心臟。
宜靜養
立夏養生要注意「養心」,四季中夏天五行屬心,心屬火,火氣通於心,加上氣候炎熱,汗液外泄,易耗傷心氣,令人煩躁不安,多喝水以退熱降火滋養陰液。宜靜養,避免大量出汗,「汗」出傷陽。在飲食方面也要堅持「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糧。
養心脾
夏季心火正旺卻不盛,正是心火生脾土的好時候。在養心同時也要注意提升脾胃功能,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它們功能強了,氣血也就充足。有儲備充足的「能量」,就再也不怕炎熱酷暑帶來的「危機」了。此時胃病較易發,要注意防範。
防濕邪
隨著空氣中濕度加大,人體也容易感覺沉重、睏倦。這是因為濕為陰邪,性質黏膩、穢濁,容易阻遏氣機,從而影響體內氣的運行。因此,預防濕邪致病也是夏季的養生重點。
補陽氣
按照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的論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夜臥早起順應陰陽變化,進入立夏後,人們明顯感覺晝長夜短了。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人們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睡眠方面適宜「晚睡」、「早起」,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讓身體平和過渡到夏季。
增酸減苦補腎助肝
立夏過後,天氣變熱,人們會覺得煩躁上火,食慾也會有所下降。因此,立夏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了解這段時間出現如出現心煩口淡、疲勞睏倦等症狀,是與肝木太過、心火亢盛、濕濁內滯有著密切關係。因此進入立夏以後,養生應當以梳理肝氣、清瀉心火、健運脾氣為重,護好心、肝、脾這三個臟腑,打好健康基礎,才能迎來一個健康的夏季。
參薷清暑飲
參苓益元飲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添怡